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

汪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当前突出应试特征的各阶段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分数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和非认知能力的系统培养,也违背了教育的多元目标。本研究立足于各年龄阶段学生面临的应试教育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具体分析了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一步从学校层面和家长层面提出了缓解应试教育下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系列策略建议,研究成果能够为新时期教育转型支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拓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心理健康;应试教育;影响分析;策略建议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的特征日益显著,导致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普遍面临较高的学业负担。这些负担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巨大、情绪焦虑以及效率不高等问题。学生常常仅以分数和排名作为评价标准,特别是在高考等关键考试期间,这种压力更为显著。它不仅限制了学生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的机会,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构建一个更加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环境,对于减轻应试教育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二、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基础

(一)应试教育的概念介绍

以考试成绩为教育主要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其定义的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测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通常被要求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频繁的考试和评估。在现行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标准化考试成绩的过度重视,这一现象在大中小学校中尤为显著。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能够阐释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面对连续失败和压力时可能产生的心理状态,即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育的公平性和选拔的客观性,但同样也引发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显现。长期处于应试压力之下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妨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评价标准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焦虑。以中国的高考制度为例,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考试,它每年影响着数百万学生的未来,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另外,在笔者开展的随机调研中,结合教学实践,发现超过60%的学生表示感到学习压力巨大,其中近半数的学生指出压力主要源自考试成绩。这种压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往往被评价为分数的载体,而非独立的个体,这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学习压力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介绍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下,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负担和焦虑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大中小学龄段的学生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考试成绩的担忧而引致失眠、食欲减退等焦虑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学生的学业压力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有超过七成的中小学生明确表示感受到了学业所带来的沉重压力。这种压力既可能来自不断重复的考试和竞争激烈的升学环境,也可能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值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学生经常被要求在标准化测试中达到一定的成绩标准,这种对成绩结果的过分关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持续感受到焦虑和压力。

三、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探讨应试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多元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培育[1]。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人”,即一个在智力、道德、情感、身体和审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个体。然而,应试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分数和考试成绩,忽视了这些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背景下侧重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多元目标,也导致大量大中小学校学生在情感和社交能力上的发展受到限制。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的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下学生被要求在各种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以证明他们的学习成果和能力。然而,这种过分强调分数和考试成绩的做法,往往导致教育者和家长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和关注,这种忽视不仅限制了学生在情感和社交能力上的发展,也与教育的多元目标背道而驰。

(一)心理健康对大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的影响

研究显示,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表现通常不及焦虑水平较低的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不仅降低学习效率,还可能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注意力的分散,甚至出现逃学、厌学等负面行为;此外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包括社交能力、职业选择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焦虑和压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表现的重要因素,当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紧张,这种情绪状态会干扰他们的认知过程、影响记忆和理解能力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长期的焦虑和压力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逃避学习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长期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还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生活质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之一,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社交活动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持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削弱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他们面对挑战时的适应能力,而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可能对学生的认知功能和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学业成绩;此外,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挑战时缺乏信心和应对策略,进而影响学生的社交技能[2],使各年龄段的学生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感到不自在进而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则可能导致学生缺乏自信、难以做出明智的职业规划,甚至在职场上遇到适应困难,降低学生们的职业规划和长期发展和满意度。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采取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缓解应试教育下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建议

(一)学校层面:丰富心理健康的教学辅助策略

1、增加心理健康课程与辅导服务的引入

在现行应试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课程与辅导服务的引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各级教育机构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通过设置包含认知行为疗法在内的专业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身情绪,提升应对压力与挑战的能力,识别并转变消极思维模式,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学校应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挖掘个人潜能,即便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也能保持心理平衡,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2、优化评价体系以缓解学生压力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因此,优化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可以借鉴芬兰的教育改革经验。在芬兰,学生很少参与标准化测试,学校更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芬兰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减少标准化考试的频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其次,也可参考美国的多元评价机制。美国一些学校采用了“成长心态”评价模型,主张结合项目式学习、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契机,而非智力的终结。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帮助他们树立了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通过这些改革,学生能够在更加宽松和鼓励创新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需要强化政府牵头的政策支持和实践落位。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聚焦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和自然观察等综合素养提升维度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平衡应试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课程、改革评价体系和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等教育内涵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可有效缓解应试教育带来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成长。此外,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者还应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数据和案例,基于这些数据制定出更加人性化的评价体系,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引导学生增强抗压能力并获取积极心态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往往导致焦虑和心理问题的产生[3]。为了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和积极心态,学校应通过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与辅导、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加强专业教师培训等措施,精确识别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此外,政府和学校还应合作改革评价体系,减少对单一考试成绩的依赖,引入项目作业、口头报告等多元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对考试的过度依赖和焦虑。

(二)家庭层面:给予学生心理健康和长期发展的爱与关怀

1、家长应承担好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角色与责任

从儿童早期教育到成人成才的全过程中,父母作为首要施教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监护者角色,他们不仅是儿童的启蒙导师,更是其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父母的言行举止、态度和行为模式也会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大中小各年龄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观察并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成为儿童学习的典范。因此,父母必须认识到,对学生们施加过高的期望和压力,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其他各种心理问题。

为了缓解家庭压力增加学生应试教育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父母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和掌握如何与儿童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以及如何在家庭环境中营造一个充满支持和鼓励的氛围;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与学校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为儿童打造一个既重视学业成绩,又不忽视心理健康的全面教育环境,父母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的家长会、教育研讨会以及一对一的交流,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同时也能将家庭中的情况反馈给学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教育支持网络。

2、家庭应予以学生更充分的教育支持

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有助于学生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更好地应对应试教育带来的挑战。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调整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是学生们感受温暖与爱的港湾,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通过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避免过度施压等方式,提供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家庭环境;家长还需要持续关注并了解学生们各阶段的学习状态和心理需求,从而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通过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等方式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

3、家长应重视良好家庭沟通机制的建构和应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往往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增加,而良好的家庭沟通机制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宣泄渠道,帮助他们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家庭沟通不仅限于日常的交流,更应包括对学习压力的共同理解和应对策略的讨论,那些能够与父母进行开放和有效沟通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于那些缺乏沟通的学生,因此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运用积极倾听和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以避免批评和指责,从而营造一个支持和理解的家庭氛围。此外,家庭沟通机制的建立还应考虑家庭成员之间的差异性,采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沟通方式,如对青少年使用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对儿童则采用更多的鼓励和引导。通过这样的沟通,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五、结语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的环节,更是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培育过程。然而,当前突出应试特征的各阶段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分数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和非认知能力的系统培养,也违背了教育的多元目标。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各年龄阶段学生面临的应试教育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具体分析了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一步从学校层面和家长层面提出了缓解应试教育下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系列策略建议,以期突破各年龄段就中存在的心理健康约束,帮助学生们实现情感、社交和综合素养的系统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3]刘志. 基于发展素质教育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DOI:10.27149/d.cnki.ghdsu.2021.000562.

[1]张澜,梅宇宸. 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衔接体系研究 [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 (12): 103-105.

[2]曹悦. 高中生中度考试焦虑缓解的小组工作实务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22. DOI:10.26989/d.cnki.gdlhu.2022.001791.

作者简介:汪俊(2003.01-)女,汉族,湖北黄冈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