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辅助建模和渲染技术重述《山海经》
徐一宁 陈彩莲
嘉兴大学 浙江 嘉兴 314000
摘要:《山海经》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其传播面临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本研究以女娲、九天玄女和西王母三位女性神灵为核心,结合AIGC技术创新改编“女娲补天”神话,突出女性团结与力量的叙事主题。通过Blender建模和AI图像生成技术,重构神灵形象,并设计分镜场景,呈现灾难、补天和化归自然的完整故事。研究探讨了AIGC在文化传承中的潜力,强调技术与人文结合的重要性,以保持神话本真性并赋予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山海经》;AIGC技术;女性神灵;神话叙事;数字文化传承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山海经》的文化价值与传播困境
《山海经》是来自中国古代民间的文化创总,以当时的自然地理为蓝本,勾勒和构思了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和民俗信仰的珍贵典籍。书中按地理位置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不仅记录了地理文化还体现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构建。
而在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既面临文化内涵被碎片化、娱乐化稀释的挑战,又迎来技术赋能的创新机遇。使其真正“活起来”,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将创新改编“女娲补天”神话故事,选取《山海经》中描写的女娲、玄女和西王母三个人物形象,通过AIGC技术辅助建模渲染重述其中真意。
2.AIGC技术为神话创新叙事提供的可能性
AIGC技术的发展迅速为内容创作带来新的机遇。国外GPT和国内AI图像和视频生成工具的发展,都为神话叙事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利用AIGC技术快速生成与之匹配的图像。其次,AIGC还可以打破文化和语言的壁垒,突破文化传播壁垒。此项目将重点创新改编“女娲补天”的故事,展现三位女性力量,突出女性可以通过团结与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的主题。探索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方式。
二、《山海经》中的女性神灵角色分析
1.女娲形象的原始记载与演变
西汉初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汉代女娲的形象,基本特征为人首蛇身、两尾相交,象征阴阳调和。因此,人兽共体是女娲形象历时最长的阶段[1]。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呈现了一种集体记忆中的母亲形象,构建起自强不息和仁爱厚德等民族性格与价值观念。
2.九天玄女的战争女神特征
在古书记载黄帝战胜蚩尤的故事中玄女是一位帮助黄帝战胜蚩尤的战争女神。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先除水道决通沟渎。”玄女的起源有“玄鸟说”,又因其着青衣,青为黑色,玄也是黑中而又赤色之意,因此九天玄女可以理解为是有翅膀的黑衣女子。
3.西王母的长生与权力象征
西王母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神祇,早期以“豹尾虎齿”的半兽神形象出现,执掌“天之厉及五残”的刑罚生杀大权,反映了早期社会的阶级分化;其头戴玉饰“胜”,则彰显了崇高的神权地位。“三青鸟为其取食”,西王母正中端坐,头上饰有一鸟,身下左右两侧各有一鸟,这三只鸟当为文献中的青鸟[2],是西王母权力的象征。
三、剧本设计创新
1.剧本设计
结合《山海经》中描写的女娲,玄女,西王母人物形象,对其形象进行新的解读,赋予其情感和象征意义,创新重述“女娲补天”的故事。
共工撞断不周山,天灾肆虐。女娲求援西王母,却被告知“天律不可逆”。九天玄女持天书旁观,三神共见人间苦难:众生跪祈、战士护童、孩童泪求。神明动容,合力补天——西王母劈开云层,女娲炼石成星,玄女化字为链。功成后,西王母化昆仑玉峰,玄女化雷泽,女娲化赤水,永护苍生。
2.剧本依据
西王母:《山海经·西山经》中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她本就是昆仑山神性的化身。玉象征其不朽,而石化体现“神力归于天地”。
九天玄女:《山海经·海内东经》提到“雷泽中有雷神”,玄女作为兵法战神,化身雷泽更贴近其凌厉神格。也呼应《黄帝问玄女兵法》中“玄女乘云而去”的飘渺结局。天书文字本为“天道规则”,散为雾霭象征知识归于自然。
女娲:《山海经·大荒西经》称女娲之肠化十神,血肉与土地共生本就是其神话内核。她抛尽五彩石后,身躯碎裂成红色砂砾,落入赤水两岸。每逢洪水,息壤涌动如呼吸,延续她“护生”的执念。
传统神话叙事因创新能力制度性抑制而局限,当创新改编后将突出女性神灵的力量使其更贴近叙事需要,也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四、工作流程
1.角色建模与渲染
基于《山海经》文本记载,运用数字技术对女娲、九天玄女和西王母三位女神形象进行创新性视觉重构。女娲采用人首蛇身造型,输入汉代画像与商周纹饰元素生成下半身是蛇的长尾;九天玄女以玄色为主调,肩部融入鸟翼形态,服饰点缀雷纹云篆等战争符号;西王母保留豹尾虎齿特征,指甲尖锐化(暗示“虎齿”),但主体为人形。戴“玉胜”,融合神权与女神美感。连襟上是昆仑山纹,手持权杖。
在技术实现路径上,采用Blender进行基础建模,重点解决白模渲染中光影控制与材质表现难题。通过ComfyUI工作流整合结合合适的大模型,对渲染图进行风格化处理并批量生成多角度形象。针对初期出现的面部模糊、材质失真等问题,经过反复调试参数与优化提示词,最终成功训练出符合要求的LoRA模型,为后续动画制作奠定基础。
探索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译方法,在保持神话本真性的同时,通过AIGC辅助建模渲染赋予人物形象新的艺术表现力。
2.场景构建
分镜脚本共包含29个,主要围绕女娲补天神话展开,其中有五大核心场景分镜,灾难降临场景运用AIGC技术呈现《淮南子》记载的"天倾西北"景象,通过MidJourney生成破碎苍穹、混沌黑洞等东方美学灾难场景;昆仑仙境场景还原神话中的神圣空间;三神合力场景展现权杖化星、五彩石补天、天书锁链三个关键补天过程;神性转化场景西王母化为昆仑玉峰(融合实景照片与汉白玉雕元素),玄女化为雷电(AI生成闪电路径并匹配服装色彩),女娲化为赤水(采用商周朱砂色值);人间重建场景制作过程中重点突破东西方视觉风格的平衡,通过细化文化元素将初始的"好莱坞式"灾难场景转化为具有东方韵味的艺术呈现,实现神话意象从"神权统治"到"自然共生"的现代诠释。
3.后期合成和特效
运用图生视频,分别输入每一个分镜头脚本,画面描述,主要人物,景别,摄像机角度,镜头类别。将静态场景和人物相结合,变为动画效果。
五.结尾
当AIGC技术能无限生成“神”的形象时,我们更需回答:何为华夏神话的本真性?本文的实践表明,唯有将AIGC技术与人文深度结合,使AIGC成为“数字时代的注经者”,才能真正实现技术赋能文化,而非文化屈服于技术。这条路刚刚开始,但方向已然清晰。
基金项目:文章系浙江省嘉兴大学SRT项目课题“AIGC辅助建模和渲染重述《山海经》”(项目编号:8517241256)
参考文献
[1]孙伟伟.女娲形象的历史演变研究[J].艺术与民俗,2023,(04):76-82.
[2]王志翔.观念、历史、故事:中国早期的西王母叙事[J].中华文化论坛,2023,(01):38-49+185-186.
作者简介:徐一宁,2005年7月出生,女,浙江金华人,汉族,本科(在读),嘉兴大学设计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数字化生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