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设计研究
章呈炼 刘敏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6
摘要:国际中文教材不仅是汉语教学的工具,也是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窗口。教材中的人物角色不仅起到支撑课文内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向教材使用者传播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人物形象既是语言学习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因此,本文以《会通汉语·听说1》为研究对象,从人物外在形象设计、人物内在性格设计、人物相互关系设计三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其人物形象设计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国际中文教材人物形象的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材;人物形象设计;《会通汉语·听说1》
一、引言
近年来,学术界对国际中文教材的研究逐年增加,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教材的编写体例、课文话题选择、语法安排等方面,而关于人物形象设计的研究相对较为有限。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对人物发展的变化、人物间的关系以及其背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仍显不足。
《会通汉语·听说1》作为初级汉语学习者的教材,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人物设计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接受度。本文选取《会通汉语·听说1》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物设计的特点与不足,旨在为教材人物形象设计提供参考。
二、《会通汉语·听说1》人物形象设计分析
《会通汉语·听说1》教材在人物设计上,在每本书的起始会有主要人物和插图的介绍,通过对课文进行统计分析,人物具体信息及出场率如表1所示。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会通汉语·听说1》中设计的人物共9人,主要人物国别多样,但是身份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校园里的学生和老师群体。从年龄角度统计,教材并没有明确说明人物的年龄,但从插图和课文中推断,主要人物全部为青年人,职业身份多为学生和教师。男女比例为:男生占56%,女生占44%。其中,中国人2位,一位中国男性,一位中国女性。外国人7位,其中外国女性三位,外国男性四位。
(一)人物外在形象分析
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不仅仅决定了在别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更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张名片,教材人物的外在形象同样对人物的塑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会通汉语·听说1》采用彩色印刷的方法,生动地向学习者展现了人物的整体外在形象和精神风貌。如图1所示。
《会通汉语·听说1》在人物形象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人物的国籍和背景信息,通过色彩鲜明的插图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外在特点,使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易于辨识。然而,仔细观察教材中的人物设计,可以发现他们在五官上缺乏显著的差异,面部设计较为扁平化,通常采用相似的长尖脸型,主要通过肤色来区分不同国籍的角色。此外,人物身材的描绘也较为单一,女性普遍苗条纤细,男性健壮有力,缺乏更为多样化的呈现。
(二)人物内在性格分析
人物角色性格是语言材料的“灵魂”,人物性格鲜明,言行举止有个性,有助于加深学习者的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②。《会通汉语·听说1》的前言在介绍教材主要人物时,仅列出了人物的名字,并未对其性格进行简要概括。因此,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只能通过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教材中的课文和对话内容来推测。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只能间接地推测部分人物的性格,难以明确区分他们在性格上的差异。他们的角色定位都较为单一,人物的对话设计较为规范,缺乏个性化和鲜明的特点,导致人物形象不够生动立体。
(三)人物相互关系分析
教材的课文都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而教材中没有写明人物之间的具体关系,但在课文中人物之间有对话产生的,可以根据对话内容推测他们之间存在的人物关系。依据刘元满先生提出的人物交际圈有五个系列,分别是校园系列、家庭系列、服务员系列、陌生人系列和社会活动系列③。
本文对《会通汉语·听说1》中的9位人物交际关系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教材中人物关系较为单一。从人物关系来看,主要呈现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尽管《会通汉语·听说1》通过人物的生活场景向学习者展示了校园之外的社会场景和人物对话,但这些人物联系较为暂时性且不稳定,如马克与售货员、平田康太与服务员的对话等。相比于塑造多样化的人物关系,教材更侧重于通过人物对话展示不同场景下汉语的功能和用法,忽视了主要人物间的深入关联,导致人物关系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不足。
三、《会通汉语·听说1》人物形象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不断发展,学界关于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研究越来越成熟,教材的编写也更加完善。《会通汉语·听说1》是近几年新起的教材,在人物设计上已经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些瑕疵,以下即为具体论述。
(一)人物形象设计的优点
1.人物背景具有多样性
早期国际中文教材的人物角色通常缺乏具体国籍背景,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发展,人物身份信息日趋完整。《会通汉语·听说1》以虚拟的“天南大学”为背景,围绕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展开,展现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交际。教材设计涵盖不同国籍、性别、年龄与职业,主要人物包括来自中国、美国、肯尼亚、沙特、日本、韩国和加拿大的学生与教师,体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这种多样性不仅帮助学习者理解不同文化,也让其在教材中找到与自身背景相似的角色,从而增强学习的亲切感,提高交际能力。
2.人物命名富有文化内涵
姓名是区分个体的重要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本教材人物姓名既易读易记,又蕴含积极的文化内涵。中国人物如“李悦”“何大华”体现汉语命名的传统美感,便于学习者发音与记忆;外国人物如“马克”“莉莉”采用音译方式,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化联系;日本的平田康太、韩国的金志英则符合各自国家的命名规则,保留本土特色。此外,编者充分考虑汉字书写难度,所设计的姓名结构简洁,既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汉字,又增强了教学实用性。
3.人物插图增强视觉体验
文本与插图是教材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两种主要的形式,其中文本承担着展示语言知识的作用④。在面向初级学习者的教材中,插图和版面设计能够提高趣味性和生动性,起到重要作用。《会通汉语·听说1》通过色彩鲜明的卡通人物插图展示主要人物外形特征,如李悦身穿职业套裙展现干练稳重,马克穿黄色短袖体现欧美男性的活泼。这些插图帮助学习者更直观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文化背景。此外,每一课前都配有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插图,生动再现人物对话场景,使学习者更易掌握课文内容并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二)人物形象设计的不足
1.人物外形设置较为扁平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看,图画可以有效展示语言无法传达的内容,尤其是在人物外形设计上,通过面部表情、服饰、和行为举止来体现人物性格和角色特点。《会通汉语·听说1》采用彩色卡通简笔画,人物外形色彩丰富,体现了肤色、服饰和发型的差异,使人物更加生动。然而,面部设计基本相似,所有人物的脸型长且尖,缺乏明显的五官差异。尽管欧洲人和亚洲人在五官特征上存在区别,教材中并未体现出这些差异,导致人物的地域特征不够突出。
2.人物性格设置较为平淡
于勇指出鲜明的人物性格设计可以使教材独居特色,而平淡的、无特点的人物性格设计其实是在浪费教材资源⑤,由此可见鲜明性在人物性格设置上的重要性。《会通汉语·听说1》中的人物介绍仅涉及基本信息,缺乏个性化的描述。教材中的对话简短,话题多围绕个人信息和日常生活,人物性格设置平淡,缺乏明显特点。人物对话主要服务于语言点教学,忽略了性格塑造这一关键步骤。尽管教材中涉及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但除了服饰和肤色差异,日常对话中缺乏明显的文化差异。整体而言,人物性格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未能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兴趣。
3.人物关系设置较为简单
汉语教材中的人物角色不仅起到支撑课文内容、联结课文情节发展的作用,也在教材中利用人物背景特征,向教材使用者传播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会通汉语·听说1》中的人物角色性格单一,形象不鲜明,人物关系较简单。教材中的中国人物如李悦和何大华分别为汉语教师和大学生,他们是表姐弟关系,但并未出现在同一段对话中,且何大华与其他留学生为朋友关系。教材中的其他角色,如售货员、售票员等,仅在特定交际话题中出现,交际较少。除师生、同学和朋友关系外,教材未体现其他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关系,缺乏家庭关系的对话,限制了跨文化交际的展现。
四、《会通汉语·听说1》人物形象设计的建议
通过对《会通汉语·听说1》中的人物形象设计分析,本文总结了教材中人物设计的优点,也发现其存在的一些不足。基于教材人物设计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文对教材中人物形象设计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
(一)人物外形设计应生动鲜明
在认知体系中,视觉符号将直观形象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国际中文教材的人物形象设计需在塑造完整外形的基础上,突出鲜明特点,使学习者印象深刻,提高交际真实感。由于学习者背景各异,单纯的语言描述难以满足需求,因此插图可辅助理解。
为增强趣味性,许多教材为人物配备插图,《会通汉语·听说1》在教材前专门介绍角色。区分不同人物,外观设计尤为重要,需考虑肤色、服饰差异,并注重五官细节。《会通汉语·听说1》中的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外形差异不明显,五官较扁平。编写时应强化五官特色,提高人物区分度,使形象更具识别性和文化特征。
(二)人物性格设计应丰富多样
教材中人物性格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塑造真实且实用的角色需注重性格特征设计。然而,《会通汉语·听说1》并没有重视人物性格塑造,角色设计较为单一,对话缺乏个性。因此,要打造丰富人物形象,应从语言、行为、思想和品质入手,如在待人接物、消费观、价值观等方面刻画人物。不同身份、年龄、职业和国籍的人物应展现各自独特性格,可结合兴趣、喜好等突出个性,使人物更贴近学生现实,增强真实性。此外,正面形象虽重要,但单一的塑造可能显得刻意,影响学习者认同感。适当融入不同性格特点,坚持客观设计,才能打造真实可信、富有层次感的人物形象,使教材更加生动自然。
(三)人物关系设计应系统多元
为了推动教材中的交际情节发展并增强人物的关联性,编写者应在设计人物之前构建人物关系网。多样化的人物关系有助于创作有趣、富有可读性的故事情节,并提高学习者对人物形象的认同。因此,教材中的人物关系应不仅限于师生、同学等校园关系,还应融入家庭关系(如父子、夫妻等)以及社会关系(如同事等)。在对话型教材中,人物关系应具备实质性和情感层次,如师生展现和谐、同学表现友情、家庭与社会关系融入校园生活。教材应通过具体情节展现人物互动,而非单纯介绍身份信息,以此丰富人物关系,提高教材的交际性和可读性。
结语
国际中文教材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学界对国际中文教材研究的深入,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也渐渐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但相对于教材的其他方面的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数量仍然很少,对于人物形象设计的原则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以《会通汉语·听说1》为对象,统计分析教材对话中的人物形象,从外在形象、内在性格及人物关系三方面进行研究,并归纳其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但鉴于国际中文教材种类繁多,设计理念各异,人物形象不应一律遵循统一标准,而应保持各自特色。本文希望引发更多关注,以提升汉语教材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福波.会通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安鲲鹏.《快乐汉语》性别角色研究[D].云南大学,2021.
[3]谷文静.国际中文教材中的人物角色研究[D].鲁东大学,2022.
[4]刘元满.汉语教材中的人物关系及话语得体性分析[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02):81-89.
[5]牟丽欣.跨文化视域下汉语教材里中国人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6]王彬.对外汉语教材人物校色设计问题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7]苏楚仪.国际中文教材中的中国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3.
[8]于勇.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研究[J],文学教育.2020(11),99-101.
注释
①牟丽欣.跨文化视域下汉语教材里的中国人形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②王彬.对外汉语教材人物校色设计问题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③刘元满.汉语教材中的人物关系及话语得体性分析[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02):81-89.
④安鲲鹏.《快乐汉语》性别角色研究[D].云南大学,2021.
⑤于勇: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研究[J],文学教育.2020(11),99-101.
作者简介:章呈炼(2001-),女(汉族),四川宜宾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在读研究生。
作者简介:刘敏(2001-),女(汉族),四川广安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