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教育视野下 "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学分银行" 模式设计
彭小梅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20
一、学分银行建设的战略定位与设计原则
在构建学分银行体系时,其战略定位与设计原则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核心理念。基于德洛尔终身学习理论,该校将学分银行定位为衔接职前职后教育的重要枢纽,通过建立 "1 专业学分 =18 学时实训 " 的量化标准,创造性实现了 12 类劳动教育活动与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机制,有效突破了传统学制壁垒。作为市学分银行区域联盟成员,该校模式特别注重区域职教协同发展,严格遵循《市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设标准》的跨校互认规范,重点确保劳动教育学分的区域流通性验证,使学习成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可。
在设计原则方面,该校构建了标准化与弹性化并行的双轨体系。一方面严格参照国家《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指导意见》,建立了包含学分获取、存储、转换的三级标准体系,其中劳动教育学分占比精准对接教育部规定的 10% 最低要求;另一方面创新性地设计了多元化的学分积累路径,包括志愿服务(每20 小时可兑换0.5 学分)、技能竞赛(市级奖项可折算 1 学分)等弹性认证方式。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既保证了学分认证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又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制度空间,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体系下学习成果认证的包容性与灵活性。
二、学分银行建设的核心策略体系
在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构建了" 技术驱动 - 制度创新 - 生态协同 " 三位一体的策略体系。在技术驱动层面,该校采用 Hyperledger Fabric 框架搭建区块链学分存证系统,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确保实训记录、企业评价等关键数据的不可篡改特性,试点运行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学分认证准确率显著提升至 93% 。同步部署的智能核验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对《中职劳动教育学分认证实施指南》7 类 32 项标准的自动匹配,将传统人工审核周期从 3 天大幅压缩至实时处理,极大提升了认证效率。
制度创新方面首创了 " 双轨认证机制 ",其中过程性认证侧重记录劳动实践时长、参与度等动态指标(占 60% 权重),成果性认证则聚焦技能掌握水平、服务成效等硬性标准(占 40% 权重),形成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 4。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学期根据企业需求调研结果更新学分转换规则,例如 2023 年新增的 " 智能制造设备操作 " 专项学分类别,及时响应了区域产业升级需求。
生态协同策略通过校企共建 " 学分工坊 " 实现深度产教融合,与长安汽车等 6 家龙头企业共同开发 " 岗位技能 - 学分 " 映射表,如汽车维修岗位 100 小时实践可兑换 1.5 专业学分,有效打通了职业能力与学历教育的价值通道2。区域层面联合大足职教中心等12 所院校组建联盟,通过制定《跨校劳动教育学分转换细则》和建立互认白名单,系统解决了校际评价标准差异问题,为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策略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开放共享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
三、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设计
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采用了科学严谨的三级架构设计。在组织架构层面形成了"决策-执行-技术"的完整闭环:决策层由校党委、行业企业代表和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组成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批重大制度与战略规划;执行层设立学分认证中心(配备5 名专职审核员)和质量监控办公室,具体负责学分认定与过程监管;技术支持层则由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承担区块链平台运维和智能算法优化任务,确保技术系统的稳定运行。这种层级分明的架构既保证了决策权威性,又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与商业银行" 决策层- 管理层-
执行层" 的组织设计理念高度契合。
业务流程采用 " 采集 - 核验 - 存入 - 应用 " 四步标准化操作链:首先通过实训周、志愿服务等多渠道采集学习成果数据,随后进入智能核验环节,由 AI 系统进行初筛后转人工复核,通过审核的学分数据经区块链存证后进入学分银行系统,最终可应用于学历晋升或职业资格认证等场景,全过程数据均纳入终身学习档案管理。该流程借鉴了金融行业 " 前台受理 - 中台风控 - 后台结算 " 的成熟业务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全链条可追溯。
质量保障体系包含两大核心机制:双盲审核制度要求随机分配的两名审核员独立验证同一份材料,当评分差异超过 5% 阈值时自动触发第三方仲裁程序,该设计有效降低了主观判断偏差;追溯期机制规定所有学分记录保存期限长达 10 年,在此期间学习者可随时申请复核,既保障了学习成果认证的长期有效性,又为可能出现的争议提供了解决通道。这种质量管控模式融合了教育认证的严谨性与金融风控的精确性,为学分银行的公信力提供了双重保障。
四、实践成效与推广价值
经过系统化的实践探索,学分银行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在试点成果方面,通过将劳动教育学分纳入毕业要求这一制度创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数据显示参与率同比增幅达 42% ,充分体现了学分认证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向引导作用。更值得关注的是,93% 的合作企业经过实际评估后认可学分银行记录能真实反映学生技能水平,其中 82% 的企业已将其作为招聘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一数据有力证明了学分银行认证结果在劳动力市场的公信力。
在模式推广方面,该校形成了系统化的输出路径:首先通过编制《学分银行操作手册》《劳动教育认证案例集》等标准化工具包,经由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向全市职业院校推广实施;其次创新性地开发了 "学分银行管理师 " 专业认证课程,目前已培养 47 名具备跨校审核资质的专业教师,为区域学分银行体系建设提供了关键人才支撑。这些推广举措既保留了本校实践特色,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为构建区域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了实践样本。
结语
的实践证明,学分银行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破解劳动教育评价模糊、学习成果难以累积等难题。未来需进一步扩大区域联盟规模,探索与 "1+X" 证书制度的深度衔接,最终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学分体系。
参考文献:
【1】《市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设标准》(渝教职成〔2021〕12 号
【2】雅克·德洛尔《终身教育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王军峰 , 陈明香“.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20(1):56-59.
【4】吴小燕,王瑛 .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问题与突破路径思考 [J] . 职教论坛,2020.
课题:市学分银行建设研究课题,学分银行赋能中职学校“劳动教育”(23XFYH017)
作者简介:彭小梅(1983-)女,汉族,云阳人,本科高级讲师,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