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作者

颜妍

沈阳市皇姑区陵西小学

摘要: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其概念相对较为抽象难懂,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和思维性特点,使得实际教学难度相对较高。而信息技术是新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体现,集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元素,能将抽象的教学知识点具象化呈现,进而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本文着重围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策略展开教学研究,以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融合应用;策略

前言

信息化教学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实现教育教学深化改革。而空间与图形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有助于保障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予以高度重视,以积极探索有效方式方法,实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有效融合应用来促进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是当前时代发展下的重要科技体现,具有较强的虚拟性、交互性和情境性特点,能基于网络实现多元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进而盘活教学资源,使其活化应用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当中,将抽象难懂的空间与图形概念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和图形化,进而帮助学生学习理解,使学生能获取较高学习效率,灵活掌握空间与图形概念知识。同时信息技术能够深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空间与图形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等。以此来满足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核心教育要求,助力学生全面学习发展。其次,信息技术有助于更新学习方式,扎根生活与学习等各方面当中,形成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高效学习发展的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实现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策略

(一)联系实际生活,创设虚拟学习情境

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基于现实生活所生成的现实科学,源于生活的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只有加强生活与数学直接联系,才能强化学生的空间与图形认知,使其形成良好的空间与图形观念意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扎根于实际生活,将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融合生成虚拟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情境当中直观认识空间与图形的概念知识,强化学生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在情境创设时,教师需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原则,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客观教学要求,合理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元素。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有趣的图形》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学生为基础,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几何图形元素。如粉笔盒、铅笔筒、乒乓球、玩具包装盒、冰箱、电视等等。运用信息技术将其以动画图形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几何图形,并通过触摸等探索方式感受物体其中的一个面,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图形感知能力,加强面在体上的深度认识。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导入生活中盖章、描图形、折纸等生活片段,将其以卡通形象的方式制作成虚拟情景动画。利用情景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强化学生学习认知,引导学生掌握将生活中几何图形搬到纸上的方法,理解课程核心主题,认识有趣的图形,进而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意识、图形意识。此外,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还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空间图形的深度认知,由实际生活角度入手,基于对物体的具象空间认知,加强学生对物体图形的理性认识,进而强化整体教学效果,实现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高质量展开。

(二)利用图形转换,增强空间观念意识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其思维模式和知识储备存有一定不足,导致学生很难认知理解抽象的空间与图形概念知识。并在传统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使得学生对知识普遍停留在“图形”层面,很难将图形与空间建立联系。而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特点,通过将其融合应用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图形转换功能,将静态的图形与动态立体化形式向学生进行呈现,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平面图形中的立体空间。通过加强空间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强化学生的空间与图形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与图形观念意识。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可应用信息技术导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平面展示效果,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众多图片中选择相同物体的不同视角图片。借助该种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信息技术参与到空间与图形教学课堂中。其次,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形转换功能,将静态的物体图片以动态的形式进行移动、转换,从立体视角引导学生感受物体的不同面。以此为基础将平面图形与立体的空间图形进行联系,从空间视角加强学生对图形的立体认知。生成良好学习能力,能结合图形空间认知,构建虚拟空间模型,能运用上下左右前后具体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数学问题。

(三)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教学微课案例

微课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线上教学形式,其内容简短精悍,丰富有趣,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通过以微课为切入点,借助微课能最大限度实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有效融合应用。而在创设教学微课中,需要教师遵循学生的客观规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空间与图形为专项课题,整合教学资源,生成专项课题案例,围绕案例生成教学微课。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周长》一课中,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提出课程核心问题“什么是周长?”以问题为线索,整合信息技术中有关的教学资源,如长方形、正方形图片,测量物体平面图形的生活情景视频等等。通过对此进行充分整合分析,围绕课程核心问题生成7~10分钟的视频。让学生参与到微课视频当中基于课程核心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并探究什么是周长。如,叶子外圈长度就是叶子的周长,数学书四边长度总和就是数学书的周长。其次,在微课视频中提出问题,以导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图片中图形的周长。并逐渐加深微课深度,借助由若干个长1cm,宽1cm正方形所组成的方格图向学生提出图形周长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来计算微课图形周长。最后,在微课中进行课程总结,加深学生对图形周长的概念知识认知以及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掌握。整个教学过程清晰直观,不仅贴近生活实际,且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促进知识内化,迁移吸收,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与图形观念意识,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能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还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生存具有创造性、教学性、趣味性和时代性的学习环境,将抽象虚拟的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以具象化的形式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化实为虚、化难为易的直观学习环境中展开高效学习发展。因此,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持续探索有效实施方案来助力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崔旭.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研究,2024,(14):91-93.

[2]曾志伟.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4,(12):91-93.

[3]张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0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