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机械电气系统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
傅廷亮 朱长昆 卞红岩
山东鲁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鹿洼煤矿 山东济宁 272350
摘要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机械电气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本文在分析智能控制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智能优化算法、模块化设计、数据融合、数字孪生仿真等策略在机械电气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工业制造、农业机械、能源系统、交通装备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分析了智能控制技术在提升系统效能、精度、安全性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智能控制技术与机械电气系统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显著改善系统性能,促进产业升级,也为未来智能装备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智能控制;机械电气系统;优化设计;应用研究
引言
机械电气系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装备的效能发挥和产品的质量水平。传统的机械电气系统设计主要依赖经验和重复试验,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工况需求和严苛的性能指标。智能控制技术的兴起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变革性的机遇。通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优化等先进技术与机械电气系统深度融合,有望从根本上提升系统的适应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机械电气系统智能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1.1智能算法驱动的参数优化技术
机械电气系统涉及大量设计参数,参数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性能表现。传统的参数优化主要依靠设计人员的经验和重复试验,往往难以获得最佳的参数组合。引入智能优化算法,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可在较短时间内搜索到接近最优的设计参数。
智能优化算法按照原理可分为确定型算法和随机型算法两大类。确定型算法如梯度下降法、牛顿法、共轭梯度法等,通过迭代搜索收敛到最优点,优点是收敛速度快,局限是容易陷入局部最优。随机型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等,通过群智能搜索,全局寻优能力强,但收敛速度相对较慢。针对具体问题,应结合算法特点和求解需求,灵活选择和改进。在一些复杂系统和多目标优化问题中,将不同类型算法进行组合,建立协同优化框架,能够集成算法优势,提高求解效率[1]。
1.2模块化与数据融合设计
大型机械电气系统的设计优化极具挑战性,需要在机械、电气、控制、信息等多个学科之间进行协调。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将复杂系统划分为多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子模块,可以简化系统的异构性,降低设计难度。在模块内部,各模块可根据自身特点选用不同的优化方法;在模块之间,通过数据融合实现信息互联和协同优化。
数据是联结各模块的纽带。通过在关键部件上配置智能传感器,并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可以实时采集和传输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工况数据进行挖掘,能够洞察系统的内在规律,优化模型参数。此外,将生产制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数据与物理模型相结合,可构建预测性维护算法,用于系统的健康监测和寿命预估。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升级,是未来机械电气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1.3数字孪生技术辅助仿真优化
虚拟样机技术是机械电气系统设计优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数字孪生作为虚拟样机的升级版,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数字孪生是对物理实体的数字化镜像,通过物理和信息空间的实时交互,实现对实体全生命周期的映射和优化。将数字孪生引入机械电气系统设计,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各种工况,分析系统行为,评估设计方案,大幅降低物理试验成本。
更重要的是,数字孪生为智能控制算法的开发、验证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平台。设计人员可根据孪生模型反馈的数据特征,针对性地选择和优化控制策略,并在虚拟环境中评估控制性能。此外,数字孪生还可以与智能算法相结合,不断学习和优化系统参数。通过持续积累工况大数据,数字孪生将从单向仿真工具发展为具备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智能系统,有望在复杂工况的自适应控制、寿命预测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智能控制技术在行业领域中的应用实践
2.1工业制造领域的精准控制
工业制造是智能控制的主战场。在离散制造领域,通过将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装备深度融合,可以显著提升加工和装配的精度和效率。在流程工业领域,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对温度、压力、流量等生产过程参数进行实时优化,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特别是在一些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对生产工艺要求极高的行业,智能控制不仅能够降低人工干预的需求,而且可通过数据挖掘,持续优化工艺参数。
随着5G通信和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大幅提升,使得"无人工厂"成为可能。此外,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虚拟仿真平台能够在生产前进行全流程优化,有效减少试错成本。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精准控制不仅适用于生产环节,还延伸至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从设计到报废的全程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总之,智能制造装备的普及和工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将极大提升制造业的供给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2.2农业装备领域的智能化应用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农业机械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在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上配置北斗导航、机器视觉等智能元件,可实现农机作业的路径规划、宽幅控制、自动驾驶等功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在农产品加工领域,智能传感和质量检测系统的应用,可有效控制农产品品质,减少损耗。此外,农机装备的智能化升级,还能够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数据采集和智能决策,对农事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可视化、可溯源化和精细化,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跨越[2]。
2.3能源装备领域的智能监控
能源装备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对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化、信息化是能源装备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通过智能传感器、边缘计算等技术,能源装备的运行状态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特别是在风机、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设备中,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引入智能控制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发电效率的提升和运维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在输配电环节,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缓解电力调峰矛盾,提高供电可靠性。而在用户侧,需求响应、分布式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手段,将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促进源网荷储的友好互动,实现能源系统的协调优化[3]。
2.4交通装备领域的智能网联
交通运输系统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装备正加速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演进。在轨道交通领域,列车自动控制、信号联锁、调度指挥等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可以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运输效率。在公路交通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智慧高速等新兴技术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车路协同感知、多车协同控制等智能驾驶技术,可以显著提升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而通过海量交通流数据的分析挖掘,可以实现交通流的实时预测与诱导引导,缓解交通拥堵。在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自动化码头、智能调度系统等的应用,也大幅提高了物流效率。未来,随着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系统必将迎来全方位的智能化变革。
结语
智能控制技术为机械电气系统的优化设计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通过智能算法、模块化设计、数据融合、数字孪生等手段,机电系统的适应性、效率和可靠性将得到显著提升。未来,智能化将成为机电装备发展的主流趋势,并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交通物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机电系统的智能化也对控制理论、优化算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才能推动智能控制与机电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装备设计制造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黎黎,李合菊.基于智能控制的电气系统优化策略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5,(01):353-355.
[2]杨微.基于智能控制的电气系统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4, (24):35-37.
[3]沈淑炫.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4, 41(1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