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幼儿探究能力提升的沙水管道连接游戏实践探究

作者

陆雨阳

张家港市南丰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600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鼓励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沙水游戏是幼儿园户外游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开放性、趣味性、操作性等特点,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其中沙水管道连接游戏集建构、实验及问题解决元素于一体,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深入探讨以提高幼儿探究能力为本的沙水管道连接游戏的实践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沙水管道连接游戏提高幼儿探究能力的作用

沙水管道连接游戏以其开放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特质,在提高幼儿探究能力方面作用显著,能多维度地促进幼儿认知和思维的发展。在认知发展水平上,游戏将物理、工程等多个领域基础概念进行整合,幼儿在努力接通管道、调节水流或者沙流时,需要不断地感知空间关系、流体运动规律以及物体结构稳定性等,以积极主动地建构起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发展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游戏过程中管道组合方式的多样性和材料运用的灵活性给幼儿以广泛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利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启发创新意识,为培养探究能力打下思维基础,就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言,沙水管道连接游戏自然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特点。幼儿在玩耍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管道漏水、水流不畅和结构坍塌等情况,这些都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和尝试等探究性行为来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需要不断地进行策略调整,优化管道连接方式,统筹运用不同素材,这样才能够逐渐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及步骤,促进独立思考及自主解题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反复尝试错误和经验总结也有助于幼儿树立迎难而上的坚韧品质和抗挫折的精神,并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和能力[1]。

二、基于幼儿探究能力提升的沙水管道连接游戏实践的方法

(一)分层进行材料投放

分层材料投放就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差异和游戏进程,对沙水管道连接游戏材料按照难易程度、作用、特点等进行梯度化投放的一种做法。从理论上看,采用分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游戏需要,还可以在幼儿能力进阶过程中提供相适应的挑战,不断激发幼儿探究动力。通常,基础层的材料由基础管道组件组成,例如直管、弯管、三通等,这有助于年幼或能力较弱的幼儿初步理解管道连接的原理;进阶层材料中又加入了异形管道、阀门和水泵等载体,带领幼儿探究水流控制和压力变化等复杂现象;拓展层的材料可以导入辅助道具,如量杯、沙漏、小球等,来鼓励幼儿结合物理知识进行实验性的游戏[2]。

沙水管道的连通游戏,教师预设三层材料的投放计划,在游戏前期,只提供基础管道和水桶,幼儿试图通过拼接直管和弯管来引导水流,并探究不同管道搭配对水流流向的影响;在幼儿熟练了基础连接技巧之后,教师额外增加了进阶层材料——有阀的管道和小水泵。幼儿发现通过调节阀门开合度可控制水流速度,利用水泵能实现“水往高处流”的反重力现象,由此产生“怎样才能使水流更加平稳”“如何设计多层管道”等新问题;在游戏的最后阶段,教师放置了拓展层的素材,比如彩色小球和透明水槽等。幼儿把小球置于管道中,观察小球受水流冲击时的轨迹,并试图设计螺旋形管道来加长小球滑行路径,或者改变管道倾斜角度来控制小球的滚动速度。分层投放的素材既支持幼儿由简单搭建转向复杂探究,又促进了幼儿在不断探究中加深对流体力学、空间建构等方面的理解。

(二)开放式的引导策略

开放式引导策略注重教师用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或指令来代替直接的引导,鼓励幼儿独立观察、思考和练习,进而激发探究的深度和创造性。教师需要尽量避免给出封闭式的答案或者固定的操作模式,而应该转向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情境创设和材料暗示等手段来引导幼儿积极地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猜想[3]。

比如,在沙水管道连接游戏时,教师发现幼儿搭的管道一般都是直线型的,游戏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未直接指导搭建技巧,而是以问题引导:“当水流碰到‘小山’时,我们应该如何使其翻过去?”幼儿受此启发,试着把管道架高形成斜坡,结果水流太快,把管道冲垮了。教师继续追问:“水流为何将管道冲垮?如何使其更加坚固呢?”幼儿经过讨论提出了利用石块来固定管道底部和增设支撑点的方案,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三角形支架的结构更加牢固。当幼儿成功搭建出“跨山管道”后,教师再次提问:“除了使水流翻山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幼儿从中引申出挖掘地下管道、借助虹吸原理进行绕行等创新玩法。教师全程以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不断扩展幼儿探究维度,让幼儿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渐掌握观察、假设和验证等科学探究方法。

(三)探究式游戏的推进方式

探究式游戏推进就是以幼儿兴趣点和问题为主线,把沙水管道连接游戏分为“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践验证—总结拓展”这一递进式环节,来指导幼儿在不断探索中加深理解的一种实践策略,这种方式强调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对游戏进行探索的机会,并以支持性介入的方式将游戏推向更高的层次,每一个环节都是由幼儿自主探索主导,教师只在关键节点进行适度指导,有助于幼儿将零散经验进行系统化处理,从而形成科学思维逻辑。

在沙水游戏中,幼儿一开始只是把管道任意叠放,一个幼儿无意中发现把管道斜着放,水流速度就会变快,引起了伙伴的效仿和议论。教师捕捉到这一兴趣点,引导幼儿思考:“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还有什么呢?”幼儿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某些小组改变了管道的长度,另一些小组试验了不同粗细的管道,还有的小组调整了其倾斜的角度。在实践验证阶段,教师提供测量工具(如秒表、标尺),帮助幼儿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完成之后,教师带领幼儿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并共同得出了“管道越短、越粗、倾斜角度越大,水流的速度也就越快”的结论。基于此结论,教师进一步提出挑战:“怎样应用这些研究结果来设计出能够使水流最快速达到终点的管道系统呢?”幼儿根据原有经验尝试将不同种类管道进行组合,甚至增加水槽、漏斗等辅助工具,并在不断优化方案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流体运动规律的知识。这一注重探究的游戏推进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四)多元互动的评价

多元互动评价是从游戏参与度、问题解决策略、合作交流表现和创新思维成果等维度,以多主体参与和多样化的途径来评价幼儿沙水管道连接游戏探究绩效的一种实践方式,以评促发展,有助于幼儿明确改进的方向,同时还能为教师优化游戏指导提供依据。

例如,在沙水管道连接游戏的“构筑水上乐园”主题活动结束之后,教师组织一系列多元化的互动评价活动,首先是幼儿自评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对照“探究小达人”评价量表,从“是否积极发现问题”“是否尝试过新方法”“与伙伴们合作是否愉快”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以贴纸的形式将评价结果标注于量表之上,并分享游戏收获。接着进入同伴互评,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展示搭建成果,围绕“谁的管道设计最有创意”“谁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多”等维度进行讨论,通过举手表决和口头表述的形式,对同伴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教师再透过全程录像、照片记录及现场观察等方式,建立幼儿游戏成长档案,并在评价时展示幼儿游戏中的精彩片段,如一位幼儿多次调整管道角度以解决水流堵塞问题的过程等,以协助幼儿回顾过去的探究历程,教师也会把幼儿游戏视频和图片分享到家长群中,请家长们参与评价,家长会以留言的方式反馈幼儿在家中类似探究行为的表现,补充幼儿在家庭场景下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通过多元互动评价,使幼儿在反思和沟通中加强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提高幼儿探究能力为主线的沙水管道连接游戏实践探究,为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通过理清游戏价值、剖析存在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策略,可以充分发挥沙水管道连接游戏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快乐成长。教师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持续优化游戏的设计和指导策略,还要重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今后,仍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沙水管道连接游戏,探索更加新颖的玩法和教育策略,从而为持续培养幼儿探究能力营造更加优质的游戏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美育游戏的逻辑与策略[J].今日教育 ( 幼教金刊 ),2025(04):42-45.

[2] 刘红娟. 幼儿视角下的幼儿园混龄自主游戏优化路径研究[J].陕西教育 ( 教学版 ),2025(05):77-79.

[3] 李奕 . 走“浸”幼儿游戏 [J]. 妈妈宝宝 ,2025(0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