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高升
杨婧 李心怡 代婷 王苗苗
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 本研究以陕西竹编传统工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模式。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系统梳理了陕西竹编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及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竹编产业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多重价值。研究发现,陕西竹编通过"竹+文+旅+产"的融合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激活乡村资源,带动就业创业,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同时,本研究也指出了当前竹编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传承、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陕西竹编;乡村振兴;非遗;传统工艺;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陕西竹编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产业发展潜力。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背景下,研究陕西竹编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节节高升"陕西竹编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为案例,通过深入分析其项目规划、运营模式和实施路径,探讨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乡村发展中的转型与创新。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与实地调研法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考察陕西竹编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旨在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二、陕西竹编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色
2.1 陕西竹编的历史发展
陕西竹编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由于陕西独特的地理环境——秦岭横断南北,以南地区具有典型的南方气候而普遍盛产竹,以北的关中地区环水源地也同样有竹林生长,这为陕西竹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千百年来,陕西人民利用当地竹类资源,不断丰富着境内各地竹编的品种及其文化内涵,并将这一手艺代代相传至今。
陕西不同地区的竹编各具特色:陕南地区以编织为主,用途广泛且精美程度较高;西安地区则以竹篾、篾青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白鹿原竹篾灯笼,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
2.2 陕西竹编的工艺特点与文化价值
陕西竹编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材料选择的多样性,根据不同产品需求选用不同竹种;二编织技法的复杂性,包括挑压法、编辫法、绞编法、收边法等多种技法;三产品形态的丰富性,从日常生活用具到艺术装饰品,种类繁多。
在文化价值方面,陕西竹编承载着民间传统手工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民间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体现。竹编制品不仅是实用器物,它还反映了陕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例如,竹篾子灯笼在新春佳节、婚庆喜宴中出现,用以表示吉祥,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竹编产业的创意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三、陕西竹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3.1 产业融合
"节节高升"项目探索出了一条"竹+文+旅+产"的融合发展路径,为陕西竹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该模式通过四大板块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多元创造。
文化旅游板块通过打造竹林文化体验基地,将竹编展示、DIY体验与文化研学相结合。项目规划建设2000平方米的体验区,1500平方米的制作场地,配备工艺展示厅、文创产品展示柜和多媒体演示设施,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竹编文化的魅力。这种以旅彰文、以文促旅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竹编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产业振兴板块则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来增强经济效益。项目设计了多层次的竹编产品体系:实用类、装饰类、艺术类及时尚类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通过与时尚品牌、家居企业合作,推动竹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拓展市场空间。
3.2 人才培养
人才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项目团队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师徒制"传承,聘请民间竹编艺人担任技术指导,确保传统技艺的原真性传承;二是"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合作开设竹编工艺课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传承人;三是"专业化"培训,对当地村民进行系统化技能培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团队建设方面,项目专业学生组成,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创意、媒体传播方面的专业优势。这种"传统工艺+现代创意"的人才组合,为竹编技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3 品牌建设
品牌化是传统手工艺实现价值提升的关键路径。项目从三个方面着手打造陕西竹编品牌:一是挖掘文化内涵,将陕西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增强文化辨识度;二是注重品质提升,建立从原材料选择到生产制作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创新营销方式,利用新媒体传播、体验营销、等手段扩大品牌影响力。
在具体实施上,项目规划了系统的品牌推广策略: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竹编制作过程和文化故事,开展直播带货;线下在旅游景区设立销售点,举办竹编技艺展演和体验活动;同时策划竹艺创新大赛、竹衣时装秀等事件营销活动,提升社会关注度。这种全方位的品牌建设策略,有助于打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局限,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四、陕西竹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 主要发展瓶颈与制约因素
尽管陕西竹编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技艺传承断层,老手艺人老去,年轻人学习意愿不足,存在失传风险;二是生产规模有限,以家庭作坊和小型工厂为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三是创新设计不足,与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结合不够紧密;
从产业组织角度看,竹编产业存在"小、散、弱"的问题:生产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市场竞争力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竹编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
4.2 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本研究提出以下发展对策:一是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指导,企业负责市场转化,形成发展合力;二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加深设计和宣传;三是完善产业链配套,建立竹材供应、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分工体系,提高整体效率。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设立竹编技艺传习所,系统开展传承人培养;开发竹编工艺数据库,保存传统技法资料;制定行业质量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建设竹编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聚发展要素。同时,可借鉴"节节高升"项目的经验,将竹编技艺传承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为传统工艺注入新鲜活力。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竹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传统手工艺作为 重要的文化资源和产业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价值,能够实现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多重目标;二、陕西竹编通过"竹+文+旅+产"的融合发展模式,有效激活了乡村资源,带动了就业创业,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三、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型需要解决技艺传承、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等关键问题,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J].广西民族研究,2008(2).
2.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3.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4.武小红.指间竹艺:陕南传统竹编技艺发展与活态传承研究[J].西北美术,2021,(02)
课题项目: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节节高升——陕西“竹编”助力乡村振兴》(20241072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