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学·乐练·畅赛
蔡涛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引言: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强调体育课程需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然而,传统小学篮球教学仍存在三大困境:其一,技术训练碎片化,将运球、传球等技能割裂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在复杂情境中综合应用;其二,竞赛机制缺失,班级内技能差异大、管理成本高,使“常赛”沦为形式;其三,评价体系滞后,过度关注动作规范性而忽视合作意识、规则理解等核心素养。
一、教育改革下小学篮球“学练赛”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知偏差导致实施浅层化
部分教师对“学练赛”模式的理解停留在操作层面,仍以传统“讲解—示范—练习”线性思维主导课堂,将“趣学”简化为游戏堆砌、“乐练”等同于重复练习、“畅赛”局限于结果胜负。例如,在“行进间运球”教学中,教师虽设计“运球接力”游戏,却未通过动态调整障碍物难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变向技巧,导致学生技能学习碎片化,难以在复杂情境中综合应用,模式改革流于形式。
(二)资源短缺制约模式深度落地
场地器材不足与师资能力局限成为关键瓶颈。一些学校仅配备标准篮球场,缺乏可调节高度的篮筐、小型篮球等适龄化器材,导致低年级学生因器材尺寸不匹配而技术动作变形。同时,教师普遍缺乏分层教学设计与赛事组织经验,在“3V3 对抗赛”中无法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动态调整规则(如限制进攻时间、设置传球次数下限),使竞赛沦为少数技术优势生的表演,多数学生因参与感不足而丧失兴趣。
(三)评价机制滞后削弱持续动力
现有评价仍以结果为导向,过度关注技能达标率与比赛名次,忽视过程性成长。例如,在“双手胸前传接球”测评中,教师仅记录学生连续传球次数,却未通过录像回放分析其传球时机选择、身体姿态控制等隐性能力发展。此外,缺乏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环节,导致学生难以从多维度认知自身优势与不足,教师也无法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教—学—评”良性循环。
二、教育改革下小学篮球“学练赛”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教师理念转型,构建“趣学”新范式
传统篮球教学中,教师常以技术动作分解为核心,忽视学生兴趣激发与认知规律。优化策略需从教师理念更新入手,通过专项培训与教研活动,引导教师理解“趣学”本质——以游戏化情境为载体,将技术学习融入趣味挑战。例如,在“行进间运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运球赶猪”游戏:学生需在运球过程中绕过不同形状的障碍物,每完成一圈即可解锁新关卡(如增加障碍物数量或调整间距)。此设计通过动态调整游戏规则,使学生在横向拓展中巩固运球技术,在纵向进阶中提升控球能力。教师需观察学生参与度,适时引入“运球接力赛”等竞争机制,将技术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行为,避免“为游戏而游戏”的形式化倾向。
(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乐练”精准化
场地器材不足与分层练习缺失是制约“乐练”的关键因素。优化策略需聚焦资源整合与个性化设计。针对低年级学生,可采用可调节高度的篮筐与小型篮球,降低技术门槛;针对高年级学生,可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区域(如基础区、进阶区、挑战区),并提供组合练习器材(如带传感器的运球障碍物)。例如,在“传接球”练习中,教师可划分三个区域:基础区要求学生完成 5 次连续胸前传球;进阶区增加移动传球要求;挑战区则需在传球后完成快速变向跑。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区域,教师通过巡回指导调整练习强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升。此外,可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开放器材室,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练习方案,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创新竞赛机制,推动“畅赛”常态化
传统篮球竞赛因规则复杂、参与度低,导致“赛不畅”问题突出。优化策略需构建“低门槛、高参与”的竞赛体系。例如,在“3V3对抗赛”中,可设置“技能挑战赛”与“团队积分赛”双轨制:技能挑战赛要求每位学生完成指定动作(如行进间运球上篮、定点投篮),按完成质量得分;团队积分赛则强调战术配合,规定每队必须完成 3 次传球后方可投篮,且防守方需在 5 秒内完成退防。通过分项评分,既降低技术薄弱学生的参与压力,又强化团队协作意识。此外,可引入“赛季制”管理,将教学周期划分为季前赛(技能测评)、常规赛(班级联赛)、季后赛(校际交流),每阶段设置不同主题(如“运球大师赛”“传球创意赛”),使学生在持续挑战中保持兴趣。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练赛”闭环形成
传统评价以结果为导向,忽视过程性反馈。优化策略需构建“多元主体、多维指标”的评价体系。例如,在“行进间运球”单元中,教师可设计“三维度评价表”:技能维度记录学生运球稳定性、变向速度等数据;合作维度观察学生在接力赛中的传球时机、语言鼓励等行为;健康维度评估学生热身充分性、运动损伤预防意识。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此外,可引入“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每节课的技能进步、竞赛表现与反思日记,形成动态评价链条。例如,某学生在档案袋中写道:“今天在‘运球赶猪’游戏中,我发现自己变向时容易丢球,下次要提前降低重心。”这种反思机制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改进,实现“学练赛”的良性循环。
结语:
“趣学·乐练·畅赛”小学篮球“学练赛”模式,以兴趣为起点、以能力为阶梯、以素养为归宿,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练赛”割裂的困境,通过游戏化情境激发内生动力,分层化练习满足个体需求,赛季化竞赛强化实战应用,构建起“兴趣驱动—技能精进—素养内化”的完整链条。
参考文献:
[1] 许刚. “ 学、练、赛、评” 一体化教学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以小学篮球教学为例 [J]. 亚太教育 ,2025,(10):153- 155.
[2]陈晓英.“ 学练赛评” 一体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以篮球教学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4,13(32):89-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