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参与在小学红色德育实践中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彭正宏
桃源县文盛小学
引言: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正从知识灌输向实践育人转型。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动载体,其育人价值已从理论共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红色教育需通过“社会大课堂”实现入脑入心。然而,当前小学红色德育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资源整合碎片化,部分学校仅停留于参观纪念馆、观看纪录片等单一形式,缺乏系统性课程支撑;二是实践路径形式化,部分活动重“打卡”轻“内化”,学生难以将红色精神转化为社会参与的实际行动。
一、社会参与在小学红色德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深化认知理解,筑牢红色精神根基
社会参与通过真实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将抽象的红色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具体实践,帮助学生突破课本与课堂的局限。例如,学生参与红色遗址维护、老兵访谈等活动时,需自主收集历史资料、分析事件背景,这一过程促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真实的互动情境还能激发情感共鸣,当学生亲手擦拭烈士纪念碑、聆听老兵讲述战场故事时,红色基因的传承便从符号记忆升华为内心认同,为价值观塑造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责任意识,培育社会担当品格
社会参与搭建了从“个体认知”到“集体行动”的桥梁,学生在服务社区、传播红色文化等实践中,能直观感受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学生组建“红领巾宣讲团”,在社区、养老院开展党史故事讲述活动时,需根据听众特点调整讲述方式,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更让他们意识到自身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讲解能激发他人的爱国情感时,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会显著增强,逐步形成“以我之力服务社会”的主动意识。
(三)促进知行合一,实现德育内化生长
传统德育常陷入“知易行难”的困境,而社会参与通过“做中学”的机制,将红色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化为行为实践。例如,学生在参与“红色课本剧展演”时,需自主设计剧本、排练动作并融入情感表达,这一过程要求他们将革命精神的理解转化为具体行为,在反复调整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当学生在实践中因团队协作成功完成演出,或因创新设计获得认可时,红色精神便真正内化为其价值准则,成为指导未来行为的内在力量。
二、社会参与在小学红色德育实践中的实现策略
(一)构建红色资源协同开发机制,激活社会育人能量
社会参与需以资源整合为基石,通过校地合作、家校联动、社会机构协同,构建红色资源开发共同体。例如,某地教育局联合文旅部门、党史研究室,系统梳理本地革命遗址、英雄事迹、红色文物,编制《红色文化资源图谱》,为学校提供精准的实践基地名录。小学依托当地革命纪念馆,设计“红色研学任务卡”,学生需在参观中完成“寻找三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拍摄五处革命场景”等任务,教师结合任务成果开展现场教学,使红色资源从静态陈列转化为动态教材。同时,学校与社区共建“红色文化驿站”,邀请老党员、抗战老兵担任“红色导师”,定期开展“口述历史”活动,学生通过访谈记录整理成《红色记忆手册》,既保存了鲜活史料,又深化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二)创新实践项目化设计,强化社会参与深度
将社会参与转化为可操作的项目,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成果展示”的闭环设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小学开展“红色微电影创作”项目,学生分组调研本地革命故事,编写剧本、拍摄剪辑、配音配乐,最终在社区影院公映。项目过程中,学生需与纪念馆讲解员、影视公司技术人员、社区居民多方协作,既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又通过作品传播红色文化。另一所学校发起“红色基因传承人”计划,学生与退役军人结对,学习整理军旅故事,制作成“红色故事音频包”,通过社区广播、学校公众号推送,使红色教育突破校园边界,形成社会传播效应。
(三)搭建家校社共育平台,拓展社会参与广度
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共育网络,通过常态化活动打破参与壁垒。例如,建立“红色家校联盟”,家长参与策划“红色家庭日”活动,如亲子共读红色书籍、共唱红色歌曲、共访红色基地,活动成果通过社区展览、学校公众号展示,形成“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辐射效应。小学与社区合作开设“红色周末课堂”,邀请党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大学生志愿者开设“红色剪纸”“红色戏剧”“红色编程”等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通过跨代际、跨领域的互动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四)建立动态评价反馈机制,保障社会参与实效
通过多元化评价工具,实时监测社会参与效果,为实践优化提供依据。例如,某小学开发“红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参与红色实践的次数、角色、成果,结合教师评价、同伴互评、社区反馈生成“红色素养雷达图”,直观呈现学生在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成长轨迹。教育局建立“红色实践数据库”,汇总各校活动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高频参与群体、热门实践类型、典型问题案例,为区域红色德育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例如,显示“红色志愿服务”参与率低于其他活动,教育局随即联合团委、民政部门开发“社区红色服务岗”,设计“垃圾分类宣传员”“孤寡老人陪伴员”等岗位,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红色精神。
结语:
社会参与为小学红色德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它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边界,让红色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历史走向现实、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擦拭展柜玻璃,当他们在社区舞台上演绎红色故事,当他们与老兵围坐聆听战火青春,红色精神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的温度、可感知的力量、可传承的信念。
参考文献:
[1]钟丰德. 立德树人视域下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小学思政教育[J].甘肃教育研究 ,2024,(15):157-159.
[2] 安学统 . 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和策略 [J].中国民族博览 ,2023,(0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