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视域下湖埠古村落文旅融合路径探究
陈哲雨 黄淼 黄桂枝 杨静静 李飞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310018
【摘要】本文基于对太湖图影7个传统古埠村落的实地考察、深入访谈和田野调查,研究了该地区村落的形成与演化、文化基因脉络及其文旅高质量发展路径,讨论了传统古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人地关系,以及传统村落对乡村振兴与乡村现代化的意义,最后构建出太湖古埠村落文化基因谱系,其中支柱基因包含钦氏文化传承、艺术文化、水利文化等历史古建筑;修饰基因包含水乡民俗、手工传统、非遗文化等乡村人文工艺;融合基因包含特色文旅、公共场馆等新旧融合产业。立足于文化基因的深厚根基,以新质生产力为强劲引擎,在文旅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太湖图影7村通过打造教育研学基地、构建高科技赋能的多元化平台、构建知识产权联动模式和打造文化与商业共融的特色街区等方式,探索文化基因与现代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总结出推动全国湖埠古村落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模式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文化基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太湖图影7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古村落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脉络,其村落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2]。
太湖图影7村是位于湖州市长兴县东南之隅的7个村落,分别是:水产村、横山桥村、碧岩村、小沉渎村、图影村、大荡漾村、陈湾村。太湖图影7村作为典型的湖埠古村落,拥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然景观,其自然人文禀赋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为研究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案例[3]。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从文化基因解码、生态价值转化、产业创新升级三个维度,探讨传统村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旅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文化基因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一个群体或社会的文化特征和行为模式。在古村落中,文化基因体现在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基因不仅是古村落的独特标识,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4]。太湖图影7村的文化基因丰富多样,如钦氏文化传承、艺术文化、水利文化等支柱基因,水乡民俗、手工传统、非遗文化等修饰基因,以及特色文旅、公共场馆等融合基因[5]。这些文化基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太湖图影7村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太湖图影7村曾经面临的文旅发展问题
文化传播途径与旅游业态单一
太湖图影7村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统的乡村文化传播途径有限,导致村落文化面临断层。旅游业态方面,尽管自然风光优美,但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制约了旅游发展,比如,俞家荡村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横山桥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新,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乡域经济结构与青年力量失衡
小沉渎村和陈湾村等曾一度依赖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村民收入不稳定。同时,乡村青年力量流失严重,如碧岩村,多数青年人选择在事业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返乡从事特色旅游、电商网购等与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人数较少,这导致村落活力不足,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影响了文化传承和整体发展。
二、太湖图影7村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活化
为了改变现状,太湖图影7村积极探索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护支柱基因方面,水产村修缮水利设施,保障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并开发水利文化旅游项目,利用短视频、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宣传非遗文化,吸引青年参与传承。在传承修饰基因方面,图影村通过博主带货推广饮食文化,大荡漾村派发文化名人作品普及文化知识。在盘活融合基因方面,小沉渎村与高校合作成立韵英学院,培养非遗人才,传播当地文化,文润阅读室的设立也促进了文化融合。图影7村的文化基因根植于“水陆共生”的生存智慧。保存完好的临水古宅、石桥码头群见证着明清时期漕运商贸的繁荣,古戏台、蚕神庙等文化遗存承载着“桑基鱼塘”生产模式下的民俗传统。近年来通过建立非遗工坊集群,将缫丝技艺、渔歌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构建起“场景还原+技艺传习+文创衍生”的活态传承链条。
生态本底的保护与增值
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图影7村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建设观鸟长廊、开发湿地研学课程,将原生态的芦苇荡、鹭鸟栖息地转化为环境教育载体。科学规划游船线路,采用电动竹筏等低碳交通工具,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引入国际重要湿地认证体系,打造“生态银行”概念,使生态资源的价值在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中得到量化体现。
产业体系的创新与重构
突破传统观光模式,构建“主客共享”的文旅生态圈。湖州非遗文化馆引入智慧大屏和VR全息投影等技术,提升游客文旅体验,打造综合性文旅体验中心,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更使古村历史通过VR导览、全息投影等现代手段实现跨时空传播。同时,太湖图影7村通过举办太湖音乐节、长兴仙草音乐节等特色活动,与知名IP和社交媒体博主联动,丰富文旅项目,吸引大量游客,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的商业化风情街,通过举办非遗表演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游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开发滨水民宿聚落时保留原住民生活空间,形成“前店后坊”的共生格局;培育本地食材产业链,打造“湖鲜宴+农事体验”美食IP;依托水系网络推出“非遗水上集市”,串联起沿岸村落特色产品。通过成立文旅合作社,建立村民持股、专家智库、运营企业三方协同机制,确保发展红利惠及社区。
三、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模式与实现路径
挖掘文化基因,打造教育研学基地
校地共建是关键举措。以小沉渎村为例,当地高校与村党支部合作,依托“文润阅读室”和“青苑共读会”,组织师生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签订党建协议,共同培养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如非遗滩簧戏传承人强翠娥在寒暑假时间为高校学子传授滩簧戏技艺,培养年轻传承人。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传承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小沉渎村的韵英学院通过线上课程展示文化资源,线下开展风雅班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魅力,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
融合新质生产力,构建多元化平台
智慧平台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图影村的智慧文旅平台整合旅游信息,提供个性化攻略,游客可分享经历、参与线上活动,实现互动交流。科技融合增强了文旅体验的趣味性和沉浸感。湖州非遗文化馆运用AR、VR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村落文化,全息投影展品生动展示非遗项目,提升了文化展示效果。
深化文化基因,构建知识产权联动模式
打造本土化IP是提升古村落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湖州非遗文化馆推出“‘渎’有你”品牌,与“老师话江南”联动宣传,挖掘整合文化元素,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拓展媒体矩阵也能有效传播文化。通过邀请短视频创作者记录古村落生活,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激发游客兴趣。
打造特色街区,驱动高质量发展
古建保护是基础。横山桥村等对古建筑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保护措施,邀请专家参与,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宣传工作,提供培训就业机会,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街区打造注重文化与商业融合。陈湾村的太湖风情街引入现代商业元素,营造特色氛围,邀请手工艺人等参与,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举办活动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文化与商业协同发展。
四、结论与不足
研究成果总结
图影7村的实践表明,传统村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这种“基因解码—价值转化—系统升级”的三维模式,明确了文化基因在文旅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梳理出支柱、修饰、融合三类基因,构建了独特的村落文化基因谱系。7村通过多种举措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基因,赋能文旅创新,推动文旅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总结出一套可推广的模式和路径,包括校地共建、科技融合、知识产权联动、特色街区打造等,为同类型文旅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对其他古村落的借鉴意义
太湖图影7村的经验为其他古村落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在文化传承上,重视挖掘和保护文化基因,创新传播方式;在文旅融合方面,积极引入新质生产力,丰富旅游产品和体验;在产业发展上,推动经济多元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人才培养和社区参与上,加强校地合作,鼓励村民和青年参与。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选取范围相对较小、调研时间跨度有限,难以全面反映同类型古村落长期发展趋势。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进行长期跟踪调研,深入分析文化基因演变规律,探索更有效的文旅融合机制,为古村落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张高军,张若愚,刘卉芸,宋竹芳.东秦岭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与意象表达.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J], 2024, 51(2): 234-246.
[2]储德平,黄成昆.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自我绅士化的过程与机制——以陕西袁家村为例[J]. 地理研究, 2023, 42(7): 1856-1873.
[3]唐承财,刘亚茹,万紫微,等.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J].地理学报,2023,78(4):980-996.
[4]张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21(7):157-164.
[5]陈波,刘形瑶,场景理论下乡村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及其强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8):16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