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竞赛导向的高职排球“训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姜英平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成为高职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竞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果、激发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对高职排球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本文基于竞赛导向理念,针对当前高职排球教学中存在的训赛脱节、学生实战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了“训赛融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实战能力为核心,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组织形态、改革评价体系,实现训练与比赛的一体化设计,旨在促进高职学生排球技能、战术素养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竞赛导向;训赛融合;高职排球;教学模式;实战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指出,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1],强调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体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学生体质健康,更是培育其团队协作、规则意识、抗压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关键载体。排球运动因其隔网对抗、集体协作的特性,在高职院校中广受欢迎。然而,传统的排球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实战”、“重教学、轻竞赛”的倾向,[2]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单项技术的重复练习,缺乏在真实比赛情境中的综合应用与应变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不致用”,学习兴趣难以持久,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竞赛是体育运动的魅力之源,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理念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共识。基于此,本研究以竞赛为导向,探索构建一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排球“训赛融合”教学模式,将竞赛元素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课程教学与代表队训练中,打破训练与比赛之间的壁垒,旨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升其排球实战能力和综合体育素养,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体育方案。

二、 “训赛融合”教学模式的总体构建

“训赛融合”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是确立竞赛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导向地位。这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过程的组织与结果的评价,均围绕“提升学生竞赛能力”这一中心展开。其核心理念是:所有的教与学都是为了更好地比赛,所有的训练都能在比赛中得到检验和升华。竞赛不再仅仅是教学结束后的一种展示或选拔,而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一条主线,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需转变角色,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者转变为竞赛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实战能力的催化者。[3]通过营造“课课有对抗、月月有比赛、人人能参与”的竞赛氛围,使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竞赛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深度学习。

(一)设计基于竞赛任务的大单元模块

为实现训赛融合,必须对碎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借鉴“大单元”教学思想,打破以往按单一技术划分课时的模式[4],以完整的“竞赛任务”为驱动,整合技术、战术、体能、规则、裁判法、观赏评价等内容,设计出若干个贯穿学期的大单元教学模块。例如,可以构建“发接球对抗单元”、“防反系统构建单元”、“一攻组织与实施单元”等。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核心竞赛任务(如班级发球挑战赛、四对四防反擂台赛、六对六教学联赛)展开。单元之初即向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最终竞赛任务和考核标准,使其带着目标和问题去学习[5]。教学内容根据竞赛任务的需要进行遴选和排序,技术学习服务于战术应用,战术演练服务于比赛取胜。这种设计确保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每一项技术、每一种战术在实战中的价值和运用时机。

(二)形成“课堂-训练-竞赛”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训赛融合”模式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课堂、课外训练和竞赛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相互支撑、循环促进的闭环系统。这一机制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三者相互割裂的状态,通过系统设计和有序衔接,确保竞赛导向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战情境化”教学法,将竞赛元素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即使是最基础的垫球、传球技术练习,也要尽可能在模拟比赛的环境下进行。其次,课外训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深化,二者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保持高度一致。教师需要为不同水平的学生群体设计差异化的训练方案。最后,竞赛是整个运行机制的枢纽与最终展示平台,是检验“教”与“练”成果的试金石。必须建立一个分层、多元、常态化的竞赛体系,确保竞赛不断线、人人可参与。这个体系应包含四个层级:第一层是课堂微型竞赛,如每节课最后10分钟组织的3v3擂台赛、发球精准赛等,实现“即学即用即赛”;第二层是班级内部竞赛,如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第三层是年级或全校性联赛,营造浓厚的校园排球氛围,并为校队选拔人才;第四层是校际交流赛或邀请赛,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竞技舞台,开阔视野。

三、模式实施的保障与评价体系

(一)条件保障:整合资源与提升师资

“训赛融合”模式的实施需要充分的软硬件条件保障。在硬件方面,学校需合理规划排球场馆的使用,确保充足的场地和器材满足日常教学与频繁竞赛的需求。可灵活调整网高、场地大小,适应不同水平比赛的需要。在软件方面,关键是师资队伍的转型与提升。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排球专业技能,更需具备竞赛组织、临场指挥、战术分析、心理调控等综合能力。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鼓励其考取裁判员、教练员等级证书,并支持其参与校内外竞赛工作,积累实战经验。

(二)评价改革:构建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引导“训赛融合”模式健康发展的指挥棒。必须改变以往重技术轻能力、重终结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构建一个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包括:①技能运用评价:在比赛情境中评价技术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如发球成功率、一传到位率、防守起球率等)。②战术意识评价:观察学生在比赛中的位置感、预判、决策和协作配合能力。③比赛表现评价:通过正式比赛或教学比赛的得分、胜负关系、名次等客观记录其竞技表现。④体育品德与职业素养评价:对其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的拼搏精神、规则遵守、团队合作、情绪管理等软性素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队友互评甚至对手评价,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客观、激励性的评价反馈机制。

任何教学模式都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完善。“训赛融合”模式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条件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借鉴应用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和创新,不可生搬硬套。展望未来,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还需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企合作、体育学分制改革等更深层次的改革相结合,真正让竞赛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成长历程,使排球运动成为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键.以科学管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2(25):3.

[2]华立君,刘大庆.排球"串连技术"程序教学法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6):3.

[3]陈润平.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现代人的能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8(2):34-35.

[4]巩传清.大单元整体学习系统重构的实践[J].教学考试, 2021(43):4.

[5]韩军.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及个性化构建[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25.

作者简介:姜英平 男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休闲体育、体育健身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