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本科职业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时代价值

作者

傅田 周梨洪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摘要:本科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阵地,其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育人效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方向。本文以社会空间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理论、实践、社会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二者同向同行融合育人的时代价值,不仅能丰富教育空间理论的应用场景、补正学科互嵌的逻辑漏洞,还能破解本科职业院校育人实践困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能契合国家职业教育战略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本科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社会空间理论;本科职业院校;思政课;专业课;融合育人;时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丰富教育空间理论应用场景,补正学科互嵌逻辑

(一)拓展社会空间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维度

社会空间理论核心在于将空间视为“社会关系的产物”,强调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动态统一。此前,该理论多应用于城市规划、社会学研究等领域,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应用较少。本科职业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育人实践,为社会空间理论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从空间类型看,融合育人涉及“教室-实训基地-企业车间”的物理空间、“价值观念-职业精神-理想信念”的精神空间、“师生-生生-校企”的社会空间,三类空间的互动与重构,使社会空间理论的“空间生产”“空间实践”等核心概念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具象化体现。

(二)补正思政课与专业课学科互嵌的逻辑漏洞

长期以来,本科职业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存在“各自为战”的割裂状态:思政课侧重价值引领,但缺乏专业语境支撑,易陷入“空泛说教”;专业课侧重技能传授,但忽视价值渗透,易导致“技术至上”。这种割裂本质上是“学科空间互嵌不足”的体现。社会空间理论为二者的学科互嵌提供了逻辑补正依据。从“空间关联性”视角看,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属教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融合是教育空间“整体重构”的过程——思政课为专业课提供“价值坐标”,确保专业教育不偏离育人方向;专业课为思政课提供“实践载体”,让思政教育扎根专业土壤,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空间互嵌,补正了传统学科割裂的逻辑漏洞,形成“1+1>2”的理论协同效应。

二、实践价值:破解育人实践困境,提升本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打破“空间割裂”困境,优化育人场域

当前融合育人存在显著的“空间割裂”问题,在物理空间上,思政课多在固定教室开展,与专业课的实训场地缺乏联动;在虚拟空间上,线上思政资源与专业教学平台未有效整合,形成“信息孤岛”。基于社会空间理论的融合育人实践,可通过“空间整合”破解这一困境。在物理空间层面,建设“思政+专业”融合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专业实训中感受思政氛围;在虚拟空间层面,搭建“思政-专业”一体化线上平台,将“红色文化”“职业伦理”等思政资源嵌入专业课程学习模块,实现虚拟空间的资源互通。

(二)解决“主体缺位”问题,激活育人动能

“主体缺位”是融合育人的另一突出困境: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育人意识,认为“育人是思政教师的事”,参与融合的主动性不足;思政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有限,难以精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合育人实践通过“空间互动”激活育人主体动能。一方面,组建“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教学团队,开展跨学科教研、联合备课等“空间互动”活动,让思政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政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学生-企业”三方互动空间,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融合教学,弥补学校教师的实践经验短板。

(三)完善“评价单一”体系,校准育人导向

当前融合育人评价多以“课程思政案例数量”“协同备课次数”等量化指标为主,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价值观念等质性指标的考核,评价导向与“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脱节。融合育人实践基于社会空间理论的“多元空间”特征,构建“量化+质性”的多元评价体系:在“人际空间”维度,考核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政-专业互动效果;在“精神空间”维度,通过“职业理想问卷”“道德行为观察”等方式,考核学生的职业精神与价值观念;在“教育空间”维度,结合企业反馈,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职业伦理践行情况”。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使育人评价从“重形式”转向“重实效”,校准了“德技并修”的育人导向。

三、社会价值:契合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类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本科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高层次载体,其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育人实践,正是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的具体落实。从社会空间理论视角看,融合育人通过“空间扩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制度空间”层面,完善“思政-专业”融合育人制度,将融合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契合“健全育人机制”的改革方向;在“实践空间”层面,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企”融合空间,契合“工学结合”的改革要求。

(二)培养“德技并修”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对“德技并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迫切。本科职业院校的融合育人实践,通过“空间协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精神空间”层面,通过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精神”,确保人才“有德”;在“实践空间”层面,通过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确保人才“有技”。

四、结语

在职业教育本科化发展与“三全育人”深化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本科职业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育人,具有显著的理论、实践与社会价值。从理论层面,拓展了社会空间理论的应用场景,补正了学科互嵌的逻辑漏洞;从实践层面,破解了“空间割裂”“主体缺位”“评价单一”的育人困境,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从社会层面,落实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培养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德技并修”人才。未来,本科职业院校需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探索更多基于社会空间理论的融合路径,为职业教育育人质量的提升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本科职业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融合育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Z222019

参考文献

[1]李国娟.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J].红旗文稿,2017(12):22.

[2]冯培.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格局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0):51-54.

[3]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