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工程沥青路面裂缝施工处理技术与质量要求

作者

程佩林

新宾满族自治县公路工程处

摘要;本研究聚焦道路桥梁工程沥青路面裂缝问题,详细剖析了裂缝的分类及成因,深入探讨了灌缝、贴缝、铣刨重铺和加铺罩面等施工处理技术,并明确了包括外观、功能性和耐久性在内的质量要求。通过系统分析与研究,旨在为道路桥梁工程沥青路面裂缝的有效处理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与质量保障,以提升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促进道路桥梁建设与维护领域的技术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道路桥梁;沥青路面;裂缝处理;质量要求;施工技术

引言

道路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沥青路面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交通的顺畅与安全。然而,沥青路面裂缝是一种极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它不仅破坏了路面的完整性,降低了道路的使用性能,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诸如坑槽、唧浆等次生病害,增加道路的维修成本,甚至威胁到行车安全。

一、沥青路面裂缝分类及成因分析

1.1 裂缝分类

沥青路面裂缝呈现多种类型。横向裂缝通常与道路中心线近乎垂直,其产生多因温度应力变化,在寒冷季节,沥青路面收缩受基层约束,应力积聚至一定程度便形成裂缝;有时半刚性基层的干缩裂缝也会反射至路面形成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往往沿道路行车方向延展,可能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局部区域在长期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路面受拉而开裂;或者在道路拓宽时,新旧路面衔接不良引发纵向裂缝。网状裂缝犹如蜘蛛网状密布于路面,多因沥青老化、路面长期受水损害,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路面结构强度下降,产生疲劳裂缝并相互交织形成。

1.2 成因分析

沥青路面裂缝成因复杂多样。从荷载因素来看,车辆超载现象普遍,远超设计荷载标准的车辆频繁行驶,使路面承受过大的竖向压力和水平剪切力,加速路面结构层疲劳损伤,易引发裂缝。在环境因素方面,温度的急剧变化对沥青路面影响显著,高温时沥青变软,抗剪强度降低,在车辆制动、启动等产生的水平力作用下易变形开裂;低温时沥青变脆,收缩应力增大,当应力超过材料抗拉强度便形成裂缝。湿度变化也不容忽视,雨水渗入路面结构层,在行车荷载的反复挤压下形成动水压力,冲刷基层材料,导致基层强度降低,进而引发路面裂缝。

二、沥青路面裂缝施工处理技术

2.1 灌缝处理技术

灌缝处理技术是针对较窄裂缝的常用修复手段。首先是材料选择,热沥青具有良好的粘结性,但低温易脆裂;乳化沥青施工方便、环保,但固化时间长;密封胶则综合性能较好,耐高温、耐老化且弹性恢复能力强。施工时,先使用开槽机沿裂缝开出宽度和深度合适的凹槽,深度一般控制在1.5-2.5厘米,宽度1-1.5厘米,然后用吹风机彻底清除槽内灰尘、杂物等。对于热沥青和乳化沥青,需加热到适宜温度后进行灌注,要确保灌缝饱满,无气泡、间断,表面略高于路面,待冷却或固化后用工具修整平整。

2.2 贴缝处理技术

贴缝处理技术适用于宽度较小的裂缝。贴缝材料如沥青玛蹄脂贴缝带,其以沥青为基料,添加多种高分子聚合物和添加剂制成,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粘结性和耐候性。土工织物贴缝带则利用土工织物的高强度和耐腐蚀性,与沥青层协同作用。然后根据裂缝长度裁剪贴缝带,一般要比裂缝长10-15厘米,将贴缝带一端对准裂缝,缓慢展开并粘贴在路面上,同时用工具压实,使贴缝带与路面紧密贴合,尤其是裂缝处要保证完全粘贴,防止水分侵入。

2.3 铣刨重铺处理技术

铣刨重铺处理技术用于裂缝严重且路面结构层受损的情况。首先根据路面损坏程度确定铣刨深度,一般为5-10厘米甚至更深,使用铣刨机将损坏的沥青层铣刨掉,并清理干净铣刨面。对基层进行检查,若有病害需一并处理,如重新压实、填补坑洼等。然后按照设计要求铺设新的沥青混合料,新混合料的配合比要根据道路等级、交通流量等因素确定,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耐久性。摊铺时要控制好摊铺厚度和平整度,采用合适的摊铺机和摊铺工艺,摊铺后及时用压路机进行碾压,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确保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使新铺路面与原路面衔接良好,恢复道路的结构强度和平整度。

2.4 加铺罩面处理技术

加铺罩面处理技术是在原沥青路面上铺设一层新的沥青混合料罩面层。罩面材料可选用普通沥青混凝土、改性沥青混凝土或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等。改性沥青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抗高温变形和抗低温开裂性能,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则在抗滑性、耐久性方面表现更优。施工时先对原路面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扫、修补坑槽和裂缝等病害,然后喷洒粘层油以增强罩面层与原路面的粘结力。罩面厚度根据道路状况和设计要求确定,一般为3-5厘米。摊铺罩面层时要严格控制摊铺温度、速度和平整度,碾压过程中注意压实度和表面纹理,确保罩面层的质量,提高路面的抗滑性、平整度和整体使用性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三、沥青路面裂缝处理质量要求

3.1 外观质量要求

外观质量是沥青路面裂缝处理后最直观的评价指标。处理后的路面应保持平整、光滑,无明显的凸起或凹陷,与周围未处理的路面过渡自然,色泽均匀一致。灌缝或贴缝处不应有材料溢出或流淌的现象,避免影响行车舒适性和道路美观性。对于铣刨重铺和加铺罩面处理的区域,新铺路面的纹理应与原路面协调,表面无明显的离析、松散颗粒或麻面等缺陷。在直线段,路面应笔直顺畅,曲线段应符合设计的曲率半径要求,确保车辆行驶时的视觉效果和操控稳定性。

3.2 功能性质量要求

防水性能,裂缝处理后必须具备良好的防水功能,有效阻止雨水渗入路面结构层。可通过渗水试验来检测,一般要求处理后的路面渗水系数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如普通沥青路面渗水系数不应大于300ml/min,改性沥青路面不应大于200ml/min。防止雨水渗透到基层,避免基层因水浸泡而软化、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更大面积的路面损坏。粘结性能,处理材料与原沥青路面之间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以保证裂缝处理的持久性。采用拉拔试验等方法测定粘结力,粘结强度应达到规定的数值,密封胶与沥青路面的粘结强度在标准试验条件下不应低于0.5MPa。良好的粘结性能可确保在车辆荷载和环境因素作用下,处理材料不会与路面剥离,维持裂缝处理的效果。抗裂性能,处理后的路面应具备较强的抗裂能力,能够承受交通荷载和环境应力的反复作用而不再轻易产生新的裂缝。通过室内疲劳试验或现场长期观测评估抗裂性能,要求处理后的路面在一定的荷载循环次数或使用年限内,裂缝扩展速率缓慢,疲劳寿命较长,以保障道路的长期使用性能。

3.3 耐久性质量要求

耐久性要求裂缝处理效果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处理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在紫外线、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材料的性能衰减缓慢。密封胶应在规定的老化试验条件下,保持一定的弹性恢复率和粘结强度。路面结构整体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在交通荷载的长期作用下,不会因基层沉降、路面变形等原因导致裂缝再次出现或处理效果失效。还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质等特殊条件,如在寒冷地区要求处理后的路面具有更好的低温抗裂性,在重载交通路段则需更强的抗疲劳性能,以确保裂缝处理满足道路在整个设计使用年限内的要求,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和频率。

结语

道路桥梁沥青路面裂缝问题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与耐久性构成重大挑战。通过对裂缝的精确分类及成因剖析,以及各类施工处理技术的深入探究与质量要求的明确界定,为工程实践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与操作准则。持续关注并优化裂缝处理环节,有助于提升道路桥梁的服役水平,降低运维成本,保障民众出行的顺畅与安全,推动道路工程领域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铁男.住宅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方法探讨[J].居舍,2024,(33):146-149.

[2]雷舒琳.建设单位控制住宅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方法[J].居舍,2024,(27):173-176.

[3]吴倩.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方法应用[J].居舍,2018,(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