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切点探寻
陈冬霞
茂名市乙烯小学 5252000
摘 要:在教育的沃土上,“立德树人” 是深耕细作的永恒主题,尤其在小学阶段,品德培育如同培育幼苗,需在细微处悉心浇灌。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肩负着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的关键使命。本文以班级文化建设与序列化德育活动为实践载体,通过 “美德成长区” 的场景建构、绿植养护中的责任引导,以及爱心义卖里的价值辨析等真实案例,展现德育如何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体验。这些实践表明,德育无需刻意的宏大叙事,而是蕴藏于班级生活的点滴细节中,通过环境浸润与实践淬炼,在学生心中播撒品德的种子,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贴近学生心灵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立德树人;德育切点
一、构建班级精神家园,厚植品德成长土壤
校园文化作为 “无声的教育者”,其德育价值蕴含于物质空间的符号隐喻、制度规范的行为塑造与精神内核的价值传递之中。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系统性的环境营造、制度化的行为引导与共识性的价值建构,形成具有教育性的微观文化生态,将品德培养从显性说教转化为隐性浸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 “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本质上是强调通过环境元素的符号化设计,使物理空间成为道德认知的具象载体 —— 墙壁上的图文、区域的功能划分、物品的陈列方式等,均能传递特定的价值取向,在学生无意识的感知中形成心理暗示与行为模仿。从教育学原理看,这种浸润式德育契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通过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场景,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可触的生活体验,进而在 “润物细无声” 中实现品德认知的建构与情感认同的深化【1】。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角设立 “美德成长区”,通过陈列学生原创的品德故事绘本、家庭美德主题摄影作品,构建可视化的品德教育场景,并定期开展 “美德之星” 分享活动,让文化角成为班级精神的对话场域。一次,文化角的多肉植物因周末无人照料而枯萎,班主任敏锐捕捉到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状态并发起 “护绿行动”。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制定《绿植养护公约》,轮流承担浇水、光照记录等任务,并尝试用科学方法解决植物生长问题 —— 当发现新移栽的绿萝出现叶片泛黄现象时,班主任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请教教师,共同分析土壤酸碱度与植物健康的关系。借此过程,班主任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 “责任与生命关怀” 讨论:“照料植物需要耐心与科学方法,对他人的关怀是否也需要同理与行动?” 在班主任的持续引导下,文化角新增 “责任树” 板块,学生们开始用便利贴记录日常助人行为 —— 为同伴讲解错题、协助整理班级图书角、陪伴情绪低落的同学等。班主任定期将这些 “责任印记” 整理成《班级温暖日志》,在晨会上分享并给予个性化点评。随着时间推移,班主任观察到学生从 “被动完成养护任务” 转向 “主动发现他人需求”:有学生自发为忘带雨具的同学分享雨伞,有学生在值日生请假时主动承担卫生清扫。当文化角的多肉植物在师生共同照料下重新焕发生机时,班级中主动担当、互助关怀的氛围已悄然形成。班主任通过文化角的微场景建构,将植物养护的具体责任升华为对生命、对他人的普遍关怀,使品德教育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落地生根。
二、设计序列化德育活动,在实践中锤炼品格
杜威 “做中学” 理论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规律 —— 道德认知并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行动体验,经历困惑、探究、判断的过程,最终实现从 “知” 到 “行” 的转化。序列化德育活动以这一理论为基石,通过纵向主题递进与横向形式多元的系统化设计,构建螺旋上升的体验链条:低年级以生活实践类活动培养基础行为习惯,中年级以社会参与类活动深化规则意识,高年级以价值辨析类活动提升道德判断能力。这种设计既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又通过多元化的体验形式激活学生的情感参与,使道德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当学生在活动中面临真实的道德冲突时,教师引导其在体验中反思、在讨论中澄清价值观,这种 “在做中思” 的过程,正是道德内化的关键机制【2】。
班主任在三年级策划 “校园爱心义卖” 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手工作品交易为山区学生筹集善款。筹备阶段,学生们围绕定价展开讨论,班主任引导大家结合材料成本与劳动时长合理标价,多数手工制品定价在 1-5 元。活动当天,有学生为增加销售额,悄悄将原本标价 10 元的自制绘本改为 15 元,向顾客介绍时刻意夸大制作难度。班主任观察到这一行为后,没有立即干预,而是邀请该生观察隔壁摊位:一名学生因主动说明 “拼图少了一块” 并降价出售,反而获得顾客点赞。随后,班主任组织 “义卖小论坛”,以 “爱心能否用高价衡量” 为主题引发讨论。“如果我们用虚高价格筹钱,山区小朋友收到的是爱心,还是谎言?” 班主任的提问让学生陷入沉思。曾修改标价的学生主动站起来说:“我想多筹钱是好事,但不该夸大事实。” 话音刚落,他便跑回摊位更正价格,并向已购买的同学退还差价。班主任趁机引导全班制定《诚信义卖承诺书》,强调 “真实是善意的底线”。活动结束后,班级设立 “诚信储蓄本”,记录主动承认错误、遵守约定等行为。在总结会上,班主任以义卖中的小插曲为切入点:“真正的善良,不是急于做好事,而是先学会做诚实的人。” 此后,学生们在日常相处中逐渐养成 “有问题及时沟通、有失误主动担责” 的习惯,一场充满波折的义卖,成为他们理解 “诚信与爱心共生” 的重要一课。
三、结语
从班级文化角的 “责任印记” 到义卖活动的 “诚信承诺”,本文呈现的德育实践印证:小学德育的实效源于对学生生活世界的深度回归。班主任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对教育契机的精准捕捉 —— 一株需要照料的植物、一次充满波折的义卖,皆可成为品德培育的载体。当德育不再局限于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的环境浸润与实践体验,学生便能在 “做中学” 的过程中,从被动接受道德规范转向主动建构价值认知。
参考文献:
[1]李雪萍.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德育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3):178-180.
[2]杨玉娟.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研究[J].吉林教育,2024,(3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