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我同一性资本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探析

作者

章燕玲 黄彩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摘要:对于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无法避免的,而同一性资本是他们对抗这一压力的重要资源。本文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对19个个案的职业探索行为进行质性分析,探索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自我同一性资源极其影响,自我同一性资源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求职压力,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促进职业探索行为,达成职业的自我同一性具有积极的影响。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要加强思想引领,构建心理育人体系;其次要促进家校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最后要促进媒介融合,推进学生自主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资本,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资本;大学生就业心理;职业探索;

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原有的大学生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逐步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取代,就业成为高校大学生面临的重要挑战。大学生继续增强角色探索,同时延缓着作为成年人的承诺和责任承担,主要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对职业选择过程的承诺。

一、自我同一性资本的内涵

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同一性是“鼓舞人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性意义”,包含了有形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包括无形的心理资产,本次研究共采访19个个案,其中男生11人,女生8人;文科类专业10人,理工科专业9人;应届生13人,非应届生6人。研究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四次编码归纳整理发现,自我同一性资源既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资源,同时也包括心理学层面上的资源,例如自我力量、内部控制点、自我效能感、生活目的感、社会认知复杂性等范畴。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挑战

对于正处于求职状态的大学生来说,同一性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关系、交往圈层,构成了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情感支撑。外部的同一性资源在个人特质的作用下,将发挥其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压力与个体内在发展的需求,他们在临近毕业时面临较大的压力,心理上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多项研究表明,我国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抑郁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焦虑和抑郁水平均高过全国常模[[]]。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严峻,需要引起高校思政工作者、心理健康教师的关注。

三、丰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资本、提升就业心理健康水平的引导策略

同一性资本是大学生对抗就业压力、减少负性情绪的重要资源。丰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资本,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加强思想引领,构建心理育人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要协同各方资源,第一,要注重主渠道育人,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的职业探索行为贯穿大学阶段,高校要挖掘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潜在需求,利用《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有意识地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增加与职业发展、就业创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在准备期内增加未来职业探索和承诺的资本。在增进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的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的了解,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提高求职就业中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增进大学生在求职中的自我同一性资本。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引导学生参加企业实习活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实践基础。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丰富大学生心理保健技能,引导大学生及时发现、关注自身的不良情绪状态,提升在择业就业中的抗挫折的能力。

(二)促进家校协同,形成心理育人合力

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对在求职就业中处于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及时关注和引导。辅导员、副书记要深入大学生群体,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加强了解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面临的困境与难题,这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的基础,对存在心理健康危机的学生信息要及时上报,与学生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定点医院积极协作,共同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关心关爱工作。家长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家长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程[[]]。对于亲子沟通存在障碍的学生、家长,则建议家长到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做个体咨询,也可以建议亲子双方共同参加到家庭咨询中,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家长了解高效沟通的方法,让良好的亲子互动为学生求职就业提供同一性资本。

(三)促进媒介融合,推进学生自主教育

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工作要积极与新媒体、新技术互相结合,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对多”的“中心化”固化教育过程,积极向“一对一”的“去中心化”的新模式转变,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即时性社交软件,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以及入驻抖音、B站等平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方式,宣传就业先进个人的求职经历等,挖掘身边可敬、可亲、可学的榜样力量,鼓舞大学生自我发展,明确人生方向和未来规划。高校要发挥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鼓励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社团,简历“心理俱乐部”、“心理健康研究会”等学生组织,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提供专家指导、经费支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学校就业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简历大赛、模拟求职大赛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加强自我认知,了解“自我画像”,调节就业期望[[]]。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为大学生的求职行为提供丰富的同一性资本,为其择业就业提供更多保障。

提升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资本,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功夫应在平时。在大学生职业阶段,高校要通过有意识地整合多方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同一性领域的“投资”,并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思政资源,宣传择业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减少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期间的强迫、焦虑、情绪低落甚至是抑郁等心理危机的发生。同时,思政教育者也要关注大学生在求职中的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解答心理困惑,同时要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项目支持:本论文为202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GLZX24064,项目名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困惑归因及高校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中国大学生在线,2024-11-15

[2] 马洪芝, 王秀莉, 自孝海,等. 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焦虑抑郁调查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17):2.

[3] 陈新星.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应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000(008):72-73.

[4]张婧, 张明.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积极作用[J]. 黑龙江科学, 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