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融合”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周翔
景德镇陶瓷大学单位(学校), 江西省,景德镇市,333403邮编
摘要:在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视。依托“赛教融合”模式的合理应用,则可通过将竞赛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并借此进一步激发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力,进而切实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赛教融合”;高校;体育课堂;实践应用
一、以竞赛需求为基础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本身属于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赛教融合”模式实践应用的重要基础,在课程内容设计工作中,需综合考虑体育竞赛规则、学生学习需求等多项因素,以便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充分掌握专项体育技能与竞技逻辑,进而为学生后续体育竞赛意识及体育精神的形成提供充分保障。
例如,在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武术教学工作中,需确保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契合武术竞赛要求,从而切实保障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竞技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的统一性。课程内容设计期间,需以竞赛规则的合理融入为基础,依托武术套路拆解教学,结合实战对抗竞赛,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武术动作技巧,并提升学生武术竞技能力[1]。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融入过程中,需依照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要求,从武术动作难度出发进行拆分,使学生能够按照基础手型步型学习、套路动作学习、武术套路比赛流程进行学习,并通过将学生动作技巧规范性等作为教学评价标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武术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层次。
在此期间,还可通过合理引入武术散打对抗竞赛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在严格遵守竞赛规则的基础上,以安全为前提,有序展开对抗竞赛,以便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及良好竞技精神的形成做好铺垫。
二、基于多元化教学方法深化“赛教融合”应用层次
“赛教融合”模式实践应用期间,依托小组、分层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在优化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深化“赛教融合”模式实践应用层次,以便充分契合学生学习需求、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结合“赛教融合”模式应用需求、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要求等多项因素,针对小组竞赛、分层竞赛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展开重点研究[2]。
小组竞赛教学法应用方面,需针对团队协作与竞争具有的核心作用进行明确,并借助合理设置小组竞赛目标的方式,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竞赛,在竞赛中成长。例如,在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啦啦操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需在明确啦啦操主题的基础上,做好啦啦操音乐风格选择工作,并引导各学生小组结合主题、音乐等因素,依据啦啦操学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啦啦操动作编排、队形变化设计等工作。在此之后,则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啦啦操表演竞赛的方式,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竞赛评委队伍,从而依据学生小组啦啦操表演动作、创意及整体表现力等多个因素,予以科学评价,并借此评选出优秀团队等奖项,最终借助小组竞赛教学法的合理应用,深化“赛教融合”模式实践应用层次,提高学生团队及创新能力素养[3]。
分层竞赛教学法应用方面,教师需以因材施教原则为基础,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合理设置分层竞赛目标,使不同学生均能够在竞赛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以便为学生后续个性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篮球教学实践工作中,分层竞技教学法应用期间,对于篮球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通过“基础技能竞赛”,借助运球过桩、定点投篮等项目的应用,在契合基础较差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使其能够趣味性竞赛活动中,逐步提升学生对于篮球基础技能的掌握水平。对于篮球运动基础较为良好的学生,则可通过“篮球联赛”,引入正规篮球比赛,并在联赛活动中针对学生战术执行效果、篮球运动技能表现等进行重点考察,以便借助较高强度的对抗竞赛,为学生篮球竞技能力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三、加快推进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工作
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能够针对“赛教融合”模式实践运用效果进行充分检验,并依据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明确“赛教融合”模式应用期间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在科学检验学生学习、发展成果的同时,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推进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方面,需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融合、教师评估与学生自评互评的综合应用等重点关注起来。
首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方面,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作为评价重点,通过实时关注学生动态学习过程的方式,实现对于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科学评价与记录。终结性评价则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评价重点,通过针对学生最终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方式,明确学生学习活动开展质效,在此背景下,借助两者的有机融合能够将学生实际学习状况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来[4]。例如,在健身操体育课程教学工作中,过程性评价需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并针对学生课程表现、练习积极性等进行精准记录的方式,使教师能够就学生课程成长轨迹进行深度分析,并借此及时予以学生适当鼓励与表扬。终结性评价则可在学科期末考核活动的基础上,从学生动作表现、节奏感等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学习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评定。
其次,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综合应用方面,依托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从多个视域出发,针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以乒乓球这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赛教融合”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总结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多项评价活动的有序开展,深化学生对于自身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认识层次,并借此帮助学生寻找到更为有效的学习、改进方向。
如,学生自评中,可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乒乓球中的发球、接球等技能进行自我打分,并针对后续改进方向进行明确;学生互评中,则可组织学生以两人为一组的方式,基于对打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依据竞赛中对方的实际表现,予以科学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教师总结评价中,需结合学生自评、互动结果,并通过学生课堂、竞赛表现的融合,切实保障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最终促使学生能够依据评价结果,明确自身后续学习方向,并以此指明“赛教融合”模式应用调整方向。
四、结语
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赛教融合”模式的实践应用能够为其教学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指明方向,并借助体育竞赛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拓展体育课堂教学路径,使学生能够在全新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下,提升自身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便为学生良好体育精神的形成、竞争意识的提升等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晶,王昕. 浅谈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 [J]. 体育世界, 2023, (04): 113-115.
[2]罗亮. 论体育强国战略下普通高校的体教融合模式架构 [J]. 湖北体育科技, 2023, 42 (01): 30-34.
[3]张高参. 探索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互动 [J]. 科技资讯, 2020, 18 (13): 163+165.
[4]刘海莹. 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J]. 体育师友, 2019, 42 (02):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