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有效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贾红艳

静宁县界石铺中心小学

引言: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早期的教学模式聚焦知识传授,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有所忽视,使得学生的素养培育不太理想。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发展,思政教师要持续强化自身的思政教学与融合能力,通过课程资源供给逻辑优化、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的方式提升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性。因此为实现此目标,探究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有效提升路径尤为重要。

1 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当前的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层面:第一,教师的融合力度不足。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专项的思政理论培训,导致在实践教学中很难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这种能力缺失会让思政教育停留于浅层,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思政内容。第二,课程资源缺乏系统设计。课程资源可谓是思政教育有效开展的核心基础,然而当前缺乏系统性,资源开发呈现出零散的状态,很难形成连贯的体系。而且思政元素在教材、辅助材料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价值引导,使得思政教育的目标很难顺利实现。第三,教学模式滞后且单一。教学模式关乎思政教育的效能,但是当前的模式单一且陈旧,使得学生的参与空间存在局限。

2 小学课程思政实施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1. 强化教师思政融合能力

在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要的实施者,其专业解决能力和融合能力关乎最终的育人效果。然而,现阶段一些思政教师由于没有定期参与专项培训,存在学科融合方法单一、思政元素捕捉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存在割裂。因此,为了解决此问题,需立足实际情况,建立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研反哺的有效闭环;通过课标解读培训,可提升教师对教材隐性育人价值的敏感度,让其精准识别核心价值观和学科知识的融合点;基于集体备课提炼情境化、生活化的融合策略,防止思政内容,停留于浅层的输掉层面。例如,在开展“家国情怀”主题实践过程中,教师课立足教师思政融合能力的提升,组建备课组,深挖教材课文中的显性思政元素和隐性关联点。而后在课堂实施中自然融入生活中的一些爱国故事,促使文本价值逐步朝向生活的角度转化。最后则是反思创新并优化路径。教研组通过深度分析学生课堂讨论录音和实践作业,诊断具体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理解差,在后期教学中进一步创新优化。同时,备课组、教研组等专项小组还要以实际的教学案例或者课堂实践进行综合性分析,持续参与场景化、工具化的专项训练,使教师能够深度掌握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转化教学以及深度评估的融合技能[1]。

2. 重构课程资源供给逻辑

为了将传统小学思政课堂中存在的学前割裂、教材编排内容偏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等问题有效解决,小学思政教师要立足实际情况,围绕需求导向,优化供给逻辑,将课程资源开发逐步从以教材为核心转向学情适配。在实践过程中,思政教师可以“主题轴”的整合模式,能够将学科壁垒打破,如在培养学生劳动观的过程中,可巧妙融入语文、美术以及科学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多元化的跨学科场景。例如,在开展主题思政教育“责任担当”的教学时,学校可通过前期诊断了解学生认同集体价值却不敢承担具体责任的普遍现象,系统重构了资源链,如基础层聚焦教材资源重整,在思政课堂中解析“班级岗位轮值”制度设计的公平性原则;发展层持续开发本土化资源,邀请社区消防员讲述日常巡检过程中责任坚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测绘校园安全逃生路线,并积极承担引导低年级学生安全逃生的职责;拓展层设计的实践载体是“责任成长树”,学生在树干张贴自主认领的班级服务承诺,每周用绿叶记录旅行细节,家长根据树根板块反馈家庭责任行为变化。这一方案的实施,不仅能让学生勇敢承担责任,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切实践行责任[2]。

3. 创新课堂教学实施模式

早期的课程思政模式通常由教师灌输式地讲解理论知识构成,思政教育停留于浅层表面,很难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还会影响教育的实效性。对此,思政教师要立足实际情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框架,融入合作探究、问题驱动以及前景模拟等多元方法,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巧妙渗透思政元素。通过此方式,不仅能将传统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单一化、碎片化问题有效解决,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认同。例如,在开展“爱国情怀”主题单元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单元中的《我的家乡》《英雄人物》《国旗的故事》等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家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课前,思政教师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认知基础。例如,设置“寻找身边的爱国小事”实践任务,要求学生观察社区、家庭等日常生活中的爱国行为,可以是节约用电,也可以是升旗仪式的,而后通过简短的日记记录,将其上传到班级共享平台。这一课前任务充分契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可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能够深切地感知爱国主题,有利于为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将其分组,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英雄人物》《国旗的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爱国表现,讨论核心问题“平凡人是怎样爱国的”,而后整理出帮助他人、尊重国旗等爱国行为清单。紧接着,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教师为学生模拟生活化场景,如社区环保行动等真实情景,引导学生扮演社区居民、志愿者等角色,灵活运用教材中提及的价值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垃圾分类的意义等。此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思政认知逐步朝向行为实践迁移。课后,教师可设计拓展性作业,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内化思政内容。通过系统化设计,不仅能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升,还可引导学生树立正向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其品质素养 [3]。

结语

综上,探究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有效性提升路径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有效实施小学课程思政教学,可强化学生思政教育,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增强价值认同感,提升其综合素养。因此,思政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思政融合能力提升,农村小学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供给体系,创新思政课堂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调动原有经验,获得新知和思想,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韦先,庞冬梅. 乡村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策略探索[C]//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 . 首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论文集. 湛江市第二十四中学;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2025:11-12.

[2] 曹艳萍 , 郭涛 . 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J]. 甘肃教育 ,2025,(08):17-20.

[3] 张翠琴 . 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J]. 甘肃教育 ,2025,(06):21-24.

静宁县2024 年教育科学“大思政课”建设专项课题

课题立项号:JNJYKYZX(2024)07

课题名称: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有效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姓名:贾红艳,单位 :,邮编 :743400,出生年月: 1991.12.10,女, 汉族,户籍:甘肃静宁,学历:本科,职称:初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