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的影响因素与改进对策

作者

高伟华

商洛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1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内涵差异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际包括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两个层面,操作上却又是一个整体。尽管两者在内涵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又基本相同,即均为企业把从高校与科研院所转移来的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两者几乎同时存在于同一成果操作环节。

1.1 技术转移

特指技术要素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过程,包括从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的纵向转移,以及企业间的横向技术扩散。国际技术转移还涉及跨国技术引进或输出。按照科技部印发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技术转移机构是指为实现和加速上述过程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包括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和技术投融资服务机构等,但单纯提供信息、法律、咨询、金融等服务的除外[1]。

1.2 科技成果转化

指将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形态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包含技术研发、中试放大、工业化生产、市场推广等完整链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给出了权威、科学的定义,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参与主体通常有三个,分别是作为科技成果输出方的科技成果供体、作为科技成果输入方的科技成果受体及主导、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及科技中介机构[2]。

.3 企业技术转移同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转移的前提和基础,技术转移是成果转化的实现路径和关键手段。实践中常表现为"科研立项→成果产出→技术转移→产业转化"的递进关系。对企业来说,技术转移同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和创新水平,很难单独隔离开来。技术转移是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即科技成果转化往往是知识产权或技术秘密先进行转移,再由受体对该成果进行转化。

2 影响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因

2.1 部分企业自身综合实力不强

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企业内部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通常采用产学研合作加快促进科技成果产出,通过技术交易加快科技成果投入产业化应用。但从成果研发到市场应用,尚存在可行性验证、工程放大、示范推广等诸多关卡。因而在创新实践中,大多企业常依据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良与优化,以适应市场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3]。

2.2 企业内生动力因素

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研发基础薄弱,约63%的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研发部门,难以对承接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技术适配障碍:现有生产工艺与引进技术不匹配导致的改造成本超出预期。创新决策机制,上市公司因季度财报压力更倾向选择见效快的技术改造而非突破性创新。风险厌恶倾向,调研显示76%的传统企业决策者将技术转化失败风险列为首要顾虑因素。

2.3 外部环境制约因素

市场供需匹配度。需求侧波动新兴产业技术迭代过快导致成果转化窗口期缩短。供给侧问题,高校成果约40%停留在论文专利阶段,未达到工程化应用的成熟度要求。政策执行落差。税收优惠难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中"研发费用占比"指标将很多实际开展技术转化的企业挡在门外。产权处置僵化,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要求的评估备案流程平均耗时137 天,错过市场机遇期。

2.4 转化过程障碍因素

技术评估体系缺位。价值认定分歧,科研方侧重技术先进性,企业关注经济性,导致价格谈判破裂率高达58%。中试环节缺失,医药领域因缺乏符合GMP 标准的中间试验平台,使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平均周期延长至

7 年。

2.5 人才结构失衡

跨界人才短缺,既懂核心技术又了解商业模式的"技术经理人"供需严重匮乏。激励机制错配,62%的企业技术骨干薪酬体系仍以量产指标为主,缺乏创新成果转化奖励。

2.6 服务与中介机构的专服务能力不足

完善的转化服务体系和制度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保障。科技中介机构凭借专业能力,紧密连接创新主体与要素市场,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重要支撑[4]。然而,当前高校院所自建的技术转移机构普遍缺乏复合型人才和有效激励机制,转化效率较低;企业则因信息不对称,多依赖第三方中介机构。无论是自建机构还是第三方中介,均需整合产学研资资源以推动转化,但目前仍存在技术供需不匹配、成果价值评估不足、融资服务欠缺等问题。

3 改进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对策建议

3.1 以建优科技成果供给侧创新生态保障高质量科技供给

科技供给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产业创新的效益与水平,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从供给侧看,当前阻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因素有部分科研项目偏离市场需求、缺乏后续转化资金的持续投入支持、整体科研水平还需不断沉淀和提高、不同程度存在科研项目“重立项轻结项”现象及激励制度还不够有力。

3.2 以建强科技成果需求侧转移转化条件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角度看,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能够在实现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的同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商业化应用全链条融合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相应地,需进一步补齐中小企业科研开发能力不足、内部各部门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畅、引进成果再创新硬件缺乏等“短腿”。

3.3 以建强科技成果第三方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完善技术交易市场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正不断趋向专业化,但距高质量转移转化服务仍有一定差距。为此,要依托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成果供给、金融及中介服务等多样化平台,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 成商品、从商品化形成产业化。鉴于目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金融资本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要增加科技政策性贷款,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

3.4 以健全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企业应积极引进技术转移专业人才,财税金融及中介服务等机构,瞄准应用所需积极获取成果信息,围绕加大研发投入谋求财税与金融支持,结合推进转移转化实际所需积极 内部决策与实施流程。全社会共同促进“人才链-创新链-金融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必将加快推动包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在内的我国创新体系高质量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国 家 统 计 局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2023 年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统 计 公 报[EB/OL].2024-02-29[2025-05-23].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2] 国 家 统 计 局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2024 年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统 计 公 报[EB/OL].2025-02-28[2025-05-23].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2/t20250228_1958817.html.

[3]搜狐网.政策解读:如何界定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E B/O L].2 0 2 0-1 0-2 9[2 0 2 5-0 5-23].https://www.sohu.com/a/427940674_120554400#:~:text.

[4]吴寿仁.科技成果转化若干热点问题解析(九)-技术及技术转移概念辨析及相关政策解读[J].科技中国,2018(2):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