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解锁AI密码,构筑科学教学评融合新生态

作者

王莉

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学 山东省 德州市 253000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人工智能(AI)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全方位地融入教育,重塑各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 年)》,将教育数字化视为开辟全新发展赛道、塑造教育领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路径,其中,充分发挥 AI 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更是被摆在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AI 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抛出了一系列亟待攻克的挑战。究竟该如何精准解锁 AI 密码,精心构筑起科学教学评深度融合的全新生态,已然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亟需深入探索的核心课题。​

一、AI 赋能科学教学模式变革

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而 AI 的融入为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 AI 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现象,如在学习地球板块运动时,学生可以借助 VR 设备直观地观察地球板块的碰撞、分离等动态过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I 还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学习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习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专属学习路径。当学生在学习物理中有关于力学知识时,系统如果发现学生对牛顿定律的应用掌握不够好,就会自动推送相关的知识点讲解视频、针对性练习题以及相似题型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学习。

以科学课《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为例,教师借助讯飞美丽科学教学系统,以 “千岛湖水质污染” 为真实情境,并引入 AI 辅导员辅助学生学习。学生们与 AI 的互动,身处角色视角,围绕 “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 展开深入探讨,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问题,整理出问题线索,并最终想出治理千岛湖环境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这充分展现了 AI 赋能下科学课堂的独特魅力与强大活力,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课堂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场所转变为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

二、AI 优化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教育评价,宛如教育航船的指南针,精准衡量着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的教育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评价方式过度倚重考试成绩,好似用单一标尺丈量复杂多样的学习世界,存在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的弊病。AI 技术的兴起,为优化科学教育评价体系送来有力支撑。

在评价内容维度,AI 带来了全景式评价的新视野。它不再局限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将目光拓展到科学兴趣、科学信念、实践能力、创新潜能、跨学科学习能力等过程性要素,将这些关键内容一并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先进技术,AI 系统能深入挖掘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留下的行为数据,像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长、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完成作业的质量与耗时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勾勒出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的全面画像。​

评价方式上,AI 促使评价朝着多元化、实时化大步迈进。智能测评工具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学习 “观察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实时监测与即时反馈。当学生投身科学实验,传感器等设备高效收集实验数据,AI 系统迅速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数据合理性展开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即刻给出专业的指导与建议。此外,AI 还能依托海量数据分析,为教师精心生成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助力教师精准洞察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短板,进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三、AI 助力构筑科学教学评融合新生态

教学评融合是推动科学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枢纽。而 AI 技术,恰似一座稳固且高效的桥梁,紧密连接起教学与评价两端,有力促进二者深度融合,从而构建起全新的科学教育生态。

于教学进程而言,教师手握 AI 提供的学生学习数据这一 “利器”,便能灵活且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一旦察觉到多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理解上存在阻碍,教师可适时暂停既定教学计划,借助 AI 所储备的丰富教学资源,如生动的动画演示、详实的案例分析等,对该知识点展开重新阐释与强化训练,助力学生攻克学习难点。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依据 AI 反馈,清晰洞察自身学习进展,精准定位存在的问题,进而主动灵活地调整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率。

在评价环节,AI 展现出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它深度挖掘学生作业、测试成绩、课堂表现等多维度数据,精准剖析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学生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教师开展针对性辅导、实施教学改进提供可靠依据。而经 AI 深度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又能反向作用于教学,指导教师优化教学安排,如此一来,实现了教学与评价之间的良性循环,持续推动科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

四、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 AI 在科学教学评融合领域蕴含巨大潜力,可在实际落地应用时,诸多挑战也接踵而至。一方面,AI 技术运行依赖特定的硬件与软件支撑,然而部分学校受限于经费等因素,存在设备短缺、技术迭代滞后的状况,难以满足 AI 技术充分施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群体的 AI 素养呈现出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 AI 技术的运用较为生疏,无法将 AI 的优势全面融入教学环节,阻碍了 AI 在科学教育中效能的释放。再者,AI 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隐患不容忽视,数据隐私泄露风险、算法潜藏的偏见等问题,时刻威胁着科学教育应用的公正性与安全性。

面对这些棘手难题,学校与教育部门需多管齐下。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及时更新软件系统,为 AI 技术扎根科学教育筑牢技术根基。同时,强化教师培训工作刻不容缓,借助专题讲座、工作坊、线上培训等多元形式,帮助教师理解 AI 技术的底层逻辑,掌握实用的应用技巧,学会运用 AI 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以及学生辅导。针对 AI 的安全与伦理问题,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严谨的技术标准,强化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全方位保障 AI 技术在科学教育中规范、健康、安全地运行。

AI 无疑为科学教学评融合开辟了广阔前景。通过革新教学模式、优化评价体系,AI 有力推动科学教学评融合新生态的构建,引领科学教育朝着高质量、个性化方向大步迈进。教育工作者应秉持积极开放的态度,拥抱 AI 技术,深挖其潜能,妥善化解各类挑战,让 AI 切实成为提升科学教育水平的得力助手,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