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双碳”理念下公共日语与新能源专业融合教学策略
李一鸣
海口经济学院 571132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驱动下高等教育亟需打破学科壁垒,探索跨专业融合教学模式,本文以公共日语与新能源专业融合为切入点,结合课程思政理念,构建“语言+技术+思政”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公共日语与新能源专业教学痛点,提出分层教学、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等创新策略,并辅以“双碳”主题课程资源开发与跨学科师资培养机制,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绿色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双碳”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公共日语;新能源专业;跨学科融合;课程思政
引言: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转型阶段,教育部《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指出,需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绿色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背景下公共日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不应局限于语言工具传授,而应与新能源、环境工程等战略新兴专业深度融合,形成“语言服务技术、技术反哺语言”的良性循环。
一、公共日语与新能源专业融合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体系“两张皮”现象
当前高校公共日语课程普遍采用“语法+阅读”模式,教材内容与新能源领域技术文献、国际标准脱节,例如光伏电池效率计算、储能系统日语术语等未纳入教学范围,导致学生无法阅读日本新能源技术专利文献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新能源专业则因缺乏日语教学模块,学生难以开展中日技术合作或赴日研修。
(二)师资能力结构性失衡
公共日语教师多具备语言文学背景,对新能源技术认知停留在科普层面;新能源专业教师虽掌握技术原理但日语表达能力不足,这种“语言教师不懂技术、技术教师不善表达”的矛盾,导致跨学科课程开发滞后,例如高校尝试开设“新能源日语”课程因教师缺乏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知识,教学内容仅停留在日常用语层面无法满足学生深层次需求。
(三)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未打通
企业调研显示新能源领域涉外岗位对日语能力要求显著提升,但高校实践教学多依赖模拟场景缺乏真实项目驱动,例如新能源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时发现,学生虽能完成日语技术报告撰写,但面对日本客户时无法准确解释光伏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暴露出语言应用与技术理解的脱节。
二、融合教学策略创新路径
(一)构建“双螺旋”课程体系
在跨学科教学体系构建中基础层与拓展层形成“模块嵌套—项目驱动”的递进式融合路径:基础层通过公共日语课程增设“新能源日语”专项模块,系统性整合光伏材料工艺、氢能储运技术参数及碳交易市场规则等领域的专业日语术语库,并采用“日语精读+技术文献逆向解析”双轨模式,例如选取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发布的燃料电池性能评估报告,要求学生以日语为工具拆解效率计算公式中的电化学反应机理与能量转化路径;新能源专业课程则反向植入“技术日语”教学单元,在《风力发电原理》等课程中嵌入IEC国际标准的日语版本解读,通过技术方案中日双语撰写、国际标准条款对比分析等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日语精准阐释技术参数阈值与系统运行逻辑的能力;拓展层则以中日联合研发项目为实践载体设计“语言—技术”双维度综合任务链,例如在某高校与NEDO合作的“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中学生团队需协同完成日语版工艺流程设计书编制、中日技术对接会议实时口译、日文专利数据库交叉检索等任务,通过“技术方案语言化—语言输出技术化”的双向转化机制,实现日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与新能源系统设计、设备运维、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的同步迭代升级。
(二)创新“课程思政”融入方式
在课程思政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融合实践中构建“双碳”主题案例库与跨文化比较教学形成“本土经验—国际视野”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开发涵盖日本福岛氢能小镇全产业链生态构建、丰田Mirai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路径等典型案例的思政素材库,以中日新能源政策工具对比为切入点,在“日语会话”课程中创设“中日碳中和政策模拟谈判”沉浸式场景,要求学生运用日语从市场机制设计、产业政策协同等维度阐释中国碳定价体系与碳配额分配规则的技术优势,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深化对“双碳”目标全球治理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依托日本“零碳城市”建设经验,在“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中开展中日能源转型路径的范式比较研究,通过解析日本《绿色增长战略》中氢能社会路线图与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实施细节,与中国“1+N”政策体系进行量化指标对比,指导学生撰写包含政策效能评估、技术转移壁垒、国际标准对接等维度的日语调研报告,从能源体制创新、产业链协同、碳关税应对等角度提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建议,实现“语言能力训练—技术认知升级—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三维贯通。
(三)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中校企协同机制与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形成“技术赋能语言、语言反哺技术”的双向赋能闭环:构建校企双导师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引入日本新能源产业头部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教师组成复合型教学团队,例如某高校与松下新能源建立“日语—技术”双导师工作站,由企业资深工程师主导“日语版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运维管理”课程开发,将日本能源管理系统(BEMS)运维标准、储能电池健康状态(SOH)评估方法等前沿技术知识,以中日双语对照的案例库形式融入教学模块,同时由高校日语教师同步开展术语规范化指导,针对技术文档中日翻译中的敬语使用、行业缩略词统一、技术参数表达精度等语言要素进行专项纠偏,形成“技术知识权威性输出—语言规范精准性保障”的协同效应;实施“双向嵌入式”师资能力提升工程建立语言教师与技术教师的深度交叉培养机制,例如高校制定“语言教师实验室跟岗—技术教师日语工作坊研修”的轮训计划,要求公共日语教师进入新能源实验室参与光伏系统实操训练,通过设备调试、故障排查等实践环节掌握光伏组件功率衰减率(PR)、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等核心术语的专业表述,同时选派新能源专业教师参与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JF)认证的“技术日语翻译能力提升工作坊”,系统学习技术文件中的长难句拆解、图表数据日语转译、技术参数精度表达等翻译策略,并通过模拟中日技术合作会议、国际专利文献互译等实战演练,强化对技术文档逻辑结构与语言严谨性的双重把控能力,最终实现教师团队“技术语言一体化”核心素养的迭代升级。
结束语:在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公共日语与新能源专业的融合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通过构建“语言+技术+思政”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我们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出兼具国际视野与绿色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融合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与技术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晓菲 芦瑶."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培养[J].太阳能学报, 2023, 44(7):555-556.
[2] 董永军,尹冬梅,郭景富.新工科与"双碳"背景下新能源转换技术的科教融汇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 2024(15):59-62.
[3] 杨锡运 李新利 吕游 杨国田 孟令卓超."双碳"目标下新能源领域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 2025, 11(6):39-42.DOI:10.19980/j.CN23-1593/G4.2025.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