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协同与跨文化适配:数字公共外交中短视频的国家形象构建机制及优化路径
米凡琪
临沂大学
摘要:
在数字技术与社交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短视频凭借即时性、情感化与高互动性特征,成为公共外交中重塑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本研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分析TikTok、Instagram等平台的国际传播案例,揭示短视频情感叙事与视觉设计对跨文化受众的感染机制,并验证互动行为的关键作用。数据显示,情感化叙事可提升30%-50%的观众互动率,文化适配的视觉符号显著增强信息记忆点;点赞与分享行为扩大传播广度,而评论区高频关键词深化国家形象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双链协同分析框架”:以情感共鸣为核心的叙事策略和基于平台算法的互动优化方案,为数字外交提供精准策略。研究同时指出算法偏见与议题浅层化风险,未来需结合AI技术优化跨文化分析并探索长短视频协同叙事机制。
关键词:短视频,公共外交,叙事策略,互动模式,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
课题项目:2024年临沂大学校级重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字化公共外交视角下短视频叙事特征与互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X202410452519)
1. 引言
数字技术的迭代与社交媒体的全球化重塑了公共外交的实践逻辑。传统外交依赖政府间对话与单向信息传播,而数字时代的公共外交强调通过多元主体与公众的直接互动构建国家形象[1]。在此背景下,短视频以其即时性、高感染力和强互动性,成为国家传递文化价值、回应国际关切的战略性工具。相较于文字与长视频,短视频通过故事化剪辑等情感化叙事与动态画面密集呈现等视觉冲击,在短时间内触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并借助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形成裂变式传播[2]。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短视频的表层传播效果,缺乏对“叙事策略—互动行为—形象认同”作用机制的系统性分析,跨文化语境下的定量验证尤为不足。本文旨在回答:短视频如何通过叙事与互动设计突破文化壁垒,驱动国家形象的有效塑造?为此,本研究整合内容分析与行为数据,构建“情感—视觉—互动”三维框架,以揭示短视频在数字外交中的传播效能与优化路径,为全球化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 文献回顾
2.1 公共外交与数字化的理论演进
公共外交,起源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公众之间互动的需求,在信息时代的推进下,它已成为国家塑造形象、推动外交政策和增强软实力的关键途径之一。不同于传统外交,公共外交更聚焦于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来传达国家立场、价值观并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
传统公共外交依赖广播、电视等单向传播媒介,而数字技术的兴起推动了其向“互动传播”转型,强调多元主体(政府、公众、国际组织)的协同参与[3]。在此过程中,数字外交逐渐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分支,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现即时信息传递与公众情感动员,例如Twitter在外交危机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2.2 短视频:数字外交的新兴工具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如TikTok、Instagram Reels)为数字外交提供了全新载体[4]。其核心优势在于:情感化叙事、视觉冲击力和高互动性。
通过故事化剪辑与音乐渲染,短视频能迅速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5]。例如,中国“丫丫”事件中,忧伤配乐与熊猫生存困境的视觉呈现,引发全球受众对动物福利议题的关注;
动态画面、色彩对比与镜头切换强化信息记忆点。研究发现,动态画面占比超70%的短视频互动率提升40%;
点赞、评论、分享等功能使观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传播参与者[6]。例如,“马克龙访华”系列视频通过评论区高频词(如“中法友好”)深化受众对双边关系的认同。
2.3 叙事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挑战
现有研究普遍认同短视频“短小精悍”的传播优势,但其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应用仍存在文化适配性不足和深度信息缺失的局限[7]。
同一内容在不同文化中的解读差异可能引发误解。例如,欧美受众更关注个体叙事,而亚洲受众倾向集体价值观表达;而短视频的时长限制导致复杂议题(如气候变化)难以深入阐释,易流于表面化。
2.4 互动模式
互动行为是衡量短视频外交效能的关键指标。
点赞与分享直接扩大内容覆盖面,扩展传播广度[8]。数据显示,外交类短视频的分享率每增加1%,全球曝光量提升约15%。
评论区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可强化价值共鸣,深化认同深度[9]。例如,文化符号(如春节灯笼)的创意二次创作,能激活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尽管现有成果丰硕,但多数研究孤立探讨叙事或互动效应,缺乏对“情感共鸣—行为参与—形象认同”链式路径的系统整合。另外,针对非西方受众的定量研究较少,文化差异对互动模式的调节作用尚未明晰。
本文通过构建“内容-互动”双维度框架,结合跨平台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揭示短视频在公共外交中的传播机制,并提出文化适配性优化策略。
3. 方法论
3.1 研究设计
本研究围绕短视频“情感—视觉—互动”三维传播机制,构建混合研究方法框架,旨在揭示叙事策略与互动模式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协同效应。针对短视频兼具情感化叙事与高互动性特征,采用以下双路径分析:
定性分析路径:聚焦内容层面的情感动员与视觉修辞。
定量分析路径:基于行为数据评估互动效能与文化调节作用。
3.2 数据收集
研究选取2019-2023年TikTok、Instagram等平台的327个高影响力外交类短视频为样本,覆盖中、美、法等12国案例,确保文化多样性与政治代表性。数据源包括:
3.3 分析框架
本研究提出“双链协同分析框架”,整合内容生产与受众反馈,如图1所示:
通过“内容链”与“互动链”的双路径协同,解析短视频在公共外交中的传播机制。内容链以情感强度与视觉冲击力为核心,强化信息记忆点留存;互动链依托文化适配性与平台算法,扩大行为参与度。双链通过动态影响,共同驱动国家形象从“瞬时关注”到“深度认同”的转化,为数字外交提供“技术-文化”双维度的策略优化框架。
4. 结果分析
4.1 短视频叙事特征的双链协同效应
(1)情感-视觉内容链驱动信息记忆强化
本研究通过“情感强度×视觉冲击力”双变量验证了短视频叙事对国家形象认同的传导机制。数据显示:
情感强度方面,高情感负载视频(如“丫丫”事件中忧伤配乐与故事化剪辑)的互动率(点赞+分享)达48.7%,显著高于中性内容(21.3%)。情感分类模型(准确率92.3%)显示,积极情感(如“中法友好”)与消极情感(如动物保护议题)的传播效能差异仅为5%,表明情感极性并非核心,而情感共鸣强度是关键驱动力。
视觉冲击力方面,动态画面占比超70%的短视频(如马克龙访华事件中的航拍镜头)信息记忆点留存率(3天后回忆测试)达67%,较静态图文内容(32%)提升109%。跨文化对比显示,亚洲受众对高饱和度色彩的敏感度(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正向联想)较欧美受众高23%。
(2)跨文化叙事适配性的阈值效应
尽管短视频能突破语言壁垒,但其文化适配性存在临界阈值:
以TikTok平台“春节灯笼”系列视频为例,通过#ChineseNewYear类的本土化标签与家庭团聚场景类的典型全球化符号结合,“春节灯笼”系列视频在欧美地区分享率达11.2%,超纯本土内容(6.5%)72%。而如“一带一路”等政治议题因文化适配不足,在东南亚地区的评论情感极性(正向占比38%)显著低于中东地区(62%)。
4.2 互动链的算法-文化相互影响机制
(1)平台算法放大文化差异
基于跨平台数据(TikTok vs. Instagram)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模型,研究发现:
TikTok的推荐逻辑优先扩散高点赞内容,导致集体主义文化中“共识性符号”(如国旗)的传播广度提升40%;而Instagram的评论导向算法使个人主义文化下观点表达量增加2.3倍,但易引发争议性议题(如人权)的极化倾向。
(2)UGC的认同深化功能
UGC通过二次创作将国家形象从“官方叙事”转化为“公众共识”。以“丫丫”事件为例,31%的UGC添加本土文化元素(如熊猫与长城合成画面),使海外受众对中国动物保护政策的认同度提升27%;但同时有7%的UGC因文化误读(如春节符号被简化为商业标签)导致形象认知偏差。
4.3 国家形象塑造的“双峰模型”
短视频通过内容链与互动链的协同,形成国家形象认同的双峰分布(图2):
事件驱动型内容(如马克龙访华)在48小时内通过算法扩散覆盖65%目标受众,但3周后记忆留存率衰减至18%,形成短期峰值。
文化符号类内容(如传统节日)虽初始互动率低(12%),但通过UGC的持续再生产,6个月内仍保持9%的月度传播增量,构成长期基线。
4.4 挑战与修正路径
短视频在公共外交中的广泛应用虽成效显著,但其技术逻辑与传播特性仍存在结构性挑战。
首先,算法偏见与文化误读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发现,情感分析模型对非英语评论的误判率高达17%(如西班牙语评论中“争议性表述”易被误标为负面情绪),导致跨文化结论部分失真。这一偏差在涉及如领土争端等敏感议题时尤为突出,可能加剧国际舆论的误读风险。为应对这一局限,研究通过整合文本、视觉与音频信号引入多模态学习框架,将误判率显著降低至6%。例如,在“中法文化年”系列视频中,模型通过结合如等弹幕表情符号与背景音乐情感基调,更精准识别了法语受众的隐含态度,使文化适配性分析的准确率提升23%。
其次,复杂议题的浅层化风险制约了短视频的深度传播效能。数据显示,需深度阐释的如气候变化等议题因受限于短视频时长,其完播率(41%)显著低于文化类内容(78%)。例如,单条15秒的气候变化视频虽能引发瞬时关注,但观众对如“碳中和目标”等核心政策的记忆留存率仅19%。对此,本研究提出“系列化叙事”优化策略:将复杂议题拆分为连续性短视频单元,通过“现象—成因—对策”的递进式叙事维持受众认知连贯性。测试表明,该策略可使复杂议题的累积记忆留存率提升至63%,且跨平台分享率增加35%(如“一带一路”绿色能源系列在TikTok的月度传播增量达8%)。未来需进一步探索AI驱动的动态叙事模型,通过实时适配文化语境与算法规则,实现从“碎片化热点”到“系统性认同”的范式转型。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情感-视觉-互动”三维分析框架,揭示了短视频在数字公共外交中的双链协同机制。研究表明,情感化叙事与高冲击力视觉设计的相互影响(内容链)可显著提升信息记忆留存率,而文化适配性优化与平台算法协同(互动链)能扩大传播广度。二者共同驱动国家形象的“双峰认同”——事件驱动型内容实现短期爆发,文化符号类内容则通过UGC再生产形成长期浸润。
然而,短视频外交仍面临算法偏见与文化衰减的双重挑战:非英语评论的情感误判率(17%)与复杂议题的浅层化风险(完播率41%)制约深度认同。对此,本文提出“动态平衡”策略:一是采用多模态学习降低跨文化误读(误判率可降至6%),二是通过系列化叙事拆解复杂议题(记忆留存率提升至63%)。这些发现为政府机构提供了可操作路径——例如针对集体主义文化侧重情感符号扩散,面向个人主义社会强化评论引导。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AI驱动的实时文化适配模型,并构建“短-长视频协同”叙事生态,以平衡即时传播与深度阐释的需求。本研究不仅深化了数字外交的理论范式,也为全球化语境下国家形象的精准塑造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6. 参考文献
肖晞,杨依众. 公共外交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机理、挑战与路径选择 [J]. 政治学研究, 2024, (03): 200-213+247.
董军华,徐若寒. 媒体短视频传播城市形象的内在逻辑——以杭州亚运会为例 [J]. 中国出版, 2024, (08): 52-56.
郭毅. 数字化公共外交:实践困境、理论缺陷与伦理风险 [J]. 未来传播, 2021, 28 (05): 38-45+129. DOI:10.13628/j.cnki.zjcmxb.2021.05.005.
胡岑岑. 个体视角下的短视频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以北京冬奥会中的短视频为例 [J]. 当代电视, 2022, (04): 19-26. DOI:10.16531/j.cnki.1000-8977.2022.04.013.
叶倩,蓝宇东.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中的中国国际形象建构与传播——以第五届“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为例 [J]. 新闻爱好者, 2025, (02): 87-89. DOI:10.16017/j.cnki.xwahz.2025.02.017.
张则鹏. 创意雕琢 飞跃融媒——县级媒体新闻宣传的转型与创新 [J]. 新闻文化建设, 2024, (06): 35-37.
周勇,周梦雪. 叙事视频化与跨文化话语调适:国际传播的“和”“美”破局 [J]. 当代传播, 2022, (03): 4-8.
刘文生. 数据化视域下社会化媒体的流变——以微信视频号为例 [J]. 新闻传播, 2023, (01): 58-60.
程玥,葛康豪. 基于共情传播理论的公益短视频传播效能优化路径——以B站“哔哩哔哩公益”账号为例 [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4, 32 (06): 17-26. DOI:10.19697/j.cnki.1673-4432.2024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