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链嵌套”模式下就业供需动态适配与人才储备库效能跃迁研究
李云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该成果是第三期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项目编号为2024012702118;项目名称为河北美术学院-顾家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提升项目
摘要:本文聚焦“校企双链嵌套”模式,深入探讨就业供需动态适配与人才储备库效能跃迁,分析了当前就业供需不匹配及人才储备库效能低下的问题,详细探讨了就业供需动态适配策略,包括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等,以及人才储备库效能跃迁路径,如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人才跟踪与反馈、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等,旨在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参考,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校企双链嵌套;就业供需动态适配;人才储备库效能跃迁
引言: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而企业又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同时人才储备库作为高校和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工具,其效能未能充分发挥,“校企双链嵌套”模式的提出,为解决就业供需不匹配和提升人才储备库效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当前就业供需不匹配及人才储备库效能低下的问题
(一)就业供需不匹配
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就业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比如一些传统文科或基础理科专业招生规模仍较大,而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所需人才却供给不足,造成“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未能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
(二)人才储备库效能低下
目前一些地区和机构建立的人才储备库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信息质量不高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导致其在促进就业和人才配置方面的效能较低,首先人才信息普遍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甚至过时的情况,比如部分求职者的联系方式变更未及时更新、技能证书状态失效、工作经验描述模糊等,这使得企业在筛选合适人才时面临困难降低了推荐的精准度,其次是人才储备库缺乏有效的动态评估与管理机制,仅关注初次信息采集,忽视对人才成长轨迹和市场变化的持续追踪。
二、“校企双链嵌套”模式下就业供需动态适配策略
(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有效解决就业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高校和企业应携手共建一个全面、高效的就业供需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需要具备信息发布功能,还应涵盖数据收集、分析与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可以实时发布用人需求、岗位描述、薪资待遇等详细信息,使求职者能够获取最新的招聘信息,同时高校也能在此平台上公布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等,为用人单位提供详尽的人才资源参考,比如某高科技企业在平台上发布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新职位需求,包括具体的技术要求和发展前景;而相关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平台了解这些信息,并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进行申请,此外信息共享平台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年来的就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为高校的专业调整和课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供需错位现象,高校需采取积极措施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高校应定期开展市场调研,深入分析各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及企业用人需求变化,据此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对于那些就业前景广阔且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新兴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应当加大投入力度,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就业率低、社会需求萎缩的传统专业,则应及时停招或限招,避免资源浪费,其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高校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的比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比如在计算机科学专业中,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需求分析到代码编写再到最终测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三)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双方可以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项目,其中“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和岗位要求,共同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一家软件公司希望招聘一批精通Java编程语言的工程师,那么高校可以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挑选合适的学生组成“订单班”,按照企业提供的标准进行专门的教学和培训,当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即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实现了从学校到职场的平稳过渡;此外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方式高校和企业能够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丰富的实习岗位,比如某机械制造企业可以向合作高校开放生产车间,安排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职业素养,这样的联合培养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三、“校企双链嵌套”模式下人才储备库效能跃迁路径
(一)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为了更科学地评估人才,需要建立一个包含多元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外,还应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软性指标,比如在技术岗位的人才评估中,要看其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考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团队中的合作表现,引入这些软性指标,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潜力,此外,邀请企业参与人才评价也是提高评价准确性的关键措施之一,企业根据自身的用人标准和岗位需求对候选人进行评价,能够更直接地反映候选人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二)加强人才跟踪与反馈
为确保人才储备库的有效运作,需建立系统化的人才跟踪档案,详细记录每位进入库内人才的学习经历、工作经验以及培训情况等发展动态,这能帮助教育机构和企业更好地理解个人成长路径,为其后续的职业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定期对人才进行跟踪访问,收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最新进展,如新获得的技能认证或完成的重要项目,使人才储备库的信息始终保持最新状态;同时积极向合作企业征求关于人才使用效果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已录用人才的工作表现及适应程度的看法,基于这些反馈信息适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储备库的内容,剔除不再符合市场需求的人选并补充新兴领域的优秀人才,这样做可以提升人才与岗位之间的匹配度增强人才储备库的整体竞争力。
(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为了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校与企业应当联合创建一个高效的人才交流平台,旨在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该平台展示不同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岗位要求,还详细介绍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所需技能,便于求职者做出更为明智的职业选择,这样的平台,求职者可以直接接触到最新的市场动向和企业需求,而企业也能借此发现更多潜在的优质候选人,此外为了激励人才不断提升自我并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还需设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比如对于表现出色的人才可以给予物质奖励、晋升机会或是进一步的专业培训支持等,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这种激励措施能留住核心人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论
“校企双链嵌套”模式为解决就业供需不匹配和提升人才储备库效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等策略,能够实现就业供需的动态适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人才跟踪与反馈、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等路径,能够提升人才储备库的效能,该模式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校企双链嵌套”模式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柯政,熊熙然.打通校企人才交流通道[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2):11-18
[2]杨淑莉,董燕红,邵文韬,严钰翔.校企合作助力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就业,2025(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