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施工中高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及工程实践
柏大团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利局 222100
摘要:高边坡稳定性是水库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其失稳可能引发重大工程事故和次生灾害。本文以某水库高边坡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与施工难点,通过预应力锚索加固、抗滑桩支护、排水系统优化的综合应用,有效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关键词:水库施工;高边坡;稳定性;控制
引言: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向高山峡谷区域推进,高边坡工程规模和复杂程度显著增加。高边坡失稳不仅直接影响施工安全,还可能引发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生态破坏,如何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高边坡稳定性控制,成为水库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1]。
一、工程背景与技术难点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高边坡稳定性控制是岩土水库工程领域的重大技术挑战。某工程区边坡高度达320米,坡体主要由强风化片麻岩构成,存在多组不利结构面组合,天然状态下安全系数仅为0.98。在强降雨工况下,岩体软化系数达0.65,存在明显的顺层滑动风险。针对该工程特点,研究团队构建了"主动加固-结构支护-渗流控制-动态调控"四位一体的综合控制体系,有效解决了高陡边坡稳定性控制难题[2]。
二、高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
(一)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
基于三维极限平衡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在潜在滑动面(埋深25-40米)区域布置1048根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形成空间网状锚固系统。单根锚索采用1860级低松弛钢绞线,设计承载力3000kN,锁定荷载2650kN,超张拉至设计值的110%后稳压30分钟。创新采用"分段张拉、逐级补偿"工艺:首次张拉至50%设计荷载→稳压24小时→二次张拉至80%→补偿张拉至100%。该工艺使锚固段应力分布均匀性提升38%,岩体变形速率由5.2mm/d降至0.8mm/d。通过分布式光纤监测显示,锚索群协同工作系数达0.92,边坡安全系数提升至1.35,满足Ⅰ级边坡工程安全标准[3]。
(二)抗滑桩-锚杆框架集成技术
在边坡中下部(高程+85m~+152m)设置直径2.5m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桩间距6m,桩长38m(嵌入稳定岩层15m)。桩体采用C35混凝土,主筋配置28根Φ40HRB500钢筋,箍筋Φ16@150mm。桩间设置预应力锚杆框架梁,形成空间桁架结构:竖向肋梁截面0.6×0.8m,水平梁0.5×0.6m,节点处设置300kN级压力型锚杆,锚固段长度8m。通过桩-梁节点刚接设计和后张法预应力施加,使支护体系刚度提升至独立构件的2.3倍。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该体系可将坡体最大位移由126mm控制至42mm,结构应力分布均匀性提高57%。施工过程中采用桩孔超声检测技术,确保桩身混凝土波速≥4000m/s。通过埋设32个钢筋应力计监测显示,桩体最大应力出现在埋深22m处(78MPa),远低于HRB500钢筋屈服强度435MPa。框架梁节点位移监测数据表明,预应力施加后梁端挠度减少62%,有效抑制了结构变形[4]。
(三)水力耦合控制技术
针对强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的水岩相互作用机理,构建"分级拦截-立体疏导-深层降压"的复合排水体系,实现水力荷载的时空协同控制:(1)地表径流截导系统:沿边坡后缘布设梯形截水沟网络,采用C25抗渗混凝土现浇结构,过水断面1.2m(底宽)×1.5m(深度),纵向坡度3‰。每间隔30m设置沉砂池(2.0×1.5×1.2m),池底铺设30cm厚砾石过滤层。通过水力计算确定截水沟设计暴雨重现期20年,径流系数0.85时过流能力达8.6m³/s,成功拦截90%以上坡外径流。(2)坡体浅层疏排系统:在强风化岩层区域布置HDPE双壁波纹排水暗管(DN300,环刚度≥8kN/m²),形成8m×8m正交网格。暗管开孔率12%,外包400g/m²长丝土工布作为反滤层。采用激光放线定位技术控制安装坡度(5‰),管间设置检查井(间距40m)实现管网疏通维护。该系统可及时排出入渗量35%的浅层地下水。(3)深层降压控制系统:施工200个仰角15°的深层排水孔,钻孔直径110mm,深度200m,穿越3组优势渗流带。内置Φ89PVC花管(开孔率15%,孔径8mm),管外回填级配碎石(粒径5-20mm)并包裹600g/m²复合土工滤膜。通过非稳定渗流数值模拟(基于GeoStudio软件),优化排水孔平面间距(12m)与竖向排距(10m),形成三维排水幕墙。渗流监测显示,地下水位线最大降深18.2m,水力梯度由0.32降至0.17。
(四)动态施工控制
(1)爆破振动精准调控技术
针对岩质边坡开挖的振动敏感特性,创新采用孔内毫秒级微差起爆技术。将总量800kg的爆破作业划分为12个独立起爆单元,通过电子雷管精确控制各段起爆时差在25-75ms范围内。单次起爆单元装药量严格限定在50kg以内,配合预裂爆破工艺形成减震带。现场布置12组三向振动监测仪(X/Y/Z轴精度±0.01mm/s),结合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v=K(Q^(1/3)/R)^α进行参数反演,确定场地特征系数K=180、衰减指数α=1.65。实测数据显示,爆破作业引起的地表质点振动速度峰值稳定控制在2.3-2.5cm/s区间,较传统爆破方式振动影响半径缩减16m(降幅42%),周边建筑物实测裂缝扩展量<0.1mm。
(2)分级开挖与支护协同作业
根据岩体结构面分布特征,将320m高边坡划分为6个垂直作业单元,每个单元实施"分层控高开挖-即时支护"的逆向施工流程。单层开挖垂直高度限定在8m以内,采用液压破碎锤配合小型挖机进行机械破碎,工作面暴露时间严格控制在48小时内。支护作业面与开挖面保持10-15m动态间距,通过设置2.5m宽台阶式卸荷平台(坡度1:0.75),使坡脚应力集中系数由1.85降至1.62。特别在强风化岩层区域,采用"超前导管注浆+钢拱架临时支撑"组合工艺,确保开挖过程中岩体自稳时间延长至72小时以上。
(3)智能监测与动态反馈系统
构建多源信息融合的实时监测网络:3)地表位移监测:布置32个北斗/GNSS双模监测站,平面定位精度±2mm;2)深部变形监测:安装18个测斜管(深度40-60m),配备自动采集仪(采样间隔1h);3)结构受力监测:在46根代表性锚索设置振弦式测力计,量程0-3500kN。研发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位移预测模型,输入层包含降雨强度、支护时效、爆破振动等12个特征参数,输出层预测精度达±0.8mm/d。当系统检测到连续3日位移增速>2mm/d时,自动启动三级响应机制:一级响应(2-3mm/d):增加监测频率至每小时1次;二级响应(3-5mm/d):启动备用锚索张拉(预张力提升15%);三级响应(>5mm/d):暂停施工并实施应急注浆加固
三、治理效果与经济性分析
本技术体系实施后,工程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23%,工期缩短38天。通过3个水文年的持续监测,坡顶累计位移21.3mm(远小于50mm控制标准),锚索预应力损失率≤7.2%,排水系统持续保持92%以上通畅率。在遭遇50年一遇暴雨事件时,边坡安全系数仍维持在1.28以上,验证了控制体系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结语:
通过对高边坡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其地质条件和潜在风险,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如抗滑桩、锚杆加固等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应对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挑战,提升水库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江中勇, 蒋德辉, 郭正伟. 剥蚀丘陵地带地铁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措施[J]. 路基工程, 2025, (02): 222-226.
[2]蔡靖. 地质环境因素对边坡稳定性控制作用的定量评估研究[J]. 中国减灾, 2025, (05): 58-59.
[3]魏芊惠, 王洪建, 王永博, 范克露, 王海玥. 控制断层作用下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以昭通市红石岩边坡为例[J]. 科技和产业, 2024, 24 (13): 279-285.
[4]李岩琛. 路基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 交通世界, 2024, (17):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