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和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

陈旭

合肥市国电投新能源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随着持续开采而逐渐减少,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污染、酸雨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破坏。为应对这些挑战,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全球范围内正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关键技术

引言

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具有清洁、可再生、无污染等优势。然而,其发电效率受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且系统复杂度高、设备分散性强,传统人工运维模式难以满足大规模应用需求。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引入,通过集成传感器、通信网络、智能算法等手段,实现了光伏发电系统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成为提升系统性能的核心驱动力。

1光伏发电系统组成与运行原理

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装置和监控系统等核心部件组成。光伏组件利用硅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直流电,逆变器负责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实现并网控制,储能装置用于平衡发电与用电的时空差异以保障供电稳定性,监控系统则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以支持智能决策。系统运行需解决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两大核心问题,前者受光伏组件材料特性、环境温度和光照角度等因素影响,后者需应对光照波动和电网负荷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

2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中的关键应用场景

2.1智能控制系统

光伏发电中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光敏传感器、摄像头、GPS及气象数据实现光伏阵列的自动追踪与倾斜角优化,动态调整组件方位角与倾斜角以提升发电效率,例如双轴追踪系统可使发电效率提升30%以上,尤其在低纬度地区效果显著。逆变器智能控制基于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实时调节输入电压与电流,确保光伏组件始终工作在最佳功率点,某光伏电站采用智能逆变器后发电效率提升15%,同时将谐波失真率降至3%以下。这些技术有效优化能量转换效率,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2.2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远程监测系统通过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光伏组件电压、电流、温度及逆变器功率因数等参数,数据采样频率可达毫秒级,例如揭阳中诚集团采用光纤环形网络监控系统实现10万块光伏组件的单体级监测。故障智能诊断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故障数据与实时运行参数,可提前72小时预测组件老化、逆变器过热等潜在故障,某电站部署AI诊断系统后故障平均修复时间缩短60%。该技术大幅提升运维效率,降低系统停机风险。

2.3并网与无功补偿控制

并网同期控制技术利用高精度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实时监测电网电压、频率及相位差,结合自适应控制算法将合闸时间误差控制在±1ms以内,避免并网冲击。无功功率动态补偿采用SVG(静止无功发生器)或STATCOM(静止同步补偿器),根据光伏发电功率波动实时调节无功输出,将功率因数稳定在0.95以上,显著改善电网电能质量。这些技术确保光伏发电系统稳定并网运行,减少对电网的负面影响。

3电气自动化关键技术体系

3.1智能感知与通信技术

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中的智能感知与通信技术主要依赖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和高效通信网络实现精准监测与数据传输。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通过集成温度、光照、风速、电流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光伏组件运行环境及电气参数的全面监测,提升环境感知精度,确保系统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稳定运行。例如,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光伏组件表面温度,防止过热导致效率下降;光照传感器则优化光伏阵列的追踪角度,最大化光能捕获。在通信技术方面,5G+边缘计算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通过低时延通信网络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减少对云端计算的依赖,特别适用于偏远山区光伏电站的远程运维。5G网络的高带宽和低延迟特性使得大量传感器数据能够实时传输至本地边缘服务器,进行快速分析并反馈控制指令,从而提升系统响应速度,降低运维成本。此外,边缘计算还能在本地完成数据预处理,减少冗余数据传输,提高系统整体效率。这些技术的结合不仅增强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为大规模光伏电站的自动化运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3.2智能算法与决策优化

智能算法与决策优化技术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主要包括深度学习预测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算法,以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并延长设备寿命。深度学习预测模型,如基于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方法,能够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和发电功率数据,对未来24小时的光伏发电量进行高精度预测,误差率可控制在5%以下。这种预测能力使得电力调度更加精准,减少弃光现象,提高电网消纳能力。同时,多目标优化算法在光伏发电系统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建立发电效率、设备寿命和运维成本之间的约束优化模型,动态调整系统运行策略。例如,在光照条件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算法可优化逆变器的功率输出策略,在保证发电效率的同时避免设备过载,延长关键部件使用寿命。此外,智能算法还能结合实时电价信息,优化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策略,最大化电站的经济收益。

3.3标准化与安全防护技术

光伏发电系统的电气自动化离不开标准化与安全防护技术,以确保设备互操作性、降低系统集成成本并防范网络安全威胁。在标准化方面,IEC61850协议栈的应用实现了光伏设备间的互操作性,统一了通信接口和数据格式,使得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无缝集成,大幅降低系统部署和维护成本。该协议支持智能电子设备(IED)之间的高效通信,确保光伏电站的监控、保护和控制功能协调运行。在安全防护方面,光伏发电系统采用纵深防御体系,通过物理隔离、加密通信、入侵检测等多种手段构建多层次安全防线,有效抵御网络攻击。例如,物理隔离技术可防止外部网络直接访问关键控制系统,而加密通信(如TLS/SSL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或窃取。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集成智能感知、控制、通信与决策优化手段,显著提升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可靠性与经济性。未来,需进一步突破复杂环境适应性、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光伏产业向更高水平智能化迈进,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庞庆冬,舒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J].光源与照明, 2025,(03):181-183.

[2]周慧.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和关键技术分析[J].光源与照明,2025,(02):167-169.

[3]孙贤德.电气自动化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中的应用和关键技术分析[J].光源与照明,2024,(01):131-133.

[4]李志冬,许赟,由小松,等.自动化技术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3,52(09):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