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师范音乐专业与社区音乐教育“ 产教融合” 创新模式探索

作者

郭天博

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引言

地方师范院校身为培育基层教育人才的关键阵地,其音乐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需紧密贴合社会的实际需求。社区音乐教育作为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和谐社区氛围的重要方式,当下正遭遇诸多难题。“产教融合”理念有效破除了地方师范院校与社区音乐教育之间的障碍,一方面能够解决师范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不充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为社区音乐教育给予持久的专业助力。故而,探寻这两者“产教融合”的创新性模式,对于推进地方师范教育的革新以及社区文化的构建有着极为关键的现实价值。

一、地方师范音乐专业与社区音乐教育“ 产教融合” 的现状分析

(一)“产教融合”的基础条件已具备

地方师范音乐专业与社区音乐教育在资源和需求方面展现出的互补性,为实现“产教融合”目标奠定了根基。首先,地方师范音乐专业具备专业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完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系统课程体系,这些条件使其能够为社区音乐教育给予专业教学内容以及技术的有力支持。其次,社区作为居民生活集中的区域,存在着数量众多、对音乐教育有需求的群体,此情形能够为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营造真实可靠的实践环境。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颁布了相关政策,激励高等院校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工作中,此举措更进一步地为高校和社区之间的“产教融合”给予了政策保障,为“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营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二)“产教融合”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产教融合”的基础条件已然具备,然而在实际的推进进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合作缺少长效机制,大部分师范院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短期活动样式”的层面,使融合所产生的效果难以长久维持。其二,资源对接不精准,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社区的实际需求存在脱离,例如,专业课程中更侧重于音乐理论以及专业技能,但社区更加需要通俗音乐教学、音乐活动组织等实用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时难以契合社区需求;其三,缺少专业协调管理机构,师范院校与社区的合作多是由教师或者社区工作人员自发推动,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易出现责任界定不清晰、资源被浪费等问题,从而对“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推进形成了制约。

(三)“产教融合”的需求与动力

需求层面上,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以及社区音乐教育均呈现出明显的“产教融合”驱动力。以师范音乐专业为例,以往常规的课堂式教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当师范音乐专业与社区开展合作后,学生便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逐步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进而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而对于社区音乐教育而言,专业教学师资的匮乏使其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对音乐教育多样化的需求,若能与师范院校达成合作,便能使社区音乐教育在规范性和专业性方面得到明显提升。此外,社会方面,“产教融合”能够促使高质量的音乐教育资源向社区延伸,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辅助作用,这些需求以及动力为“产教融合”的创新性发展给予了内在支持。

二、地方师范音乐专业与社区音乐教育“ 产教融合” 的创新模式构建

(一)“课程、实践”双向衔接模式

“课程、实践”双向衔接模式以课程改革作为关键,实现师范音乐专业课程和社区音乐教育需求的精确匹配。首先,在师范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增添和“社区音乐教育”相关模块,如开设《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与策划》等课程,将社区需求纳入课程内容中,使学生提早掌握社区音乐教育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技能。其次,将社区实践归入学生的必修学分范畴,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到社区开展固定的教学活动,例如每周给社区少儿音乐兴趣班上课、每月举办一次社区音乐活动等,并且激励学生把社区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转变成课程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课题,实现“课程学习、社区实践、问题研究”的循环,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给社区音乐教育提供持久的专业助力。

(二)“校社共建”实践平台模式

“校社共建”实践平台模式借助搭建稳固的合作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以及共享。师范院校和社区公同设立“社区音乐教育实践基地”,该基地在校内和社区分别设有站点。校内站点承担着为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展培训的任务,并且凭借校内设施为社区音乐活动给予场地支持。社区站点则充当师范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场地,配备有专门的社区指导老师,与院校老师一起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此外,平台另外设立了“社区音乐教育项目库”资源库,收集社区在音乐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需求,后由师范院校的师生们组成团队来承接这些项目,借助项目式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实现师范院校师生和社区音乐教育需求这二者之间的深度交融,进而增强合作的稳固程度以及实际效果。

(三)“人才共育”协同发展模式

“人才共育”的协同发展模式,其目标为培育契合社会需求的音乐教育人才,进而构建起师范院校和社区协同人才培养的机制。首先,搭建“双师型”的教学队伍,邀请社区中具备丰富经验的音乐活动组织者担任师范院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挑选师范院校的专业教师,定期前往社区开展教学指导,助力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另外,构建“实践与考核相融合”的一体化评价机制,将学生在社区的实践活动表现纳入学业考评范畴,由院校教师以及社区指导教师共同开展评分,以此保障评价具备客观性与全面性。最终,搭建人才输送渠道,激励成绩优异的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前往社区开展音乐教育相关工作,实现“培养、实践、就业”的良好循环,促使“产教融合”朝着更深层次推进。

结论

地方师范音乐专业与社区音乐教育开展“产教融合”,是促进师范教育改革以及社区文化建设共同进步的关键途径。本文对二者“产教融合”目前的状况加以分析之后,搭建起“课程、实践”双向对接、“校社共建”实践平台、“人才共育”协同推进等创新模式,这种融合模式不但能够解决地方师范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不够扎实的难题,提高人才培育质量,还能够为社区音乐教育给予专业支撑,满足居民的文化诉求。未来仍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政府、院校以及社区之间的协同合作与联动效应,持续对融合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促使“产教融合”朝更深入的层次、更广泛的范围拓展,从而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师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贡献。

参考文献:

[1] 白晓冬 . 公共音乐教育资源的管理与优化 : 社区与高校的互动 [J]. 中国音乐剧 ,2024,(02):149-152.

[2] 史小亚 , 刘湜湜 . 协同育人模式下社区音乐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J]. 交响 (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2,41(02):78-82.

[3] 李莉莉 .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 [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作者简介:郭天博(1991.01-)女,汉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音乐教育,美育研究,民族音乐研究咸阳师范学院 2023 年科研计划项目一般项目:地方师范音乐专业与社区音乐教育“产教”实践新思路(项目编号:XSYK2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