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与挑战
李晓甜 沈吉财 邵庆峰
身份证号码:372330199712153023 身份证号码:370784199511222036 身份证号码:370322199012223113
引言
由于 5G、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得通信网络的规模和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爆发式增长的数据、海量业务与新型的服务需求以及动态多变的网络环境,给传统通信网络的管理和运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在提升通信网络的智能化水平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预测网络流量、分配网络资源,到辨识和发现安全攻击、提供更全面的用户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帮助通信网络更加有效地运转与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网络智能管理和控制;二是网络数据存储与通信;三是网络建模、仿真与网络对抗;四是智能编排;五是网络安全;六是智能运维;七是人工智能芯片。
1.1 网络资源管理与优化
对于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AI 带来了另外的思路以应对资源动态的分配问题。在流量预测与调度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循环神经网络(LSTM)和 Attention 模型,深入地挖掘先前流量历史所蕴含的时间-空间规律,准确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的网络流量趋势。在频谱方面,可以利用强化学习算法模拟不同的频谱分配策略的结果,实现自动优化频谱资源的利用方式。智能系统与环境不断交互的过程即为经验学习的过程,包括学习用户的需求和干扰模型,实现频谱的感知和灵活分配。这将有效的提升频谱效率,并为未来海量设备接入的5G/6G 网络提供服务。
1.2 网络安全保障
机器学习是通信网络安全防卫建设的智能堡垒。针对入侵检测与防御领域,异常检测算法能够根据网络流量中的数据包特征、通信行为等要素分析建模为正常的行为基线,当发现 DDoS 攻击、恶意软件传播的异常流量时,可以及时检测、自动防御,如禁用、隔离源节点等。在通信数据加密与认证领域,生成对抗网络可以生成高规格的加密密钥,结合生物特征与多级身份认证可建立多层次的通信数据身份认证机制,防止信息泄露、非法访问等,保护通信数据全寿命安全。
1.3 提升通信服务质量
通信服务能力接入人工智能,智能优化服务体验。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通信服务流程,有效提升客户体验。以人工智能客服为主,依靠语言识别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用户的咨询意向理解与智能回复;结合大型自然语言处理的模型,针对诸如报账资费、报障等问题,客服机器人在了解用户的情绪的前提下能够快速智能应答用户疑问,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将机器学习应用于通信质量的预警上,利用机器学习构建的故障预测模型可以对基站的设备的温度、电压、信号等运行情况予以实时检查,找出潜在的故障风险。
二、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算法性能与适应性问题
通信网络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对人工智能算法提出严苛要求,当前算法性能与适应性难以完全匹配实际需求。网络环境瞬息万变,用户流量分布、设备接入数量、业务类型均呈动态变化,而多数算法依赖历史数据训练,面对突发流量激增、新型业务场景时,模型预测精度和决策能力显著下降。通信网络设备资源有限,边缘节点算力和存储能力不足,而深度学习等复杂算法计算量庞大,模型部署难度高。
2.2 数据安全隐患
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加剧了数据安全风险。数据采集环节存在隐私泄露隐患,为提升算法性能,网络需收集用户行为、设备状态等敏感信息,但部分设备传感器防护机制薄弱,易被非法接入窃取数据。数据传输与存储过程面临攻击威胁,通信网络数据传输量大且频繁,攻击者可利用网络协议漏洞或中间人攻击手段截获数据。而大量原始数据集中存储于云端,一旦数据库被攻破,将造成大规模数据泄露。
2.3 经济与管理困境
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的推广面临经济成本与管理协同的双重困境。经济层面,算法研发与网络设备升级成本高昂,开发高精度的人工智能算法需投入大量算力资源与专业人才,通信运营商部署智能管理系统时,还需对基站、核心网设备进行软硬件升级,资金回收周期长。管理层面,通信网络涉及运营商、设备供应商、互联网企业等多方主体,各方数据标准、技术架构不统一,数据共享与系统对接困难,形成 “数据孤岛”。
三、应对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应用问题的措施
3.1 技术创新与优化策略
为突破算法性能与适应性瓶颈,需从模型优化、架构革新和协同计算三方面推进技术创新。在模型层面,研发轻量化人工智能算法,通过知识蒸馏、模型剪枝等技术压缩模型参数,降低计算复杂度,使其适配通信网络边缘设备的算力限制。构建动态自适应模型,结合强化学习与在线学习机制,使算法能够实时感知网络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模型参数与决策策略。
3.2 安全与隐私保障措施
构建全链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是人工智能通信应用的关键。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差分隐私技术对原始数据添加可控噪声,在不影响数据分析价值的前提下,保护用户敏感信息。制定严格的数据最小化采集原则,明确数据收集边界。传输过程中,部署端到端加密协议,结合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生成高强度加密密钥,确保数据在通信链路中无法被窃取或篡改。存储环节引入区块链技术,将数据哈希值存储于分布式账本,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采用同态加密技术,允许在密文状态下进行数据计算,避免数据解密后的泄露风险。
3.3 经济与管理优化措施
破解经济与管理困境需多方协同创新。经济层面,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设立人工智能通信应用专项基金,吸引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推行 “共建共享” 模式,通信运营商与设备厂商合作分摊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成本。同时,挖掘新型商业模式,将人工智能服务模块化、产品化,如提供智能网络优化订阅服务、按流量收费的 AI安全防护方案,实现盈利多元化。管理层面,建立跨部门、跨企业的协同管理机制,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算法评估规范,打破 “数据孤岛”,促进资源共享。
结语
人工智能已成为通信网络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引擎,在资源管理、安全防护等领域展现显著成效,但算法适配、数据安全及经济管理等挑战仍待攻克。未来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跨领域协同,通过算法优化、安全体系完善及管理模式革新,加速人工智能与通信网络深度融合,为构建高效、安全、智能的新一代通信网络奠定坚实基础,释放更大技术红利。
参考文献
[1]黄勇,孙雷剑,冀岩琦.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与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24,(06):30-33.
[2] 张镤心. 人工智能技术在通信网络运维管理中的应用[J]. 信息记录材料,2023,24(06):151-153.
[3]陈红星.人工智能在通信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0,22(11):38.
[4] 徐劲松.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通信技术网络中的应用[J]. 信息系统工程,2020,(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