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辨证护理下热敏灸联合枢经推拿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应用效果及JOA评分的影响

作者

郑鸿娟

佛山市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康复科 528203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应用辨证护理下热敏灸联合枢经推拿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样本30例,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分为常规组与辨证组,分别对应常规护理与治疗,以及辨证护理下热敏灸联合枢经推拿治疗,建立疗效评估体系,量化分析效果差异。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辨证组疼痛及腰椎功能评分干预后下降显著,治疗有效性更高(P<0.05)。结论:辨证护理下热敏灸联合枢经推拿,充分发挥中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优势,从整体上缓解疼痛、恢复腰椎功能,提高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热敏灸;枢经推拿;辨证护理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腰背痛证型,疾病特点包括病因复杂、反复发作、康复缓慢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常规西医保守治疗缺乏特异性干预手段,理疗、腰部牵引、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效果有限[2]。中医治疗在此类病症中优势明显,热敏灸以温热刺激调和气血,枢经推拿以通经活络、扶正祛邪,辨证护理则提供个性化综合调理,对提高疗效具有积极意义[3]。本次研究将辨证护理下热敏灸联合枢经推拿作为研究方向,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进行为期12个月的医学研究(2024年4月至2025年4月),合计病患数30例,编号后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性别构成(常规组9男/6女vs辨证组8男/7女)及平均年龄[(55.30±3.48)岁vs(55.41±3.31)岁]均无统计学差异,基线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

纳入标准:(1)检查适应症明确;(2)无其他显著的全身性疾病;(3)出现明显的腰背部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疾病;(2)心理障碍;(3)不配合随访。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针刺治疗和常规护理,针刺穴位包括肾俞、大肠俞、命门、秩边、腰夹脊、委中、承山等。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针刺治疗的效果、优势、安全性,同时予以言语安慰和心理疏导。

辨证组采用热敏灸加枢经推拿,配合辨证护理的治疗方法。(1)热敏灸,点燃艾条,选择阿是穴、大肠俞,并且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配合不同穴位,湿热证型选取委中穴,寒湿证型选取腰阳关穴,血瘀证型选取膈俞穴,艾灸手法包括回旋灸、往返灸、雀啄灸,在热敏强度最强的穴位上施行温和灸,皮肤呈现潮红现象时为宜。(2)枢经推拿,从患者的腰背部开始,进行按摩、揉捏、推压,顺着少阳经和太阳经走行,从上到下缓慢施加力度。然后进行屈髋与下肢牵拉,于平卧位下将患者的髋部与膝关节屈曲,右侧腿与左侧腿分别行逆时针旋转和顺时针旋转,对患者的下肢伸直进行牵拉,进行被动直腿抬高和踝关节拔伸操作。同时进行腰椎矫正与调整,取坐位,固定其足部,医师双手抱住患者头后部,左手沿左侧腋部到达患者颈下部位,手掌托住患者的颈部。前屈躯干,向左侧弯曲,达到最大侧弯幅度后,再向后进行内旋转,医师将手掌放置于患者脊柱的棘突处,并轻微用力调整脊椎位置。最后配合穴位治疗,包括夹脊穴、肾俞穴、环跳穴和阿是穴,每个穴位按压3分钟;针对下肢症状,选择筑宾穴、阳陵泉和委中穴,按压4分钟。(3)辨证施护:①寒湿型:维持病房湿度≤50%,日均日照时长≥4小时,青盐热熨包腰骶部;热性膳食,限制高脂及生冷饮食。②血瘀型:韭菜、黑木耳等活血化瘀膳食,局部热敷联合梅花针叩刺至微渗血,血海穴区域留罐至皮下瘀斑显现。 ③湿热型:赤小豆、薏苡仁等利湿膳食,日摄入饮水量≥2000ml,禁用辛热滋补之品。

两组均执行隔日干预模式,治疗周期4周。

1.3 观察指标

疼痛量化评估:工具是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以0-10分连续标尺量化痛觉强度(0分无痛,10分剧痛)[4]。腰椎功能评估工具是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估量表(JOA),其标准化总分值与其腰椎功能损伤程度呈显著负相关[5]。

有效性评估:显著见效是指腰背部症状完全缓解,腰椎活动度恢复至生理基线水平,日常活动及负重能力无受限;一般见效是指症状部分缓解,基础功能活动达标。未见疗效是指症状无改善或进展,功能持续障碍。统计前两项人数占比。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软件是SPSS 24.0,计算工具是t检验与卡方检验,将最终P值小于0.05的数据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估不同干预模式下疼痛及腰椎功能评分

干预后辨证组量表评分更小(P<0.05),如表1所示。

2.2 统计并比较临床治疗有效性

93.33%>60.00%,辨证组高于常规组(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在中医理论中,将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归属于“腰痹、经筋病”,在病机上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辨证后行活血散瘀、祛寒湿、清湿热、通经络或益肝肾等治法。经过为期4周治疗后,辨证组疼痛及腰椎功能评分下降明显,治疗有效性高于常规组,进一步验证辨证护理下热敏灸和枢经推拿协同增效。其原因在于将热敏灸、枢经推拿与辨证护理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治疗方案,不仅能针对不同的病机进行精确干预,还能够相互作用,增强彼此的效果。热敏灸的温热作用和推拿的按摩作用协同工作,能够更好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减少疼痛并改善功能状态。同时,辨证护理则通过个性化的饮食、生活方式调整和情志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治疗中,结合辨证护理下热敏灸和枢经推拿的方法比常规护理及治疗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在缓解疼痛与改善腰椎功能上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田,潘富伟,路方方,等.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采用中药溻渍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J].中医研究,2023,36(8):28-32.

[2]韩艳秋,何雷.中医主导的疼痛护理模式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6):152-155.

[3]吴晓丹,施佳月,杨瑞.辨证护理下热敏灸联合枢经推拿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4,39(12):2494-2497.

[4]刘岚,尹倩,刘波,等.中医整体观下辨证推拿与针刺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3):159-163.

[5]董敏,于志刚,王健,等.热敏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4,39(11):222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