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语文三阶提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

贾杨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山东省潍坊市 261021

‌一、引言

中职语文三阶提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深化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探索。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面临评价理念滞后、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价方式测评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本研究提出的“知识、能力、素养”三阶提级评价框架,以层级化设计破解传统评价中维度割裂的弊端,不仅为语文课程思政提供了可操作的测评工具,更通过动态递进的评价策略,推动了“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目标的落地,对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评价标准的层级架构设计

中职语文三阶提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包括三个层级:核心维度、关键要素和具体指标。

1. 第一层级:核心维度

第一层级分为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养维度。知识维度测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力维度测评学生对分析判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素养维度测评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的内在提升。

2. 第二层级:关键要素

知识维度‌:涵盖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能力维度‌:包括听说读写、思辨创新和实践应用,强调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和迁移。素养维度‌:聚焦价值认同、文化自信和人格养成,强调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

3. 第三层级:具体指标

知识维度分解‌:①语言知识:汉字运用、语法规范、修辞认知。汉字运用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读音和意义,语法规范强调句子结构、语法规则的正确使用,修辞认知则涉及常见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②文学常识:文本类型、作家流派、文学史脉络。文本类型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家流派涉古今中外文学中的风格流派,文学史脉络则梳理从古至今的文学发展脉络。③文化基础:传统文化、红色经典、职业文化。传统文化涵盖文学经典、思想智慧、人文素养等,红色经典包括革命历史、英雄人物、革命精神等,职业文化则强调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规范。

能力维度分解‌:①听说读写:职场口语、应用写作、信息筛选。职场口语要求学生能够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应用写作涉及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信息筛选则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信息。②思辨创新:逻辑分析、审美判断、创意表达。逻辑分析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剖析,审美判断涉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文学或艺术创作。③实践应用:项目协作、问题解决、技术融合。项目协作要求学生在语文协作学习中发挥作用,共同完成项目任务;问题解决强调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技术融合则涉及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习中的能力。

素养维度分解‌:①价值认同: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家国情怀强调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职业道德要求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则要求学生了解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②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经典研习、跨文化理解。文化传承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典研习强调对经典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跨文化理解则要求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③人格养成:心理韧性、团队精神、终身学习。心理韧性要求学生能够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团队精神强调学生在团队中能够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终身学习则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三、评价实施与评价策略

(一)评价阶段与维度

为了确保评价方式的有效性,采取阶段式的动态评价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认知水平,将评价过程分为基础阶段、发展阶段和提升阶段,从基础阶段(知识)到发展阶段(能力)再到提升阶段(素养),通过不断深化知识积累、强化能力培养和提升内在素养,实现课程思政评价维度的提级,形成“认知、实践、内化”的育人闭环。

1. 基础阶段:知识维度的价值认知奠基

知识维度是课程思政评价的基础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的知识测评,引导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观念方式。根据评价标准的第一层级,知识维度分为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基础三个关键要素。在语言知识方面,汉字运用、语法规范和修辞认知的具体指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更需在规范使用中体会汉语的严谨性与规范性,从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文学常识的测评涵盖文本类型、作家流派和文学史脉络,通过梳理中外文学发展历程,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精髓,为后续的价值判断奠定基础。文化基础部分聚焦传统文化、红色经典和职业文化,其中红色经典的引入尤为关键,通过革命历史与英雄人物的学习,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而职业文化的渗透则帮助学生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结合,形成“知行合一”的认知结构。这一阶段的评价需通过量化知识点考核知识目标,确保知识内化与语文学习技能的养成。

‌2. 发展阶段:能力维度的知行转化衔接

能力维度的提级是课程思政评价的关键环节,其目标在于通过实践导向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的第层级将能力维度分解为听说读写、思辨创新和实践应用三个关键要素。在听说读写方面,职场口语、应用写作和信息筛选的指标设计突出职业场景的适配性,例如通过模拟职场沟通训练,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角色扮演中强化团队协作意识。组织“企业文案撰写活动”,要求学生根据真实企业需求撰写产品说明书或商业计划书,既锻炼应用文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市场分析和客户需求洞察的职业素养。思辨创新维度则通过逻辑分析、审美判断和创意表达的测评,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冲突如通过对比分析《平凡的世界》与《创业史》,学生能够辩证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生选择。实践应用部分强调项目协作、问题解决和技术融合,例如组织学生策划“红色经典诵读会”,在项目执行中锻炼组织能力的同时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此阶段的评价需结合过程性考核与成果展示,注重能力迁移的实效性。

‌3. 提升阶段:素养维度的价值观内化

素养维度的提级是课程思政评价的终极目标,其核心在于通过价值认同、文化自信和人格养成的综合培养,实现学生内在品质的升华。评价标准的第三层级将素养维度细化为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法治意识等具体指标。家国情怀的培养需依托经典作品研读与本土文化考察,例如通过《红岩》等作品的深度解析,学生能体悟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献身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的塑造则强调文化传承与跨文化理解的平衡,在研习《论语》等经典时,引导学生对比中西伦理观的异同,既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又培养包容心态。人格养成方面,心理韧性、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测评需贯穿教学全程,如在挫折教育中融入《老人与海》的文本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这一阶段的评价应采用质性评价为主的方式,通过成长档案、自我反思报告等形式,捕捉学生价值观的深层变化。

(二)评价方式与创新

对评价体系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数字化的“四化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持续用于改进课程思政教学。

评价主体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平台评价。学生自评环节着重评价其自我认知能力,通过撰写自评报告等,审视自身在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同伴互评借助通过知识测验、任务分析、成果汇报等,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学习收获,在交流对话中实现价值观的碰撞与共识;教师评价通过作业、活动、课堂表现记录等,了解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掌握程度。平台评价对照评价指标,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课程思政的评价,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和Finebi 等工具实现学习过程的数据即时采集、即时评价,追踪每位学生在各模块和各项目的学习情况,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成长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期望,形成有效激励。评价内容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指标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评价方法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涵盖学生的日常表现、自评报告等,评价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度等,定量评价涵盖作业、活动、任务等,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作业展示考核情况、职业素养扎实程度等。

在评价过程方面,注重过程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察,对接评价指标,借助信息化监测平台,建立数字化评价方式,通过课前测明确学习目标,课中多元评价支持课堂有效运行,课后及时总结反馈,测评学习目标达成度,促进教学反思。过程性评价采用人机协同,以人工评价和智能系统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成果量化、学习行为、拓展应用能力等。强化增值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任务成果相结合,跟踪统计每一位学生学业进步产生“增值”,增值性评价分为基础赋分和拓展赋分 , 学生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达成度为基础赋分,课堂表现、任务完成、各类活动竞赛等形成拓展赋分。通过采集每位学生多源数据,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 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 绘制学生个人画像,并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 , 形成“一生一案”的学生档案 ,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四、结论

中职语文三阶提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核心维度分层、关键要素联动、具体指标落地的系统性设计,有效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政教育人文性的深度融合。该体系以知识积累为起点、能力发展为桥梁、素养养成为归宿,构建了“认知、实践、内化”的育人闭环,既遵循了中职教育“德技并修”的要求,又创新了课程思政与语文学科的协同路径,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抓手。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三阶提级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主体协同与信息化手段创新,实现了全过程、多维度的精准评价。评价主体涵盖学生自评(反思学习体验)、同伴互评(促进价值观碰撞)、教师评价(考察思政内容掌握)及平台评价(AI 辅助数据追踪),形成立体化反馈机制。评价过程强调动态监测,结合课前测、课中多元评价与课后增值分析,依托智慧校园平台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以“一生一案”模式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内生动力,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既关注知识技能提升,又注重价值观塑造,为课程思政实效性提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未来需进一步依托智慧教育技术优化评价工具,强化职场思政场景应用验证,使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主阵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范式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蔚. 课程思政导向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 24) .

[2] 戴薇 . 言教并重育匠人,文道合一铸匠魂——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 [J]. 职业 ,2022(04):91-93.

[3] 陈宏艳,徐国庆 . 基于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探析[J] . 职教论坛,2018,(3):57-61 .

[4] 潘莉萍 . 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识与策略 [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9-73.

[5] 梁旭煜 . 基于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评价与考核 [J]. 环球慈善 ,2024,(11):0157-0159.

研究项目 : 2023 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语文‘双链·四融·三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23022)

作者简介: 贾杨( 1991— ) ,男,山东昌乐人,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