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打造“辽宁味”行走的思政课探索路径探究

作者

刘娜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副教授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辽宁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民俗风情资源和红色“六地”资源,探索高职院校打造具有“辽宁味”的行走的思政课创新路径。提出“校地联动、双课协同、分众教学”的实践模式,构建“红色文化 + 工匠精神 + 非遗传承”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并设计“行走课堂 + 场馆教学 + 数字赋能”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辽宁经验。

一、行走的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与辽宁特色

行走的思政课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将思政教育从封闭的教室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实地考察、情景体验、互动参与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理论的力量、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更能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独特的地方资源,为高职院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另一方面,辽宁拥有盘锦湿地文化、辽河口文化等生态文化资源,以及凌源皮影戏、满族民俗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为高职院校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载体。

基于此,本文旨在系统探索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利用辽宁地方特色资源、民俗风情资源和红色“六地”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创新路径,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范式。

二、辽宁特色资源与行走的思政课的融合基础

辽宁丰富多样的资源为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资源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够有效支撑行走的思政课的内容建设和形式创新。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辽宁特色资源,是构建“辽宁味”行走的思政课体系的重要前提。

(一)红色“六地”资源——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辽宁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区域,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地”红色资源体系。这“六地”包括:抗日战争起始地(以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代表)、解放战争转折地(以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为核心)、新中国国歌素材地(与本溪市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相关联)、抗美援朝出征地(以丹东市鸭绿江断桥为标志)、共和国工业奠基地(体现在沈阳市中国工业博物馆中)、雷锋精神发祥地(以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为象征)。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辽宁历史的见证,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为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场所和路线选择。

(二)民俗风情资源——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

辽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风情资源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宝贵素材。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多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充分展示了辽宁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些民俗风情资源为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实践场景。

(三)地域特色资源——职业教育的天然课堂

辽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产业发展历程,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如盘锦市因石油而兴、因湿地而美,拥有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锦州作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保存了大量解放战争时期的遗址和文物;大连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孕育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工业文明。这些地域特色资源与当地产业发展、职业需求密切相关,能够为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三、“辽宁味”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基于辽宁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高职院校需要构建系统化、特色化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路径。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内容设计、拓展实践场域,将辽宁红色文化、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打造具有鲜明“辽宁味”的思政课品牌。本部分将从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重构和教学方法改革三个维度,深入探讨“辽宁味”行走的思政课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创新“校地联动、双课协同、分众教学”的实践模式

校地联动机制是确保行走的思政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种模式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地方政府部门、文化场馆、工矿企业、社区乡村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行走的思政课资源。

双课协同是指理论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应系统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点,避免“两张皮”现象,确保行走的思政课既有“形”更有“魂”。

分众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行走的思政课教学。

(二)构建“红色文化 + 工匠精神 + 非遗传承”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红色文化教育是“辽宁味”行走的思政课的核心内容。辽宁省着力打造的“六地”红色旅游地标,为高职院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辽宁红色资源,开发系列化、主题化的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如“重走抗联路”、“工业文明探源”、“雷锋精神实践”等主题教学活动。

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行走的思政课的特色所在。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积淀了深厚的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行走的思政课。

非遗传承教育是“辽宁味”行走的思政课的文化底色。高职院校可将辽宁丰富的非遗资源(如凌源皮影戏、满族民俗、蒙古族美食等)融入行走的思政课,通过非遗体验、非遗传承人访谈、非遗作品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三)设计“行走课堂 + 场馆教学 + 数字赋能”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行走课堂是“辽宁味”思政课的主要形式。高职院校可设计系列化的行走路线,如“红色记忆之旅”(串联“六地”红色场馆)、“非遗探秘之旅”(沿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工业文明之旅”(参观老工业基地和现代企业)等,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行走课堂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可通过任务驱动、小组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交流。

场馆教学是行走的思政课的重要支撑。辽宁拥有丰富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开展场馆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类场馆资源,开发场馆教学课程包,包括预习资料、参观指南、互动任务、反思作业等,提高场馆教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与场馆合作培训学生讲解员,让学生在讲解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数字赋能是提升行走的思政课时代感的必要手段。在数字化时代,行走的思政课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形式。高职院校可开发“云游辽宁”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整合辽宁红色资源、非遗资源的数字化成果;制作微课、短视频等新媒体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行走的思政课的“线上预习 - 线下实践 - 线上分享”闭环。数字赋能不仅能够扩大行走的思政课的覆盖面,还能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行走的思政课的辽宁经验与未来展望

“辽宁味”行走的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地方特色资源的教育转化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系统总结辽宁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可以提炼出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行走的思政课建设模式,同时也需要正视当前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持续推动行走的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

(-) “辽宁味”行走的思政课的经验总结

地域特色鲜明是辽宁高职院校行走的思政课的突出特点。部分高职院校十分注重挖掘和利用辽宁独特的地方资源,使思政课具有浓郁的“辽宁味”,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实践导向突出是行走的思政课的显著优势。与传统课堂讲授不同,行走的思政课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能够有效促进理论知识向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转化,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协同育人深入是行走的思政课的成功关键。辽宁高职院校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开门办思政课的理念,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创新驱动明显是行走的思政课发展的内生动力。辽宁高职院校在行走的思政课建设中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行走的思政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当前存在的不足与挑战

尽管辽宁高职院校在行走的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资源整合不够系统,各院校往往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点开发行走的思政课,缺乏全省层面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机制;二是教学内容不够深入,部分行走的思政课停留在参观游览层面,未能充分挖掘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三是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行走的思政课在师资、经费、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有待加强;四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对行走的思政课实际效果的评估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此外,行走的思政课还面临一些 现实挑战 。一是高职院校学生规模大、专业多,组织大规模的行走的思政课面临管理和安全压力;二是新媒体时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保持行走的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一个挑战;三是行走的思政课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学成本较高,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需要慎重考虑。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面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辽宁味”行走的思政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和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行走的思政课标准体系。深化内涵建设,提升行走的思政课教学质量。推动数字化转型,创新行走的思政课表现形式。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行走的思政课教学能力。完善评价体系,科学评估行走的思政课成效。

总之,打造具有“辽宁味”的行走的思政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辽宁高职院校应继续发扬创新精神,深入挖掘辽宁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不断探索行走的思政课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全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辽宁经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课题编号:SDSZ-202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