缩略图

中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的实践研究

作者

何泳明

静宁县七里初级中学

引言:

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侧重于活动形式、灌输式讲解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的价值内化产生了较大影响。新课标背景下,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逐步深化,中学教师亟须探索协同创新路径。而中学德育活动和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可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化认知,提升素养。因此,为实现此目标,探究中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的实践策略尤为重要。

一、中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的重要性

当前的中学德育工作普遍面临着环节割裂、内容分散的问题,德育活动和思政课教学通常是各自为政,使得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而中学德育活动和思政课教学的一体化推进,可将传统的割裂模式打破,系统整合这些活动和资源,构建统一化的德育实践体系。由此,不仅能将德育内容缺失或者重复的问题有效解决,还能提升整体育人效果。同时,中学德育活动和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充分契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众所周知,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呈现出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德育活动和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与青少年的认知规律相符。德育活动注重实践体验,思政课聚焦理论解析,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够让知识输入逐步朝向行为的方向转化,从而能够实现德育目标。

二、中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的实践策略

1. 聚焦德育思政教学一体化,梳理课程目标,制定教学细则

为了充分保障中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明确制定教学细则,其中涵盖课程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和操作流程。在实践过程中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将思政课教学目标中的理论素养提升与德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培育整合成统一的整体框架“立德树人”,而后基于可操作性开展系统化教学,以此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中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教师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基于德育与思政课的目标,将一体化课程目标整合成“知、情、行”。而后则是制定教学细则,系统开展教学实践。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革命精神,然后检索当地或家乡的资料,在“学习强国”软件中制作简易的思维导图,以此来为学生课堂讨论做铺垫。课中,教师可基于“国家认同”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思政课内容和德育实践深度融合,由此,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感。课后,拓展实践。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爱国行动日记”,并参与社区志愿等服务实践活动,而后撰写反思报告。由此,促进中学德育活动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更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1]。

2. 聚焦德育思政教学一体化,开发课程资源,按需精编整合

中学德育活动和思政课一体化推进的本质在于开发多元共享的课程资源,根据按需精编的原则整合相关内容,以此来将资源碎片化的问题有效解决。

例如,在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可采取德育和思政一体化课程整合策略,以班会讨论与问卷调研的方式,分析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认知缺口,精准识别感恩意识薄弱点,将其当作精编的基础。课前,开发预习资源包,系统整合感恩相关的内容或者主题素材,辅以精编的导读提纲,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感恩的内涵。课中,设计跨课时的任务:首先,通过系统整合文本对比、视频资料或者案例分析等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碰撞思维火花,探讨从个人和社会层面感恩的具体意义。其次,衔接德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编写“感恩日记”,根据思政课程知识点分析日记中的道德行为,并开展互评反馈。课后进行实践拓展,组织学生在社区中开展志愿者体验活动,要求学生运用课中精编的感恩准则撰写。通过此方式,既能将传统德育和思政教学脱节的问题有效解决,又能以精编整合的方式将教师的备课负担减轻,从而能够提升中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实践效果[2]。

3. 聚焦德育思政教学一体化,设计课程活动,注重课堂本位

课堂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场所,若想有效实现德育实践和思政教学一体化,教师需立足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系统设计融合性的课程活动。此活动可将传统德育活动和思政教育的壁垒彻底打破,深挖德育价值点,清晰界定德育目标,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学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例如,在开展“勇担社会责任”的实践教学时,教师需确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责任的内涵、担当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以此来为中学德育活动和思政教学一体化开展提供明确方向。在实践中,教师可基于担当责任这一主题,设计认知、践行以及反思类型的课堂本位实践活动。第一,课前激活认知,布置简短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观察记录一周内班级成员、家庭需要承担责任的三个案例。课堂初始,教师利用微课分享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微镜头”,引导学生简要讲述观察的案例,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重心放在行为价值和责任意识方面,如值日生打扫卫生、班干部履行职责以及帮父母分担家务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遍的日常,将其导入教材中,辅以阐述积极承担责任和角色责任的理论内容,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第二,课中深化理解和角色扮演。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前进活动,体验“主动承担额外班级事务影响个人复习时间”“发现好友作弊是否报告”等真实的两难情境,组织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辩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而后教师可根据教材观点和学生预习的观察实例,分析每个人不同选择背后的价值考量,探究怎样在矛盾中作出负责任的决定,以此来彰显担当精神的重要性。第三,反思与内化。教师可设置“我的责任行动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角色,如子女、学生等,在卡片上写下一项本周内容易执行、可观可感的责任行动承诺,并署名。而后由小组代表在班级责任板报上进行展示,由其他成员共同监督。通过此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自主承诺的过程中切实践行,还能实现德育要求和思政课学习的同步推进 [3]。

结语

综上,探究中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的实践策略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中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可将传统中学德育实践的难度降低,激发学生深度参与的热情,提升德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聚焦德育思政教育一体化梳理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设计多元化的课程实践活动。由此,不仅能发挥学生在德育课堂中的主体能动性,还能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万龙 . 小学德育活动要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 [J]. 新课程 ,2022,(24):224-225.

[2] 王景秀. 小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对策分析[J].吉林教育 ,2022,(09):56-58.

[3] 罗燕翔 , 高晓敏 . 小学德育活动要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J]. 人民教育 ,2021,(10):67-69.

静宁县2024 年教育科学“大思政课”建设专项课题

课题立项号:JNJYKYZX(2024)07

课题名称:中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的时间研究

作者姓名:何泳明,单位 :静宁县七里初级中学,邮编 :743400,出生年月: 1995.02.18,女, 汉族,户籍:甘肃静宁,学历:本科,职称:初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