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

作者

鲜梅梅

重庆市鱼洞中学校 重庆江北 401300

摘要: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联系系统的眼光对待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积极因素为中学历史课堂管理提供了相应的思路与评价标准。本文基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教学过程诸要素为切入点,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环节,对《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实践探索,旨在发掘本课的最优化方案,指导中学历史教学。

一、何为“教学过程最优化”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用辩证的系统观点评价现有教学任务的各种可能的解决,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辩证的系统观点能保证针对当时条件选出最佳方案。”1在此基础上,将教学过程最优化定义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2

历史教学过程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大系统由课堂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组合而成。我们把组合要素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和教学对象。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把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3

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探索

(一)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历史教学目标优化设计思路为:首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其次,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第三,认真钻研教科书,细致分析学情。因此,该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

认识三国取代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知道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时空观念

(1)知道官渡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范围。

(2)认识《三国鼎立形势图》并能绘制该示意图,提高学生识图画图能力。

3、历史解释

(1)掌握官渡与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个政权并存的形成原因。

(2)结合历史背景正确认识曹操,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史料实证

了解官渡、赤壁之战的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5、家国情怀

课下学生收集关于三国时期人物的相关资料、历史小故事和成语典故等。

另,教师需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转化,即依据学情、教材内容等要素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由宏观、抽象转为微观、具体的可量化的学习目标。叙写学习目标应注意合理运用四个要素:A行为主体(谁学)、B行为动词+核心概念(学什么)、C行为条件(怎么学)、D行为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并体现出由低至高的层次性。4

如了解官渡之战的史实叙写为:

①阅读第一段文字,找出曹操实力强大的两点原因(C+D+B+B+D)

②阅读第二段文字,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对阵双方、实力对比、战争结果并分析出战胜方的制胜策略(C+D+B+B+D)

(二)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对于如何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内容,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几步程序:①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②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③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④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⑤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5

因此,在优选教学内容过程时,首先要明确是否能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从而去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从学生的年龄和原有知识水平出发,恰当地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6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本课课程内容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介绍从东汉末年的国家分裂、割据混战到三国时期三个政权并存的这一段历史。共有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这三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三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并且三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节课学习西晋短暂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教材的分析,以及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对课标、教材的分析之后,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通过对学情、教材等的分析,本课的难点确定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7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要掌握如何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组织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激励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检查学习认知活动效率的方法。8

如:在本课开始授课时,教师可安排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新的教学信息时,教师可采用阅读指导法、自学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自学阅读中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两次战役的异同;在探究新课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环节,设置问题,如: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鼓励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共同讨论并给予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展示,给小组加分,从而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然后,课堂小结,可以采用总结法,通过一二三四五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抓住三国鼎立的基础知识点,便于记忆;最后,安排练习反馈活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三、结语

课堂精彩、教学成功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唯有真正从课程标准出发,注重历史教材与学生学情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设计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注释

1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4

2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31-35

3王春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

4卢川.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J].黑河教育,2017(6)

5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7

6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3- 76

7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3

8王春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