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汉字书写建构有效的语文学习

作者

徐忠欣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 南京 211199

摘要:在信息互联网时代,与便捷化、高速化的社会生态相伴随的是愈加强烈的文化焦虑。语言文字的书写属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在课堂中,口语交际同书面书写之间既有关联性,也存在巨大鸿沟。一方面,文字书写将思维可视化,强化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而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文字化。另一方面,“书写”行为是人的全身心活动,调动人的多感官,在具有问题导向和目的性的“书写”行为当中,学生才真正能够“动”起来,参与到教与学这一全身心的交互活动中来。

关键词:汉字书写;语文课堂;有效性学习

在信息互联网时代,与便捷化、高速化的社会生态相伴随的是愈加强烈的文化焦虑。“书写”渐行渐远,“提笔忘字”屡见不鲜。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直接载体,它明确了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表达,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往往从语言文字开始。

语言文字的书写属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除了着眼于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文化身份的确认,汉字的书写对于语文课堂的建构、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否也具有特殊意义呢?

好的课堂是怎样的?参与性、有效性一定是诸多答案中的关键要素。我们一般讲求“对话性”和“互动性”的课堂,这样的交互活动偏指于口语表达式的交流问答和研讨环节,缺少可视化的确认与表达。在知识的运用和表达方面,口语交流同书面书写之间既有关联性,也存在巨大鸿沟。

在课堂之中,汉字的书写既关乎汉字本身及其负载的文化意蕴,也关乎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达成。借助汉字书写,我们语文课堂的参与性和有效性能够得到一定提升和改进。书写的内容是多样的,譬如从生字、易错字的当堂书写到常规默写检测,从对文本问题的思索与作答到合作探究中的研讨与归纳,不一而足。

书写行为成为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和工具,书写不仅仅是指对于文字形体的准确把握和美观呈现,还着眼于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响应和有效反馈,对教学内容的能动阐释和强化理解,对课程问题的大胆尝试和准确表达。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建立在主体与对象在口语表达上的多姿多彩,思维与表达需要可视化、问题的解决需要文字化。

文字书写是筋肉记忆与脑力记忆、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的结合,文字书写将思维可视化,强化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汉字书写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在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存储。

中学阶段的记忆性内容较多,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篇125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推荐背诵篇目也激增至72篇。传统文化正日益成为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而对于传统古诗词的学习往往不能逃脱书写与记忆的环节。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离不开读、写、悟的基本学习路径,而最终的成果检测基本以默写为主。而如上述,文字书写与记忆之间紧密联系。

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都存在“会背不会默”、“一默就错”的情况,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背诵文本的时候,往往采取的是模块化的感知方式,一篇文本或者一个语段被有意或无意分割成为一个个小的意群,甚至一整句话也会被分割为几个短语。这种模块化策略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给我们把握大量信息提供了高效的的途径。但也会导致对于细节的把握缺失,尤其是对于虚词的记忆。因为虚词并不表达实在意义,在模块化的记忆中常常会成为漏网之鱼。比如七年级第一课《春》,第四段“花里带着甜味儿”、第五段“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第七段“天上(的)风筝……地上(的)孩子”等等语句不胜枚举,虚词添字、落字的现象非常严重。再比如《春》第五段,“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学生模块化记忆的模型是类似于“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嘹亮地吹着”,所以在背诵环节,许多学生都基于此模型来进行“猜背”。

“书写”相较口语表达需要更加准确的思维表述,与模块化的感知不同,它是一种基于汉字个体的线性流程。同时“书写”也是一个思维的可视化、对象化过程,这种对象化既是对于记忆的强化,也为学生的自我检校提供便利。

“书写”除了帮助学生基本的知识记忆和存储,在课堂本身的参与性和有效性方面也自有建树。在语文课堂中,基于问题导向的“书写”行为是人的全身心活动,调动人的多感官活动,在具有问题导向和目的性的“书写”行为当中,学生才真正能够“动”起来,参与到教与学这一全身心的交互活动中来。

书写作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路径之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在课堂的其他环节中嵌入。比如在《春》的赏析品读环节,针对“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等部分的修辞赏析、艺术手法分析、炼字,在口头交流和表述的基础上,如果能让学生动起笔来,落实到文字书写上来也许会更好。对学习内容的能动阐释和强化理解将在书写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再比如,在基于文本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引入书写的方式,我们着眼于学生对课程问题的大胆尝试和准确表达。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碰撞之后,只靠口语表述很难对繁杂的思维火花进行有效梳理,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很多小组表述的逻辑性、针对性和全面性仍然有待强化。文字书写恰恰能起到二次梳理的作用,在课堂的很多开放性任务当中,我们都需要以文字的逻辑来收束打开的思维,文字本身的逻辑性其实可以完成对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二次塑造。

就课堂本体而言,因为课程时间的有限性,“书写”行为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导向性和目的性一方面确保将教学各环节粘连起来,确保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书写任务也是完成了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把握,因为这样的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实际上我们在第二部分讨论过,书写行为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具有独特作用,从根源上来说还在于书写行为是一种全身心的活动,需要人体多感官的联合参与。我们一直强调“不动笔,不读书”也正是源于此。

汉字的书写远非传统课堂所能容纳,而语文的课堂也应当打破教室的局限。在诸如“一封家书”活动、书法比赛、演讲稿件的写作、运动会的新闻通讯写作等等实践活动中,汉字或作为审美对象本身,或作为达成情感目标的载体,或作为信息有效传达的工具,存在于到我们的多样化的课程之中。所以,无论是课堂内外,无论汉字以什么样的身份和方式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来,汉字的书写都是语文教育全过程无法忽视、也必须珍视的手段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