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

作者

陈永清

杭锦后旗市政设施维护站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 015400

1 市政排水设计矛盾

传统市政排水系统普遍采用“快排”模式,依赖管道、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将雨水迅速导排至受纳水体。这种线性处理方式在高强度城市化背景下暴露出显著矛盾。首先,不透水地表比例持续攀升,导致雨水径流系数大幅提高,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激增,原有排水管网设计标准难以应对频发的短时强降雨事件,城市内涝风险显著上升。其次,雨水资源未被有效利用,大量原本可回补地下水或用于景观、绿化灌溉的清洁雨水被直接排走,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短缺压力。再者,传统系统对初期雨水污染控制能力薄弱,径流携带的油污、重金属、悬浮物等污染物未经有效处理即排入水体,造成城市水环境质量恶化。此外,过度依赖地下管网不仅建设与维护成本高昂,且一旦发生故障,系统恢复能力差,整体韧性不足。

2 海绵城市理念的价值

2.1 有利于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海绵城市通过构建多层次的雨水收集与利用体系,将传统视为“负担”的雨水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在道路系统中,可通过透水铺装、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部分雨水就地渗透补给地下水,或经初步净化后储存于地下蓄水模块、调蓄池中,用于道路洒扫、绿化浇灌等非饮用用途。这种“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模式,显著降低了对市政供水系统的依赖,提升了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该模式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2 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

通过在道路沿线及周边空间设置具有调蓄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延缓汇流时间。例如,低势绿地和下沉式绿化带能够在暴雨期间临时滞留地表径流,减轻下游管网负荷;大型调蓄设施则可在极端降雨时发挥“蓄洪”作用,避免系统超载。这种“分散调蓄、错峰排放”的策略,改变了传统“集中快排”的脆弱模式,使城市排水系统具备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同时,通过增加地表渗透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总量,从源头上降低了城市内涝的发生概率与影响范围,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3 市政排水设计原则

3.1 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与蓄积

设计应优先考虑恢复和增强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在道路红线范围内,尽可能减少不透水铺装比例,推广使用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雨水能够直接下渗。同时,在人行道、分隔带、路侧绿地等区域设置低势绿地、植草沟等设施,利用地形高差引导雨水进入土壤层,实现就地蓄渗。对于地下水位较高或土壤渗透性差的区域,可结合地下渗透井、渗管等辅助设施,构建复合型渗透系统,确保雨水有效回补地下含水层。

3.2 加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在保障道路安全与功能的前提下,应系统规划雨水收集路径与储存设施。可通过路缘石开口、雨水口改造等方式,将路面径流有序导入生物滞留设施或地下蓄水装置。收集的雨水经自然沉淀、植物根系过滤、微生物降解等过程净化后,可用于道路保洁、景观补水等用途。设计中应注重“灰绿结合”,即绿色基础设施与传统管网协同运行,实现雨水的分级处理与高效利用。同时,应建立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蓄水容量与水质状况,优化雨水调配策略。

3.3 提升排水系统的韧性与适应性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排水系统需具备应对极端天气的弹性。设计应充分考虑未来降雨强度与频率的变化趋势,预留足够的调蓄空间与溢流通道。采用模块化、可扩展的设施布局,便于后期维护与功能升级。同时,通过多路径排水设计,避免单一设施失效导致系统崩溃。例如,在主干管网之外设置生态沟渠作为备用排水通道,在暴雨期间可临时承担部分排水任务。这种多层级、多路径的系统架构,显著提升了整体运行的稳

定性与适应能力。

4 市政排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路径

针对不同类型道路的空间特征与功能需求,需采取差异化、精细化的设计策略,确保海绵设施与道路结构有机融合。

4.1 城市雨水系统设计

4.1.1 低势绿地

低势绿地是道路系统中最基础的海绵单元。其设计需结合道路纵坡与横断面,合理确定绿地高程,使其低于相邻路面 10-20 厘米,形成有效的雨水汇流区。绿地内应选用耐淹、耐旱、净化能力强的乡土植物,如鸢尾、芦苇、千屈菜等,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土壤层宜采用渗透性良好的砂质壤土,并设置砾石层以增强蓄水能力。为防止雨水携带的泥沙堵塞,可在入口处设置沉砂池或植被缓冲带。低势绿地不仅具备雨水调蓄功能,还能改善道路微气候、提升景观品质。

4.1.2 蓄水系统

蓄水系统包括地下蓄水模块、调蓄池、雨水桶等多种形式。在道路交叉口、立交桥下等易积水区域,可设置大型地下调蓄池,结合泵站实现“蓄-排”联动。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方,可埋设模块化蓄水单元,既不占用地上空间,又能有效储存雨水。蓄水设施应配备过滤装置与溢流管,确保水质达标并防止内涝。对于景观道路,可将蓄水池与水景结合,实现生态与美学的统一。

4.2 城市道路系统设计

4.2.1 单幅路

单幅路通常为双向两车道,断面宽度有限。其海绵设计应注重空间的集约利用。可将中央分隔带或路侧绿化带改造为生物滞留带,通过路缘石开口引导雨水进入。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并在树池周围设置渗透井,实现“点-线-面”结合的渗透网络。

4.2.2 多幅路

多幅路具备更丰富的空间层次,为海绵设施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除中央分隔带和两侧绿化带外,辅道与主道之间的侧分带也可作为雨水调蓄空间。可采用“阶梯式”设计,使雨水逐级下渗或流向下游蓄水设施。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可设置植草沟,拦截路面污染物。多幅路的排水系统应实现“分区管理”,不同断面单元独立处理雨水,再通过地下管网统一调度,提升系统整体效率。

4.2.3 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作为高强度荷载区域,其海绵化需兼顾结构安全与排水功能。可采用高强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其孔隙率控制在 15%-20% ,既能保证承载力,又具备良好渗透性能。路面横坡设计应优化,确保雨水快速流向路侧低势绿地或雨水口。在交通量较小的支路或社区道路,可尝试全透水路面结构,包括透水面层、碎石基层与渗透性垫层,实现雨水的全断面下渗。同时,应加强路面维护,定期清理孔隙堵塞,确保长期渗透效果。

5 结语

将海绵城市理念系统应用于市政道路排水设计,是对传统排水模式的深刻变革。通过遵循促进自然渗透、强化雨水利用、提升系统韧性的设计原则,结合低势绿地、蓄水系统及不同类型道路的精细化布局,能够构建起高效、生态、安全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该体系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还提升了道路空间的生态价值与环境品质,实现了基础设施功能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方案[J].王永雄.江西建材,2024(05).

[2]海绵城市理念下低影响开发系统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张银,姚佩.新疆有色金属,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