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本理念视域下高校提升就业辅导能力的路径研究

作者

曲径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大庆 163318

一、高校就业辅导能力提升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一)当前就业环境特征

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启动的关键交汇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三大突出特征。其一,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其二,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促使职业岗位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其三,毕业生总量持续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错位、专业与岗位脱节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重新审视就业辅导工作的定位与目标,推动其从“就业服务”向“就业育人”转变,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就业指导体系。

(二)国家战略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并着重强调“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025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然而社会吸纳能力的增长却有所放缓,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不仅要助力学生“找到工作”,更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的工作”,实现“就业质量”与“人生价值”的双重提升。

(三)“生本理念”对就业辅导的理论启示

“生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主张教育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激发其主体意识与内生动力。其实质是教育管理从“管理”向“服务”转型,教学管理从“教”向“学”转型[1]。将生本理念融入就业辅导工作,意味着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指导”转变为“引导式服务”,从“一刀切”的就业服务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精准化”的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在就业辅导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职业理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职业方向,提升就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慢就业”现象普遍存在,就业主动性不足

“慢就业”现象具体表现为就业意愿不强、求职节奏缓慢、职业目标模糊、自我认知不清等。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学生对就业市场认知不足、职业规划能力薄弱等主观原因,也有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岗位适配难度增加等客观因素。部分学生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缺乏了解,不清楚自身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方向,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跟风或犹豫不决。一些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没有提前进行职业探索和实践,临到毕业才匆忙开始找工作,对自身优势和劣势认识不足,难以快速找到合适的岗位。

(二)就业观念滞后,供需结构失衡

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也导致学生在就业方面逐渐从“远大理想”转变为“社会现实”[2],部分毕业生存在“体制内偏好”“城市偏好”“高薪偏好”等传统就业观念,认为只有进入体制内工作才稳定、有面子,忽视了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潜力,这种观念导致大量优秀人才扎堆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竞争异常激烈,而一些新兴行业和中小企业却难以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和创新。然而,2025 年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规模趋于稳定,国企招聘门槛提高,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数字经济企业却面临人才短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综合素质待提升

“00 后”已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其成长环境、价值观念、行为特征与以往群体存在显著差异。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3]。他们虽然信息获取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厚,但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实践能力不足、职场适应力较弱,导致“有文凭、无能力”“有知识、无技能”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大学教育中,一些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 届本科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不适用或陈旧”的比例 36% )较 2021 届( 33% )有所上升 [4]。

(四)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影响就业实施效率

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部分毕业生出现焦虑、迷茫、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影响了其求职行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此外,家庭对子女就业的过度干预、社会舆论对“慢就业”的误解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情绪,影响后续求职的信心和动力。家庭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过高,过度干预子女的职业选择,也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社会舆论对“慢就业”的片面解读,将其视为消极现象,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高校就业辅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课程碎片化”“内容陈旧化”“师资专业化不足”等问题。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践性,未能形成贯穿大学四年的生涯发展支持体系。一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仅是简单介绍一些职业分类和求职技巧,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个性化指导。师资队伍方面,很多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生涯规划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给予学生深入、有效的指导。

(二)就业服务重数量轻质量

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价标准仍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忽视了就业质量、学生满意度、职业发展后劲等关键维度。这种“就业率导向”的管理方式,容易引发“虚假就业”“签约即跳槽”等现象,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只是简单地将学生推向一些岗位,导致学生对工作不满意,频繁跳槽,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三)就业信息“推送依赖”,削弱学生主动性

为提高就业匹配效率,高校普遍开展“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工作。但部分高校在执行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代劳”模式,导致学生缺乏获取信息、筛选岗位、自我推销的能力,形成“等、靠、要”的就业依赖心理。一些高校在推送就业信息时,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和筛选信息,学生缺乏对就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和自主求职的能力。

四、基于生本理念的高校就业辅导路径优化

1.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就业教育全过程,积极调动大学生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对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学习目标不应仅围绕就业,而更应该把投身重要领域作为职业规划的重要考量 [5]。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职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邀请优秀校友、行业专家分享他们的职业经历和奋斗故事,激励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2.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就业心理韧性:建立就业心理支持机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心理测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增强抗压能力。开设就业心理健康课程,教授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挫折,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3. 推动生涯规划前置,建立全过程育人机制:将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从大一开始逐步开展职业测评、职业体验、职业访谈等活动,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目标,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1. 分层分类指导,满足多元发展需求:建立“全体- 部分- 个体”三级就业指导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发展通识课程,普及职业规划、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基本知识;针对特定群体(如考研、考公、创业、出国等)开展专项辅导,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资源支持;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就业。

2. 推进“互联网 + 就业”,提升信息服务效能: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就业推荐系统,实现岗位信息个性化匹配、职业能力诊断与提升建议等功能,增强学生就业自主性。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求职意向、专业背景和就业能力,为学生精准推送符合其需求的岗位信息。同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课程和学习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

3. 引入“朋辈导师”机制,促进经验共享与成长互助:鼓励已就业校友、优秀毕业生担任“朋辈导师”,通过线上社群、经验分享会、模拟面试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就业现实的认知与信心。朋辈导师可以分享自己的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和行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路径。通过模拟面试等活动,朋辈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面试场景和反馈建议,帮助学生提升面试技巧和应对能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

1.推动“订单式培养”与“岗位对接”深度融合:高校应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习—实习—就业”无缝衔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和工作流程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2. 建设“就业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实战能力:依托地方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基层单位等平台,建设一批高质量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实习,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和工作任务。同时,邀请企业导师到学校进行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

3. 构建“就业导向”课程体系,增强专业与职业的适配性:推动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开设“职业素养课”“职场沟通课”“项目实训课”等实用性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1. 建立多元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除就业率外,应纳入“就业满意度”“岗位适配度”“薪资水平”“职业发展潜力”等多维指标,全面评估就业成效。通过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回访、用人单位调研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就业工作策略和措施,提高就业工作质量。

2. 推动“就业反馈机制”常态化: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定期收集用人单位反馈,用于反哺课程改革、专业设置优化和教学方法调整。通过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及时将反馈信息传达给相关教学部门和教师,促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 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与激励: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与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教师不断提升工作质量。

五、结语

面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就业市场结构性变革的双重挑战,高校必须将“生本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突破传统就业指导的“技能培训”与“信息传递”单一模式,构建“价值引领—能力塑造—精准服务—跟踪评价”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结构性矛盾、实现“人职精准匹配”和“人才效能最大化,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输送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 罗绮科 . 基于生本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J]. 教育与职业 ,2018,(02):66-70.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18.02.013.

[2] 肖博 .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的分析 [J]. 科教文汇 ,2024,(07):16-19.DOI:10.16871/j.cnki.kjwh.2024.07.004.

[3] 王以梁 . 人本导向: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未来走向 [J]. 思想理论教育 ,2025,(02):106-111.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5.02.005.

[4] 麦可思研究院,主编 .2023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5] 吴巧慧 , 赵辉 , 吴庆 .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优化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08):87-90.DOI:10.19865/j.cnki.xxdj.2025.08.024.

课题级别: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心理契约视角下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学生非理性就业观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JE1424007

曲径(1982.5),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 副教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