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附属医院家风建设融入医德医风培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孙小丹 李星为(通讯作者)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党委宣传统战部),云南昆明,650118

摘要: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战略格局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升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成为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的关键要素。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石,聚焦高校附属医院这一兼具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双重职能的特殊场域,系统探究家风建设对医务人员职业伦理塑造的深层价值与实践路径。文章深入梳理家风建设的思想溯源、理论内核及政策背景,通过剖析家庭伦理与医德医风的内在逻辑关联,创新性提出以家庭伦理为起点、以家风文化为价值支撑的职业道德培育体系。研究旨在构建具有系统性、时代性与实践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为高校附属医院深化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学人文治理效能提供学理依据与行动方案。​

关键词:家庭家教家风;医德医风;高校附属医院​

一、家风建设的战略高度与行业价值​

家庭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元,承载着个体人格塑造与道德养成的重要功能,被誉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整体视角出发,反复强调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明确指出“无数家庭的良好家风,是支撑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基石”。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家庭伦理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将家风建设提升至党风、政风、社风协同推进的国家治理层面。​

在医疗行业,高校附属医院作为医学人才培养与临床诊疗服务的核心阵地,其医德医风建设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权益、医疗服务质量及医学教育的育人成效。将家风建设深度融入医德医风培育体系,既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更是推动医院人文治理现代化、重塑医学职业精神的必然要求。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职业伦理困境,更能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软实力提供文化支撑。​​

二、家风与职业规范:从家庭伦理到医德养成​

医德医风是维护患者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要素,作为医疗行业的职业规范。作为“技术性伦理职业”,医学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其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而这些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医务人员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密切相关。​

调研数据显示,在医疗行业表现突出的医务人员群体中,超过80% 的受访者表示其家庭长期践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敬业奉献等传统美德,这些家庭伦理准则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其职业行为准则。家风所蕴含的责任意识、利他精神与人文情怀,成为医务人员职业伦理建构的重要源头,印证了家庭作为医德养成前置场域的关键作用。通过家庭伦理教育形成的道德认知与价值判断,为医务人员在复杂医疗情境中坚守职业操守提供了内在支撑。​

三、高校附属医院与现实需求的双重属性

当前,高校附属医院在履行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双重职能过程中,正面临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大、职业倦怠现象突出等现实挑战。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部分可归因于医学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与职业伦理建设的不足。作为兼具专业诊疗机构与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双重属性的特殊场域,高校附属医院的服务质量与育人成效直接关联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与患者生命健康权益,因此对医德医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不仅需实现医术精进的专业目标,更要达成德行培育的人文追求,推动医学人才在技术能力与职业精神层面的协同发展。​

在此背景下,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承载道德规范与价值理念的天然教育资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突破口。通过挖掘家风建设中家庭责任与职业操守的内在统一性,能够引导医务人员在家庭伦理实践中培育对患者的同理心、对职业的使命感,促进医院文化与医学职业伦理的深度融合。这种将家庭场域的情感认同转化为职业场域责任意识的教育路径,既回应了当前职业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也契合高校附属医院 "医教融合" 的特殊育人需求,为破解现实困境、实现医疗服务质量与人文关怀水平的共同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

四、从理论到实践,家风引领医德教育的路径建议​

(一)构建“家庭 — 医院”协同培育机制​

打破家庭与医院的教育壁垒,建立常态化的协同机制。通过开展“医者之家”系列活动,如家属开放日、家庭伦理研讨会、职业荣誉见证仪式等,邀请医务人员家属深度参与医院文化建设,将家庭伦理教育与医院职业伦理教育有机结合。同时,建立家庭与医院的沟通反馈渠道,形成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使家庭成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

(二)开发“家风 — 职业伦理”特色课程体系​

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家庭伦理教育模块,设计 “家风与医德”“家庭教育与医学人文”等专题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研讨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医学生深入理解家庭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内在联系。同时,将家风建设内容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全周期覆盖,提升医务人员的伦理素养与人文关怀能力。

(三)构建家风文化传播方阵

整合宣传资源,打造多元传播矩阵。优化《院讯》报刊、文化宣传栏和电视屏等传统宣传渠道,融合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的家风文化传播体系。开展“医者家风故事”征集活动,挖掘医务人员家庭中的感人事迹,通过文字讲述、影像拍摄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家风对职业精神塑造的深刻影响。同时,设立“家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医务人员传承优良家风、践行职业使命。

(四)健全家风建设考评机制

将家风建设纳入医院管理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在医务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增设家庭责任感、家风实践表现等评价维度,通过自我评价、家属评价、同事评价等多维度考核,全面评估医务人员的家庭伦理素养与职业操守。同时,将考评结果与职业发展挂钩,形成“以家风促医风”的激励机制,推动家风建设从倡导性要求转化为制度化约束。​

(五)结语

家风作为家庭文化的核心要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价值追求,在个体道德养成与社会伦理建构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于高校附属医院来说,推动医疗教育改革,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既是应对当前医疗行业伦理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将家风建设融入医德医风培育体系的重要路径。

今后,可进一步深化家风建设与医院文化治理的实证研究,探索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附属医院的特色化实践模式,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职业伦理教育体系提供更多经验借鉴,助力医疗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技术精进与人文关怀的协同发展。

项目来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工会理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LGHYB20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