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投资方视角下项目建设全周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作者

莫青城

成都厚德天府置业有限公司 610000

引言

项目建设全周期涵盖决策、设计、施工、验收等多个阶段,各阶段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投资方作为项目发起者、资金供给者与最终责任主体,其管理范围需覆盖全周期而非单一环节。当前部分投资方存在重实施、轻决策,重结果、轻过程的管理倾向,导致阶段衔接断层、资源浪费、风险累积等问题,影响项目整体效益。

一、投资方视角下项目建设全周期管理的核心要素

1.1 全周期管理的阶段划分与核心目标

从投资方视角出发,项目建设全周期可划分为决策、实施、收尾三个核心阶段,各阶段目标明确且层层递进。决策阶段涵盖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及投资估算,核心目标是精准定位项目方向,通过全面分析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和技术可行性,避免盲目投入。这一阶段需确保投资方向与企业战略匹配,为后续实施奠定基础。实施阶段包含设计、施工和监理环节,核心目标是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进度与成本的动态平衡。

1.2 投资方在全周期中的核心权责

投资方的权责贯穿项目全周期,在决策阶段拥有最终决策权,包括立项审批、投资额度确定及合作方选择。需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核,评估项目风险与收益,选择符合要求的设计、施工团队,从源头把控项目方向。实施阶段,投资方承担资源统筹与协调管控责任。需按进度拨付资金,保障材料、设备等资源及时供应;协调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方的工作衔接,解决技术分歧与资源冲突;通过定期检查监督进度与质量,对偏离目标的情况及时干预。收尾阶段,投资方主导竣工验收组织,审核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标准。

1.3 全周期管理的关键关联要素

全周期管理的关键关联要素体现为目标、资源与风险的跨阶段联动。目标层面,决策阶段确定的总目标需分解为各阶段具体指标,如施工阶段的月度进度目标需匹配总工期要求,设计阶段的成本指标需符合总投资预算。资源层面,实施阶段的资源配置需以决策阶段的规划为依据,资金拨付需对应进度节点,材料采购需契合施工计划;实施阶段积累的资料需完整移交至收尾阶段,为验收与结算提供支撑。风险层面,管控需覆盖全周期。决策阶段需预判政策变动、市场波动等风险;实施阶段需防范施工安全、质量缺陷等问题。

二、投资方视角下全周期管理模式现存问题

2.1 阶段衔接断层,管理缺乏连贯性

阶段衔接断层是常见问题,决策与实施阶段的衔接尤为突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技术参数、成本估算未有效转化为设计依据,可能导致设计方案超出投资预算,需返工调整。部分投资方未建立规范的阶段交接机制,前一阶段团队撤离后,关键信息仅通过口头传递,易出现遗漏或偏差。后续团队需重新熟悉项目背景,增加管理成本,影响整体效率。

2.2 参建方协同不足,管理效率低下

参建方协同不足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设计方与施工方因技术理解差异产生矛盾时,投资方多进行临时协调,未建立长效解决机制,可能导致工期延误。监理方发现的质量问题未及时反馈给投资方,问题积累后整改难度加大。信息共享机制缺失加剧协同障碍,施工进度、材料消耗等数据分散在各参建方,投资方需通过多次沟通汇总信息,难以及时掌握项目全貌。

2.3 风险管控滞后,全周期预判不足

风险管控存在明显滞后性,对决策阶段的风险预判不足。部分投资方未充分评估项目所在地的规划调整、环保政策变化等风险,项目实施中遭遇政策限制,被迫停工或调整方案。实施阶段的风险应对依赖事后处理,对地质条件复杂区域未提前进行详细勘察,施工中出现地基不稳等问题才临时补救,增加成本与工期损失。收尾阶段缺乏风险复盘,同类问题在后续项目中重复出现,未形成风险管控经验积累。

2.4 管理工具传统,数字化支撑薄弱

项目传统上限制管控效率,项目过程过度依赖传统纸质文档和手工统计,信息传递慢、准确率低,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静态模型,不涉及材料价差等动态参数,投资与实际成本偏差大,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控制通过周报、月报,投资方发现不了项目现场进度滞后或者资源闲置的问题。

三、投资方视角下全周期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3.1 构建全周期集成管理体系,强化阶段衔接

完善阶段性移交制度。梳理完善项目建设全过程各阶段移交标准,将决策阶段形成的可行性研究与投资估算、投资估算及明细清单等资料的交接清单明确出来,决策阶段移交实施阶段,由决策阶段项目组与实施阶段项目组组织召开项目移交见面会,对移交工作逐项进行技术交底确认签字。实施向收尾移交之前必须先落实是否已完善施工记录、变更签证、交底等资料,若不合规则不允许转入收尾阶段。

3.2 创新参建方协同机制,提升管理效能

第三方协同管理平台建设,即构建由投资方为主导的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设计、施工、监理方的信息接口等应对接第三方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协同管理平台的各类信息应实时共享,即参建方需实时提交工程进度、项目质量管理验收和材料进出场等情况;参建单位之间应签定协同管理责任合同,在合同中清晰界定设计方需对施工方进行施工前技术交底,施工方需要接受监理方的检查;除奖惩外,参建单位在后续协同工作中应视自身情况给予其他参建单位优先合作的机会,对因协同管理不利造成损失的参建方扣除款项。

3.3 构建全周期风险管控链条,强化预判能力

动态管理风险清单,将决策、实施、竣工收尾阶段的风险分类并动态管理,决策阶段的风险重点查找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组织专家会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后果,实施阶段的风险重点查找施工风险、质量风险、进度风险,针对深基坑施工风险、高处作业等风险制订专项措施,竣工收尾阶段的重点查找竣工验收标准、结算周期等风险,提前收集竣工验收材料清单等。实行动态监控风险,决策阶段可通过情景分析法设置不同的风险情景应对措施,实施阶段可通过巡查结合信息化监测设备及时掌握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竣工收尾阶段对风险应对效果进行总结,完善风险信息清单,形成风险控制经验库,为项目借鉴。

3.4 应用数字化管理工具,支撑全周期管控

全寿命智能化管理系统,集投资额概算控制、计划进度管控、阶段性验收等一体化管理。在立项前根据项目 BIM 构建,对项目采取的不同建设方案,通过 BIM 技术模拟与分析比较,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在执行过程中,将支付和计划关联,BIM 系统自动提供资金超付预警提醒;在项目完成后,将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汇总,形成投资效益控制报表。应用移动终端管控,移动端为工程现场管理人员配置,实现现场质量拍照管理、现场进度数据录入管理、现场验收表单签名管理。

结论

投资方视角下的项目建设全周期管理需以集成化、协同化、数字化为方向,通过强化阶段衔接、创新协同机制、构建风险链条、应用数字工具,解决当前管理中的断层、低效、滞后等问题。这一过程中,投资方需转变管理理念,从单一环节管控转向全周期统筹,实现事前预判、事中管控与事后复盘的闭环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蕙, 杨阳. 充换电站建设全周期管理策略与实施方案探讨[J].科技与创新,2025,(12):200-203.

[2]孟艳,王燕,石晓翔.关于项目全周期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军转民,2025,(12):200-201.

[3] 王全明, 焦维衡.加油站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J]. 石油库与加油站,2021,30(03):4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