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作者

张丽丽

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河北省邢台市 054700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为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提供更优化的方案。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在我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0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等指标。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²检验分析两组数据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实验组眼压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实验组视力提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在眼压控制、视力改善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复合小梁切除术;可调整缝线术;青光眼;临床效果;眼压;视力;滤过泡

引言

青光眼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严重威胁人类视觉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约有8000万青光眼患者,预计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1.12亿,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3%,致盲率约30%。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病理性眼压升高、视神经损害密切相关,长期高眼压可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凋亡,造成视野缺损甚至失明[1]。目前,手术仍是控制青光眼病情进展的关键手段,传统小梁切除术通过建立眼内引流通道降低眼压,但存在术后浅前房、低眼压、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其中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约20%-40%的患者在术后1-2年内因瘢痕形成而需再次手术。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可调整缝线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术中预置可拆除缝线,实现术后眼压的动态调整,既能避免早期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又可根据眼压变化拆除缝线,促进房水引流,延缓滤过道瘢痕化进程。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将两种技术优势结合,前者建立稳定的滤过通道,后者优化术后眼压调控策略,理论上可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风险[2]。然而,目前该联合术式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争议,如缝线拆除时机的选择、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的适用性差异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且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深入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的临床效果,明确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对优化青光眼手术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在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这段为期一年的时间里,于我院通过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精心选取了10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本次深入研究的对象。纳入标准为:符合青光眼的诊断标准,经眼压测量、房角检查、视野检查等确诊;具备手术指征;年龄在18-75岁之间;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能配合完成手术及术后随访。排除标准为: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眼部存在急性炎症;有凝血功能障碍;既往有眼部外伤史或多次眼部手术史;无法配合完成术后检查及随访。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运用专业且随机的分组方式,将这100例患者均匀地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为28例,占比56%,女性患者为22例,占比44%。从年龄分布来看,年龄跨度处于22-73岁之间,经计算得出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3±8.6)岁。反观实验组的50例患者,男性患者为26例,占比52%,女性患者是24例,占比48%。年龄范围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9.2)岁。随后,对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均值、青光眼类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等)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运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数据的P值均大于0.05,这充分表明两组患者在这些关键的一般资料维度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具备高度的可比性,能够为后续研究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取仰卧位,头位保持正中,以确保眼部处于最佳手术操作位置。医护人员按照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使用碘伏对患者眼部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消毒范围包括上至眉弓上缘,下至鼻翼两侧及下颌,两侧至耳前,共进行三遍消毒,以最大限度减少术区细菌数量。消毒完成后,铺无菌巾,仅暴露手术眼,构建无菌手术区域。随后,行球后麻醉,选用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在眶下缘中外1/3交界处进针,沿眶壁缓慢进针约3.5-4cm,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麻醉药物2-3ml。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防止出现麻药中毒、球后出血等并发症。待麻醉起效后,使用开睑器轻轻撑开患者眼睑,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在上方角膜缘后1.5-2mm处,使用显微剪刀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长度约8-10mm。操作时,保持剪刀刃口与结膜面平行,轻柔分离结膜下组织,避免损伤结膜血管引起出血,充分暴露巩膜面。于角膜缘后0.5mm处,采用15°穿刺刀做5mm×5mm大小的梯形巩膜瓣,其厚度严格控制在巩膜厚度的1/2-2/3,确保巩膜瓣有足够的强度以维持术后眼压稳定,同时又能保证房水顺利引流。使用显微镊子和剪刀,将巩膜瓣向前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mm,分离过程中动作精细,避免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和前房结构。在巩膜瓣下,使用小梁切除器准确切除1.5mm×3mm大小的小梁组织及周边虹膜,彻底清除房水流出的阻力,形成有效的房水引流通道。切除完成后,仔细检查前房,确保无虹膜嵌顿、出血等异常情况。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4-6针,缝合时注意调整缝线张力,使房水呈缓慢滤过状态,既保证眼压有效降低,又避免因房水引流过快导致浅前房等并发症。最后,使用8-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结膜瓣,确保结膜伤口严密对合,防止房水渗漏。术毕,在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液,起到预防感染和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的作用。

实验组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手术前期操作与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基本一致,在完成小梁组织及周边虹膜切除后,进入可调整缝线缝合关键步骤。采用10-0尼龙线对巩膜瓣进行可调整缝线缝合,在巩膜瓣两侧各预置1根可调整缝线。缝线时,使用显微持针器夹住缝针,从巩膜瓣一侧边缘进针,穿过巩膜瓣全层及浅层巩膜,然后从对侧相应位置出针,确保缝线贯穿巩膜瓣且位置对称。两端线头从结膜瓣穿出并预留足够长度,一般约5-8mm,以便后续进行缝线调整操作。在缝合过程中,严格控制缝线张力,既要保证巩膜瓣有一定的密闭性,防止房水过度引流,又要为术后调整预留空间。通过调整缝线松紧程度,精确控制房水引流量,使术后眼压维持在理想水平(眼压控制在10-21mmHg)。

缝合完成后,同样使用8-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结膜瓣,确保结膜伤口完全闭合。术毕,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同对照组)。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眼压变化,根据患者眼压情况,在1-2周内对可调整缝线进行精准调整。若眼压过高(超过21mmHg),使用显微镊子小心拆除或松解缝线,适当增加房水引流,促使眼压下降;若眼压过低(低于10mmHg),则使用显微器械收紧缝线,减少房水引流,避免因低眼压引发黄斑水肿、脉络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在调整缝线过程中,操作需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确保动作轻柔、准确,同时密切观察前房深度和眼内情况,防止出现医源性损伤。

(三)观察指标

1.眼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患者眼压,记录每次测量结果[3]。

2.视力: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患者视力,记录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分为视力提高(提高2行及以上)、视力不变、视力下降(下降2行及以上)三种情况[4]。

3.滤过泡形态: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患者滤过泡形态,根据Kronfeld分类法,将滤过泡分为功能性滤过泡(Ⅰ型微囊型、Ⅱ型弥散型)和非功能性滤过泡(Ⅲ型瘢痕型、Ⅳ型包裹型),记录不同类型滤过泡的数量及所占比例[5]。

(四)研究计数统计

用SPSS 22.0这个专门统计数据的软件来分析。数据是具体数值,就用平均数再加上或者减去标准差的方式,写成(x±s)形式。想要得知两组这种数据有没有差别,就用t检验和χ²检验来分析。如果P这个数值小于0.05,那就说明这两组数据的差别是有意义的。

二、结果

(一)眼压

术前,两组患者眼压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眼压虽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推移,眼压有逐渐升高趋势;而实验组通过可调整缝线术的精准调节,眼压始终维持在较低且稳定的水平,说明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在眼压控制方面效果更优。

(二)视力

术前,两组患者视力情况无差异。术后3个月,实验组视力提高患者比例为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P<0.05),且实验组视力下降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表明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减少视力下降风险。

(三)滤过泡形态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随着时间推移,滤过道瘢痕化逐渐加重,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降低;而实验组通过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有效减少了滤过道瘢痕化的发生,促进了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和维持。

三、讨论

(一)眼压控制优势

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在眼压控制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传统小梁切除术虽能建立房水引流通道,但术后眼压控制存在一定局限性。术后早期,由于巩膜瓣缝合松紧度固定,若缝合过松,易导致房水引流过多,引起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若缝合过紧,则房水引流不畅,眼压控制不佳。而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可在术后根据患者眼压情况,在1-2周内对缝线进行调整。当眼压过高时,拆除或松解缝线,增加房水引流量,使眼压迅速下降;当眼压过低时,收紧缝线,减少房水引流,避免低眼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这种精准调节机制,使得实验组眼压能够长期维持在理想水平,有效降低了青光眼病情进展的风险。

(二)视力改善机制

实验组在视力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方面,良好的眼压控制是保护视神经和维持视力的关键。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更有效地控制了眼压,减少了高眼压对视神经的进一步损害,为视力恢复和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该联合手术通过优化手术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和炎症反应。手术创伤和炎症会影响眼内组织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视力下降。而联合手术通过减少创伤和炎症,促进了眼内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从而有助于视力的改善[6]。此外,功能性滤过泡的良好形成和维持,保证了房水的正常引流,维持了眼内环境的稳定,也对视力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滤过泡形成优势

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主要得益于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的综合作用。复合小梁切除术通过联合多种手术方式,如改良巩膜瓣制作、精确切除小梁组织等,减少了手术对眼内组织的损伤,降低了滤过道瘢痕化的发生率。可调整缝线术则通过对巩膜瓣缝线的调整,控制房水引流量和速度,避免了因房水引流不当导致的滤过泡瘢痕化。合适的房水引流量既能保证眼压有效降低,又能维持滤过泡的功能和形态,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和长期维持[7]。而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由于缺乏这种精准调节机制,术后滤过道容易发生瘢痕化,导致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下降,影响手术效果和眼压控制。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在眼压控制、视力改善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临床效果显著。该联合手术通过可调整缝线术实现了眼压的精准调节,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优化手术操作和减少创伤,促进了视力的改善;通过综合作用降低了滤过道瘢痕化风险,提高了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的研究,深入评估该联合手术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为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完善的方案和更坚实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造福青光眼患者。

参考文献

[1]郭丽李俊逸李斌.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J].2024.

[2]陈丽娜,靳琳,孙露丹.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J].国际眼科杂志,2024,24(5):800-804.

[3]杨翠华,陈春霞,查凤华,等.个性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术后强化管理在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眼科杂志,2024,000(1):6.

[4]汪雪婷.巩膜瓣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及浅前房发生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4,53(15):1136-1139.

[5]冯晴,王梦娇,孙新成.改良虹膜环扎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永存瞳孔散大[J].手术电子杂志,2024,11(1):8-10.

[6]张德玉,邢雁飞,刘新泉.改良巩膜瓣制作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5,35(2):132-136,163.

[7]陈彬,王韬.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在中青年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防盲技术,2024,19(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