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干预对高中生足球体育高考应试焦虑的调节效果

作者

王建平 陈新校

滇池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5000;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中学 上海市 200051

引言:

在足球体育高考的激烈竞争下,应试焦虑成为影响高中生发挥的重要隐性因素。技术短板带来的不确定性、考场环境的压迫感,以及学生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共同加剧了心理负担。传统训练往往聚焦于技术提升,忽视心理调适,导致学生在高压环境下易出现动作变形、发挥失常。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对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稳定发挥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足球体育高考应试焦虑成因

焦虑的产生是技术、环境与个体因素交织的结果。技术层面,基础薄弱者的焦虑水平显著更高:运球绕杆耗时超过 13 秒的考生,其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比达标者高 15-20 分,因对“杆间控制”“变向速度”等核心技术缺乏掌控感,易产生“必败”预期。环境压力主要来自考场情境模拟不足, 60% 的考生反映“第一次面对电子计时设备时大脑空白”,监考人员的走动、观众席的声响等细节,均可能触发“被评价焦虑”。个体心理特质差异明显: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考生(以 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得分≥ 45 分为标准),其考试焦虑发生率是普通考生的 2.3 倍,他们对“零失误”的过度追求,导致技术动作执行时神经肌肉过度紧张;而抗压能力不足的考生(如应激反应恢复时间 >10 分钟),在模拟考失误后更易陷入情绪低谷,影响后续训练状态。

二、心理干预方法与策略

(一)认知行为干预

1、不合理信念纠正

引导学生建立理性认知框架,通过三步法拆解非理性思维。首先,借助“焦虑日记”记录考试焦虑触发场景(如模拟考失误时)及内心独白(如“这次考砸就彻底完了”),帮助识别“灾难化”“非黑即白”等认知扭曲。其次,采用“证据辩论法”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当学生产生“必须满分才能考上大学”的想法时,教师可列出其过往训练数据(如“上周模拟考绕杆成绩达标率 80% ”),用事实反驳绝对化思维。最后,通过“认知重构表”将消极想法转化为积极认知,例如将“我肯定会失误”改写为“过往经验证明我能稳定发挥”,逐步削弱焦虑的认知基础。

2、积极自我对话训练

构建“技术动作 + 心理暗示”双效语言体系。针对运球绕杆,设计“降重心、小步频、盯杆间”等 8 字口诀,在每次训练前大声朗读强化记忆;射门环节则采用“助跑稳、摆腿狠、击球准”的提示语,配合肌肉记忆训练同步进行。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语音指导,例如为易紧张的学生录制“保持节奏,按平时训练发挥”的音频,在训练时佩戴耳机循环播放。研究显示,持续 2 周的积极自我对话训练可使学生在模拟考中的失误率降低 23% ,有效抑制“我不行”“要失败”等负面思维的干扰。

(二)放松训练

1、渐进式肌肉放松

采用“分段式紧张 - 放松循环”降低生理应激反应。训练从颈部肌群开始,要求学生先用力收缩颈部肌肉(持续 5 秒),感受肌肉紧绷感,随后突然放松,体会肌肉从僵硬到松弛的差异;依次完成肩部、手臂、腿部等 12 个部位的训练,每个部位重复 3 次。配合 4-7-8 呼吸法:吸气 4 秒使腹部隆起,屏息 7 秒感受气息充盈,呼气 8 秒缓慢排出气体,呼吸节奏与肌肉放松同步进行。课间或训练间隙进行 10 分钟渐进式放松,可使学生心率平均下降12 次/ 分钟,有效缓解考试前的肌肉僵硬与呼吸急促问题。

2、正念冥想

通过“专注当下”切断焦虑的思维链。训练前,学生佩戴智能手环监测心率,打开“潮汐”等 APP 播放自然白噪音,跟随语音引导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的起伏、身体与地面的接触感。当杂念出现时,采用“标记法”——在脑海中轻声标记“走神了”,然后温和地将注意力拉回当下。每日训练后填写《正念觉察表》,记录杂念出现频率与情绪变化。实验数据表明,连续 4 周每日 5 分钟正念练习,可使学生焦虑自评量表得分降低18% ,显著减少“担心未来考试结果”等无效思维的干扰。

(三)模拟考试训练

1、压力场景构建

模拟考试通过多维场景复刻强化心理韧性。在训练场地周边设置观众席,组织非考生同学模拟真实考场氛围,通过随机呐喊、鼓掌制造声音干扰;安排教师扮演监考人员,手持电子评分表在场地内定时走动,强化学生对“被观察”情境的适应能力。引入高精度 LED 倒计时屏,以 0.1 秒为单位实时显示剩余时间,当学生完成绕杆或射门动作时,系统自动语音播报成绩(如“绕杆时间18.5 秒,触杆2 次”),模拟考试结果的即时反馈压力。

2、暴露疗法

采用“阶梯式压力递增”模式降低焦虑敏感度。第一阶段,将绕杆间距从标准 2 米缩短至 1.8 米,射门靶移动速度从 1m/s 提升至 1.5m/s ,让学生在略微超过现有能力的环境中完成动作;第二阶段,进一步压缩间距至1.6 米,靶速提升至 2m/s ,并加入限时要求(如绕杆需在 20 秒内完成);第三阶段,结合多重干扰因素(如噪音、灯光闪烁)进行全负荷模拟。每次训练后引导学生填写《压力耐受量表》,记录身体紧绷感、思维清晰度等指标。

(四)目标管理与激励

1、SMART 目标设定

将抽象考试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量化任务。以运球绕杆为例,设定“本周内 3 组训练平均时间 ⩽19 秒,且触杆次数 ⩽1 次”的具体目标,每日训练后用运动手环数据(如触杆时的加速度峰值)验证达成情况;射门训练则设定“连续 10 次射门中,命中球门左上死角 ⩾7 次”的精准目标,通过智能足球的轨迹记录系统实时反馈。建立《目标进度看板》,用不同颜色标注目标完成度(绿色为达标,黄色为接近,红色为未达标),每周进行目标复盘与调整。

2、社会支持系统

构建“三维度”支持网络缓解心理压力。组建 6-8 人心理互助小组,定期开展“焦虑树洞”分享会,学生通过匿名纸条写下困扰(如“害怕父母失望”),由小组共同讨论应对策略;邀请家长参与月度训练开放日,安排运动心理学教师指导家长观察学生技术进步(如“本月绕杆速度提升1.2 秒”),避免将沟通焦点集中于成绩排名。建立教师 - 学生 - 家长三方沟通群,每日推送简短的心理调适技巧(如“考前一晚的 5 分钟身体扫描放松法”),形成持续的情感支持链条。

三、结束语

系统的心理干预为缓解高中生足球体育高考应试焦虑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重塑认知、放松身心、模拟压力及构建支持体系,学生不仅能降低焦虑水平,更能在训练与考试中建立积极心态,实现技术与心理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志溪 . 高中生足球临赛前科学训练及心理辅导的方法 [J]. 新体育(下半月),2024(4):92-94.

[2] 吴焦. 高中体育足球教学在校园足球发展中的作用[J]. 运动- 休闲:大众体育 ,2022(6):0167-0169.

[3] 朱 香 云 . 核 心 素 养 下 的 足 球 游 戏 化 教 学 策 略 [J]. 文 理 导航 ,2023(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