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陈险峰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富坑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以及教育的改革,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对农村小学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工作往往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德育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能属性。而在农村小学中,德育教育往往是相对薄弱的一环,考虑到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乡村地区的总体素质,本文探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通过对农村小学实施德育教育进行分析、剖析农村小学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性地详细论述了农村小学道德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道德建设

[引言]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立德树人”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要以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重点,以德、智、体、美、劳为重点,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了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导向上,把思想品德教育列入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之中,具有充分的德育意义。然而在一些乡村地区,德育教育建设和设备都比较落后,农村学校实施德育教育工作中往往存在着思想观念滞后、传统观念对德育产生了过大的冲击、德育的自主性与广度不够等问题。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合适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校内和校外的联合教育。

1.学校内部德育教育要在观念形态上有所革新。

面对目前德育工作中的缺陷,适当地将德育工作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有所区分,保持德育工作的独立性,突出德育的人文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发掘德育中的教育要素,在校园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要将德育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学校的班级为主体进行德育,推动在校内的纵向和横向深度扩展。

2.要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重点,全面展开校外德育教育。

强化家校联合互动教育,加强家校和社会的协作,全面扩大德育教育的领域,深入开展德育教育,拓宽德育教育的功能影响,使德育育人工作行之有效。例如: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建立畅通的教学交流反馈体系,老师可以通过家校互动的方式将学生的真实状况进行实时的反馈,这也有助于父母们在老师的反馈下,对学生们的思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从而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落实。要增强校园和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就必须要加大对校外的宣传力度,给学生们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的校外教学氛围,让社会团体对学校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并与学校一起设立校外的教育指导服务站,让学校能够在校外进行德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现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性和程序性。

1.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性。从我国教育事业的战略性、系统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我国的教育思想指导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与学生的教育水平以及现实的思想状况相联系,站在学生的立场出发,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从而对德育工作进行一个整体的设计,用一个长期发展的工作计划把德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战略的层面,用一个科学的教育目的和一个完善的工作计划来推动德育的实施。通过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战略性发展,加深道德观念加深,进一步加强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以战略性思维为指导,确保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

2.小学德育教育的程序性。实施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要根据现实状况,在实施的时候,将德育育人的内涵价值发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正面、全面的引导,以确保学生的理念和品德都能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将德育的严谨有序性表现出来,有效地掌控德育实施的过程,制定出一整套的教育措施,紧密地将学生的心理变化、个性化特点和年龄结构有机联系起来,以程序化的方式推动德育的进程,同时也要注意将德育的阶段性和弹性表现出来。

(三)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主体化与档案化。

1.小学德育教育的主体化。学生是德育的主要对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进行德育教育,细心抓住他们的敏感心理,防止他们出现心理失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培养教育作为自己的工作依据,通过校内外的德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课堂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德育的内容进行扩展和扩展,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德育教育网络。不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外面,都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同学们学习自律与管理,促使他们把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贯彻下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他们的教育成果。与传统的“知识传授”相比,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意识。

2.小学德育教育的档案化。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应根据学生所受的教育水平的不同,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经过各种形式的德育。把学生在学校里通过德育教育获得发展的过程进行档案化。这不仅有助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可以将他们的心理变化状况、情绪问题和个体需要都加以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增强教学引导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家校之间的交流,通过家校的交互,学校可以将更真实、更全面的信息反馈给父母,让父母对孩子的真实状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有关的档案资料,对孩子的行为和德育的进度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改善和改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里,教师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首要指导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指导学生的行为准则,在观念上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整体素养,保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保持统一。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比较容易模仿,这就要求我们进行适当的指导,防止德育教育出现负面影响。此外,教师的个性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位优秀的教师个性会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一种无形的个人吸引力,这些吸引力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的个人魅力所影响,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观念。

总结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可取缔的重要作用。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道德建设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在相对薄弱的我们农村小学的道德建设中容易存在一些观念滞后、缺乏自主性和广度等问题。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我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方法和对策,相信通过加强校内外的联合教育、实现农村小学德育的策略性和程序性、主体化与档案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有效策略的实施,能更有利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农村小学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永兰.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2):227.

[2]梁秋虎.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德育教育的现状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