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家国情怀在统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作者

董梅

亳州市夏侯小学南校 安徽亳州 2368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已突出成为当今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学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素质教育的众多目标中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一个基础性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将家国情怀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围绕培养家国情怀展开相关论述。

一、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元,每一个人的命运与家国有着紧密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加爱国;让他们拥有更开阔的思维和更远大的格局。这样,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其次,培养家国情怀可以形成相对统一的国家意识,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度,在面对政治问题时,有更加全面和清醒的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坚定学生报效国家的信念,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他们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地成长,可以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所在。

二、培养家国情怀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需要持之以恒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进行培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家之心、爱国之志来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小学语文课本为培养的主要载体,以融入相关人物故事或者知识为培养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提升培养的实效性,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通过培养学生爱家之情,提升学生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句话阐述了家与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家之情就是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家国情怀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对家庭都没有感情的话,也无家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家的感情,进而提升学生对家庭以及社会、国家的认同,逐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首先,教师要以课本为主,挖掘课本可以提升学生家庭情感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感受家庭的重要性,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提高学生对家庭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进而提升学生对家庭的情感。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时,就可以通过讲解整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柔弱生命的关爱之情,以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教师可以以“为什么这个小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地认为蝴蝶有家呢?家庭对于这个小朋友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索,最终让学生明白家庭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家之情,提高学生对家庭的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延伸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爱家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如果只依靠教材进行教学就会显得单调,难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这时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延伸来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爱家之情。比如上述课文《蝴蝶之家》,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穿插一些家庭重要性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拉近课文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提升学生爱家之情。

2.以诗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情,进而显示诗歌特有的情感价值。很多诗歌是作者以爱国主题展开叙述的,特别是古代诗歌,多表达的是作者爱国忧民报效祖国的志向,作品饱满着爱国主义情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教材。教师在教授这一类诗歌时,可以带领同学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让学生感受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作者生活中的无奈,通过阅读、讲解、背诵,让学生与作者情感互通,为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打下基础。古诗古文是作者饱含丰富情感书写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抒发作者感情、寄托作者感情的作品。由于诗歌的特殊性,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一首首古诗是语文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重要课时,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工具,是提高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的有效补充。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先简介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原意,让学生在感受优美诗句的同时,再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各类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道德品性,让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最后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在讲解李清照《夏日绝句》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以上方法,通过介绍作者生平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引入此篇古诗,用设问、情景设置等方法对古诗进行解读,之后进行平仄规律阅读,并教学生读出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重点讲解,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襟,以及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感悟作者诗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分忧的气魄精神,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同频共振,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人豪迈气质和爱国之情传递给学生,增强它们的文化渗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将生活的元素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生活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从生活中挖掘爱国教育的素材,然后将其放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突出教学的生活化,要利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引导小学语文在线教学实践,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提升亲切度,让学生更加顺利地接受知识,提高在线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将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向学生的生活靠拢,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政治就可以作为小学语文爱国情怀培养的素材,如为守卫边防,牺牲的战士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的事迹就是很好的爱国教育题材,可以将其融入到语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家国情怀是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重要品质之一,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法来提升培养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谭建平  邹鑫亚.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核心素养的培育状况、困境与改革路径[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6):96-103.

[2]李执芬 王昕亮. 国家认同素养的特点及其培养策略[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04):27-30.

[3]王蕾. 国家认同的实践与思考——以“根本政治制度”为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