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学习助推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特色品牌内涵建设
徐光香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 柳州 545006
摘要: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背景下,高校基地亟需通过特色品牌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然而,当前实践中普遍存在品牌内涵模糊、培训模式僵化、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传统理论授课模式难以满足干部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本研究以行动学习法为切入点,探究其如何赋能高校基地特色品牌内涵建设,旨在为破解培训同质化困境、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本文认为行动学习通过“问题导向—团队协作—反思迭代”机制,能够推动培训内容与干部需求的精准对接、资源整合与管理创新,从而破解同质化困境,提升品牌价值,并提出了理念融合、内容设计、资源整合、管理创新四条实践路径,为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行动学习;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特色品牌;内涵建设
1. 引言
1. 1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需求与政策导向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干部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亟需培养兼具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干部。当前,干部教育培训面临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需求:一方面,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乡村振兴等战略任务要求培训内容精准对接实践难题;另一方面,《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等政策明确提出“强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准培训需求,加强培训设计”,推动培训模式从“理论研究”向“突出实战实效”升级。
1.2高校基地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独特优势与功能定位
相较于党校、行政学院等机构,高校基地的核心优势体现为三重能力:学科交叉整合能力、前沿研究转化能力与开放协同创新能力。其一,高校多学科资源(如公共管理、信息技术、社会学等)可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精准匹配干部在城乡治理、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知识盲区;其二,依托高校智库与科研团队,能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政策工具(如“基层矛盾调解模型”“碳中和路径规划”),助力干部解决复杂治理问题;其三,通过链接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网络,推动培训成果直接赋能地方实践。功能定位上,高校基地需从“课程供给者”转向“能力孵化器”和“治理创新平台”,成为干部能力提升与地方发展难题破解的双向枢纽。
1.3特色品牌建设对高校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普遍面临课程同质化、资源分散化、成果碎片化等问题,亟需通过特色品牌建设实现差异化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特色品牌有多重核心价值,一是价值凝聚效应,通过品牌内核明确服务定位,吸引精准资源投入。二是质量溢价效应:品牌化课程与师资形成市场辨识度,提升培训项目的权威性与附加值。三是生态延展效应,以品牌为载体拓展合作网络,特色品牌建设能够系统性整合高校资源、政策需求与社会资本,推动教育培训从“短期项目”向“长效生态”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1.4行动学习在破解传统培训痛点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潜力
传统干部培训常因“学用脱节”“参与浅表化”等问题饱受诟病,而行动学习法通过“反思性实践”与“团队共创”机制提供破题路径。其理论价值在于重构“学习—行动—反馈”闭环,契合成人学习规律与干部能力生成逻辑:以真实问题为起点(如老旧社区改造、产业链升级),通过结构化研讨、角色模拟等工具促进隐性经验显性化,最终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实践层面,行动学习可推动高校基地实现三重升级:一是课程体系升级,从理论讲授转向“问题诊断—方案设计—试点验证”一体化设计;二是师资模式创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过程催化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三是成果转化增效,建立“培训—试点—推广”链条。
综上,行动学习可以提升学员参与度与行为转化率,为高校基地特色品牌建设提供方法论支撑,助力其从“培训供给”向“价值创造”跃迁。
2.理论基础
2.1国内外行动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展
行动学习理论自英国学者Reg Revans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以来,经历多阶段创新发展,逐渐成为组织管理与教育培训领域的重要方法论。国外研究历经经典理论建构(1940-1970)、实践应用拓展(1980-2000)和跨学科融合(2010至今)三个阶段。Revans提出的"L=P+Q"公式(学习=程序化知识+质疑反思)奠定了理论基础,后续学者如Marquardt提出结构化流程模型,Pedler强调批判性反思维度,McGill和Brockbank则关注情感因素在团队学习中的作用。国内研究呈现本土化创新特征,中央党校自2005年将行动学习引入干部教育,形成"问题-团队-行动-反思"四维模型。王强等学者构建"双环学习"框架,将党性教育与专业能力提升有机融合。实践层面,北京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实施的“乡村振兴行动学习实验室”、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打造的“红色教学一点通”,均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将行动学习列为重点方法,推动其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深度融合。近年来研究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虚拟行动学习模式创新,AI技术赋能下的动态反思机制构建。
2.2行动学习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契合性分析
行动学习与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具有内在逻辑耦合性,其方法论特质精准回应干部能力建设的核心诉求。价值导向上,行动学习以解决复杂治理问题为出发点,契合干部教育“精准管用”的政治要求,通过“问题诊断-行动干预-成果转化”链条,推动教育培训与岗位职责同频共振。方法论层面,其“团队协作+反思迭代”机制有效破解传统培训“重知识轻能力”痼疾,例如梧州市委组织部运用行动学习法设计“西江生态党建联盟”,干部在破解船舶污染物收集处置工作难题中同步提升政策执行与群众工作能力。实践效能上,行动学习强调“知行合一”的双环学习(Argyris),既培育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能力,又塑造系统思维与创新意识,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提出的“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原则深度契合。二者融合更具三重现实意义:其一,重构学习生态,通过跨领域团队催化政产学研协同,优化师资结构与课程供给;其二,激活知识转化,借助“实践-反思-再实践”循环破解学用脱节;其三,赋能品牌创新,以特色项目为载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教育模式。这种契合性为高校基地破解同质化困境、构建特色品牌提供了方法论支点。
2.3品牌内涵建设的核心维度
品牌内涵建设维度因领域特性呈现差异化取向。企业领域聚焦价值独特性,以Keller品牌权益模型为核心,强调差异化定位(Porter)、质量感知(Aaker)与客户体验(Schmitt)三维建构;高等教育领域侧重学术标识度,QS排名体系揭示其核心维度为学科优势、师资水平及科研成果转化率(Altbach);公共服务领域则突出公共价值性,世界银行指出公信力、服务效能及创新可持续性构成评价基准。
基于多领域启示,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品牌内涵建设需立足组织使命与教育特性,建构四大核心维度:一是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学科优势+地方需求"双导向课程矩阵,突出高校学科特色(如理工类院校的科技创新决策课程、政法类院校的依法治理课程),嵌入行动学习项目化设计,形成"理论精讲-实境模拟-课题攻坚-复盘迭代"的闭环课程链。如高校可以开发“基层立法联系点沉浸式工作坊”,将法学理论与地方立法实践深度耦合。二是三元师资结构。建立"高校学者+党政领导+行业专家"三元协同的师资团队,其中行动学习催化师需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与过程引导双重能力,有效破解师资结构性矛盾。三是敏捷管理模式。构建"校党委统筹-基地实体化运作-地方组织部协同"的治理架构,实施训前需求诊断、训中动态调整、训后跟踪服务的全周期管理。四是生态化品牌价值。打造"标杆项目-学术成果-媒体矩阵"三维传播体系,重点培育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品牌项目,形成学术论文、经典案例、智库报告等显性知识产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品牌叙事网络。
本文围绕“行动学习如何破解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品牌建设困境”的核心命题,聚焦三大矛盾:一是基地发展同质化与特色化需求的张力矛盾,表现为学科优势转化不足、课程体系辨识度低;二是传统培训模式与干部能力锻造需求的效能矛盾,存在“知识灌输为主、实践转化薄弱”的结构性缺陷;三是线性管理机制与复杂治理场景的适配矛盾,反映为需求响应迟滞、评估反馈断层。这些问题共同制约着高校基地从“培训供给者”向“价值创造者”的转型升级。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基于行动学习理论构建“问题导向—团队协作—反思迭代”分析框架,为破解干部教育品牌建设难题提供创新性理论基础。
三、高校基地特色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困境现状分析
3.1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深化实施,高校基地依托学科资源与科研优势,逐步成为干部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全国大部分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已经形成“党校主渠道+高校特色化”协同格局。当前,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在特色品牌建设中形成三类典型模式:学科融合型、数字赋能型与红色资源型,逐步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学科融合型以高校优势学科为支点,嵌入行动学习方法论。高校应该发挥优势学科,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真实议题,设计“课题认领-跨部门协作-方案路演”链条,形成学术论文、经典案例、智库报告等显性知识产品。数字赋能型基地则聚焦技术驱动,浙江大学开发“数字孪生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基层矛盾调解场景,实现“实景模拟-智能反馈-行为纠偏”的沉浸式学习闭环,显著提升参训干部应急处突能力。红色资源型基地深耕在地文化,某大学创新“红色基因解码工程”,组织学员以行动学习方式参与革命旧址保护方案设计,形成“历史情境再现-精神内涵阐释-当代价值转化”特色课程群。
3.2主要问题与挑战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在特色品牌建设中面临多重挑战,制约其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进程,具体表现为五大核心矛盾:
其一,同质化倾向消解品牌辨识度。多数基地课程设计陷入“政策解读+通用管理”模板化窠臼,基地特色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不足。师资配置呈现“三多三少”特征:“三多”即党校老师占比多、理论课程比例多、单向讲授形式多;“三少”即党政领导少、行业专家融入少、跨领域导师协同少。
其二,供需错位加剧学用脱节。传统培训常以理论灌输为主导,大部分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不能直接指导工作实践。部分基地虽引入案例教学,但多采用标准化教学案例,与参训干部所在地区的治理场景匹配度不足,出现“学非所用”的悖论。
其三,创新乏力阻滞品牌迭代。多数基地依赖既有资源进行线性发展,品牌更新周期时间长,数字化转型滞后。较少高校基地建立常态化课程研发机制,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应用率不足。
其四,师资结构失衡弱化培养效能。高校教师主导的“学术化”倾向明显,实践型导师参与度低造成“知”“行”割裂,更多实践类课程停留在理论推演层面。
其五,评价虚化制约质量提升。现有评估体系聚焦出勤率、满意度等表层指标,缺乏对能力提升度、行为改变度的追踪,评估系统未能捕捉此类动态变化,导致改进机制失灵。
这些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培训模式与新时代干部能力建设需求间的深层张力。行动学习方法论通过问题导向、反思循环、实践转化等机制,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新路径:重构“真问题-实操作-深反思”的教学闭环,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或将推动高校基地实现从“知识中转站”向“价值发生器”的质变。
4.行动学习助推品牌内涵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干部教育体系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基地需以行动学习为方法论支点,通过系统性创新破解品牌同质化、实践脱节等发展瓶颈,构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特色品牌。以下从四大维度阐述具体实践路径:
4.1理念融合:以行动学习重构品牌建设逻辑
行动学习推动品牌建设从“资源依赖型”向“问题创生型”转型,重塑“实践即品牌”的价值逻辑。通过将地方治理难题(如基层矛盾调解、数字化转型)转化为学习项目,形成“真实问题导入-行动团队攻关-成果辐射推广”的闭环链路。此闭环以问题解决为价值锚点,使品牌建设深度嵌入地方发展进程,实现政治效应与教育价值的双向赋能。
4.2内容设计:开发行动学习导向的特色课程体系
构建“三维融合”课程框架:一是学科知识与治理场景融合:开发模块化课程包,将培训课程嵌入实操项目;二是理论学习与行动反思融合:设计“课堂精讲+实景模拟+课题攻坚”的学时结构;三是个体学习与组织发展融合:建立“学员问题库-组织知识库”转化机制,高校基地可以通过干部研修班累计沉淀基层治理案例,反哺课程迭代。此类课程体系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使学习成果直接转化为治理效能。
4.3资源整合:打造“双师型”师资与协同平台
构建“三元协同”师资生态:学术导师(高校教授)提供理论工具与方法论支持;实践导师(党政干部/行业专家)导入真实问题与经验智慧;催化师团队(持证专业人员)引导反思与知识转化。高校基地可遴选学者与厅局级干部组建“混编导师团”,并配套开发“校地协同数字平台”,实现师资共享、课题共研、成果共评。此模式打破高校“学术孤岛”,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赋能网络。
4.4管理创新:构建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三阶螺旋”管理体系:一是训前诊断,运用大数据分析绘制干部能力画像,精准匹配课程资源;二是训中调适,通过“学员-催化师-委托单位”三方会谈动态优化项目设计;三是训后追踪,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学员返岗后的实践数据,结合德尔菲法评估行为改变度。
行动学习通过理念、内容、资源与管理四维创新,推动高校基地品牌建设从“表层符号塑造”转向“深层价值创造”。这种以问题解决为内核、以实践转化为导向的建设路径,不仅提升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更通过持续输出治理创新方案,使高校基地成为地方发展的“智库引擎”,最终实现教育品牌与社会价值的共生共荣。
5.结论与建议
行动学习通过重塑干部教育培训的底层逻辑,为高校基地破解同质化困境提供核心动能。其一,差异化定位:以地方治理真实问题(如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为课程锚点,推动“一基地一品牌”建设,显著区别于传统理论灌输模式。其二,实效性提升:其“行动-反思-迭代”机制打通学用转化链条,学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步提升政策执行与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催化真实问题解决与知识再生产,行动学习推动高校基地从“知识中转站”升级为“价值发生器”,实现品牌辨识度与培训实效性的双重跃升。
高校基地品牌内涵建设需突破单一要素优化思维,以行动学习为引擎实现理念、内容、资源与管理的协同革新。理念革新上,以“问题驱动”替代“资源依赖”,将地方治理难题(如数字化转型)转化为品牌建设内核;内容重构方面,构建“理论嵌入-行动验证-知识生产”动态课程体系;资源整合上,打造“学术导师+实践专家+催化师”三元师资网络;管理升级中,建立“智能诊断-过程纠偏-长效追踪”数字管理系统。行动学习按照“问题导向—团队协作—反思迭代”的闭环,推动品牌建设从“符号塑造”升维至“治理赋能”,为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范式支撑。
参考文献
[1]周锦涛,刘芹.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3,27(06):114-121.DOI:10.14119/j.cnki.zgxb.2023.06.007.
[2]陈英霞,丁凯.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供给侧改革:思考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20,(05):53-56.
[3]李文澜.S教育培训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6.
[4]董明发.高质量开展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培训[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10):31-35.DOI:10.14117/j.cnki.cn11-3331/d.2024.10.006.
[5]胡翔,冯会.行动学习在问题导向型专业技术培训的实践[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0(05):6-10.
[6]柳南区委组织部课题组,雷伟.运用行动学习提升基层干部教育实效的研究——以柳南区为例[C]//中国共产党柳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2023年柳州市直机关党建理论研究征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23:98-112.DOI:10.26914/c.cnkihy.2023.100948.
[7]仲粮.中国历史文化小镇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湖北大学,2024.DOI:10.27130/d.cnki.ghubu.2024.000430.
[8]李轶芳.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57-58.
[9]宋庆梅.沉浸式基层党校培训模式探索及路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4,(06):50-53.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4.06.009.
[10]白果.干部培训高校基地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23.DOI:10.27342/d.cnki.gscdu.2023.000774.
[11]胡显.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逻辑必然、核心要义及方法论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4,43(02):47-51.
[12]王青松,李欣澳,吴蓓.协同治理视角下“五位一体”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24,(12):107-110.
[13]郭倩.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Y县地方税务局绩效评估研究[D].南华大学,2014.
[14]鲁锐.昆明市C区青年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云南大学,2023.DOI:10.27456/d.cnki.gyndu.2023.000339.
[15]尚煜,李晨墅.行动学习法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33):94-97.DOI:10.16871/j.cnki.kjwhc.2021.11.029.
基金项目:2025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5KY0320)
作者简介:
徐光香(1989-),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与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