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旅融合视域下沈阳市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对策探析

作者

张鑫

沈阳师范大学

[摘要] 近年来沈阳市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乡村民宿是其重要的业态形式。文化是发展的源动力,在分析沈阳市乡村民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沈阳市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文旅融合;文化自信;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沈阳市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有力部署,发展乡村旅游现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沈阳市乡村旅游正在快速发展,作为其重要展示窗口的乡村民宿要立足当地乡土文化,深度思考与践行文旅融合,以实现当地居民广泛参与,打造优质民宿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游客体验,形成品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沈阳市乡村民宿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地处乡村及城市郊区,经营者利用当地闲置资源,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和娱乐等服务的乡村民宿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业态。乡村民宿已成为满足游客需求,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活跃县域经济,推进沈阳市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开展的重要抓手。

沈阳市凭借旅游资源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场景,打造休闲农业、亲子文化等文旅“IP”,重点打造乡村民宿示范精品“打卡地”,树立“生态田园乐活沈阳”品牌。目前,沈阳乡村民宿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在浑南区、沈北新区、苏家屯等地形成了一批体现当地特色的代表性乡村民宿,未来还将继续提升质量,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民宿。与此同时,乡村民宿不仅为美丽乡村建设、沈阳乡村旅游品牌构建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贡献了力量,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切实的收益。沈阳市乡村民宿的发展切实促进了“产业旺、农村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沈阳市乡村民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民宿经营管理者对当地文化理解不充分

优秀的当地文化是乡村民宿发展的源泉,也是乡村文化自信的基础。沈阳现有的乡村民宿或由当地村民利用自有资源改造而来或由外来投资者利用乡村闲置资源展开设计、经营和管理。由于自身能力和水平有限,当地村民在自主经营民宿过程中,更多的只是提供了基于当地生活和特色的民宿产品,如火炕,农家菜、采摘、垂钓等,品质一般,也缺少体现深层次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农民自主经营管理,外来投资者尽管拥有技术、人才等优势,民宿功能性产品质量较高,但相对于当地村民,对于当地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仍存在差距,影响了民宿的深度发展。

(二)乡村民宿产品和服务中当地文化内涵体现不足

目前,沈阳较成功的乡村民宿所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资源较为丰富,产品及经营管理模式较为新颖,深受游客欢迎。然而,这些民宿设计多为“外土内洋”,建筑外表多与传统民房相似,室内空间设计则多为“现代风格”,布置、陈列、色彩、元素等以流行元素为主,缺少当地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在功能与风格上更像是酒店甚至升级版“农家乐”。当地文化精神、民风民俗和生活方式等内容的体现大多停留在产品和服务表面,文化性和内涵性不足。

(三)盲目跟风,乡村民宿市场同质化现象突出

目前,沈阳的乡村民宿在开发过程中盲目跟风现象较为明显,主要提供满足城市人需求的“远离城市喧嚣,感受田园生活”的高品质住宿及相关服务。然而,当前民宿发展更多地注重了农村休闲场景打造,在经营管理中缺少当地乡土文化的有力支撑,以致诸多民宿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差别性不大,千篇一面。

(四)缺少区域内民宿统筹规划,行业优势尚未形成

当前,沈阳市乡村民宿“各行其是”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缺少和区域内其他民宿企业、周边环境、旅游资源、市场宣传推广等环节的系统性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文化同根同源的区域内民宿大多单打独斗,缺少“抱团取暖”思维,行业和企业间缺少沟通和合作,未能做到优势互补,没有很好显现集群合力。

文旅融合视域下推进沈阳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坚定文化自信,明确当地村民的主体地位

当地居民是最了解民宿所在地的人,具有深刻的文化使命感,坚守文化自信的人才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因此,要吸引城乡居民、能人乡贤、大学毕业生、产业带头人、乡村致富能手、规划建筑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民宿建设运营与管理。深化乡村民宿产业与当地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科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民宿建设,探索农户自主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客+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鼓励广大农户全过程参与民宿选址、设计、运营、管理、营销和监督等各个环节,与乡村民宿合作共赢。

(二)提炼乡土文化精髓,多样化展现当地特色文化

当地乡土文化是乡村民宿发展的源泉,其中精神文化是影响沈阳乡村民宿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精神文化包含了文化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念、文化理想、行为准则等内容,指引着乡村民宿的发展方向。因此,首先要提炼诸如“热情好客,质朴友善,诚实经营,出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当地精神文化精髓,通过民俗风情、人民生活习惯、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深化故事和民间艺术等多样化载体在民宿经营和管理中进行深度融合和运用。同时,在空间设计、家具陈设、室内色彩搭配和绿植等形式呈现当地传统文化,从复兴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到拓展传统文化,实现当地文化与乡村民宿发展的逐步深入融合。

(三)乡土文化贯穿市场营销活动始终,打造特色民宿品牌

沈阳市乡村民宿在市场营销战略中要充分体现乡村文化根基、文化价值和文化理想。积极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民宿产业体系,分区域打造自然生态型、文化体验型、休闲愉悦型、美食体验型、健身养老型等特色各异的主题民宿,实现错位发展。科学合理定价,不打价格战。合理布局分销渠道。选择适当宣传方式和渠道,杜绝媚俗、虚假宣传和过度宣传。保证产品质量,以质取胜,不盲目、频繁促销。以优秀乡村文化引导民宿品牌建设,创建有文化吸引力的乡村民宿特色品牌。

(四)统一规划,依托当地乡土文化形成行业凝聚力

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防止大拆大建,破坏乡村原有风貌。在景区周边整片规划民宿村,注重维护现有的老村落、老院子、有历史感的民居,整合利用闲置资源。确定区域乡村旅游内容主线,与文化上相近的民宿和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壮大当地民宿产业和旅游经济。例如,着力打造沈北新区“锡伯族文化”、棋盘山“生态文化”和康平“湿地文化”等特色乡村旅游,在乡村民宿设计和经营中顺应这些区域乡村文化主线,彰显乡村民宿的人文韵味。此外,制订区域乡村民宿行业规范,成立乡村民宿行业协会,依托行业协会的力量协调处理民宿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彰显当地文化指引下的行业凝聚力。

结语

当地乡土文化要分层次、多角度融入沈阳市乡村民宿的规划、经营与管理中。在突出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仅要深入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元素并融入产品设计和服务中,在宣传推广中也要弘扬和展现当地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促成产业聚合力,推进沈阳市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萍.京郊民宿高质量发展亟待塑造“六个高”[J].今日国土,2022,(05):28-30.

[2]王文捷,吴尧.基于地域特色的民宿艺术设计简析[J].山西建筑,2021(1):18-20.

作者简介:张鑫(1981-),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与酒店市场营销、旅游与酒店教学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