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薛超越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关键字:数字化资源、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产教融合

《2024 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白皮书》显示,头部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率达 95% ,而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仍存在资源更新滞后、实践场景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出现断层。产教融合作为弥合这一差距的关键路径,要求教学资源开发需紧密对接企业需求。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动态更新、沉浸式体验与跨专业协作等特性,既能解决传统教材“出版即过时”的问题,又能为学生提供贴近行业实践的训练场景,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课前应用,奠定高效教学基础

1.1 集体备课,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团队(包括主讲教师、企业导师、助教等)依托线上协作平台,系统性地梳理、甄别与整合来自多维度、多渠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具体如下:

(1)整合行业领军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库,包含设计方案、施工图、效果图、VR 展示、项目流程文档等;

(2)汇聚国内外顶尖设计院校的优质开放课程与教学视频,精选权威数据库中的前沿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

(3)筛选行业协会平台发布的最新规范标准、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分析,并针对性地融入由合作企业提供的虚拟仿真软件、参数化设计工具的实训模块。

此举为后续课堂中的精准教学实施、高效互动研讨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内容支撑与体系保障,显著提升了教学的起点质量与效率,使课程内容始终紧贴行业脉搏。

1.2 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前置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师团队依据即将讲授的核心知识点或关键技能点,结合当前行业的热点议题和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痛点,科学设计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预习任务清单。这一过程中,核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被系统性地前置推送至在线学习平台,具体包括:

(1)针对理论要点的教师自录精炼微课视频与图文导学;

(2)展现行业最新实践与趋势的企业项目案例解析,包括高清图纸、效果图、施工过程实录、设计师访谈等;

(3)用于模拟真实场地条件的交互式 GIS 地图、航拍影像与三维点云模型,供学生进行初步的虚拟踏勘与分析;

(4)涉及设计工具应用的软件操作短视频教程,如 SketchUp 建模基础、Lumion 渲染技巧、AI 制图技巧等。

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实践感知进入课堂的状态,使课堂讨论与互动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更实现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从“知识传递”向“能力构建”的高效转化,为后续教学环节的深度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认知与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2. 课堂应用,活化信息科技课堂

2.1 导入数字化教学资源,激活课堂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我们充分运用前期整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精准、动态、沉浸式的课堂导入策略,彻底激活信息科技赋能的现代课堂。具体如下:

(1)视觉震撼开场:播放一段企业提供的、展示最新建成地标性景观项目的沉浸式VR 漫游视频或高精度3D动画,让学生瞬间置身于设计现场,直观感受空间尺度、材质肌理与光影变化。

(2)真实问题锚定: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的课上展示了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痛点——老旧社区微更新中的居民活动空间不足、滨水区域的防洪与亲水矛盾,通过交互式 GIS 地图叠加现场照片、居民访谈短视频、环境监测数据,将抽象的设计挑战具象化、情境化。

(3)行业前沿聚焦:在颐养度假区方案设计的课堂中呈现了一张动态信息图和行业大数据仪表盘,可视化展示当前市场对康养景观的需求激增趋势或相关技术的应用普及率,点明学习的紧迫性与价值。

(4)技术工具引燃:对于涉及特定软件或技术的技能课,现场快速演示一个利用 BIM 或 GIS 软件解决导入问题的核心操作,瞬间激发学生掌握技能的动力。

此举为后续的案例深析、互动研讨、方案推演等环节奠定了活跃、高效、目标明确的认知与情感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字化资源活化课堂、赋能教学实践的强大效力。

2.2 数字化教学资源赋能实践,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课堂实践环节是锤炼学生设计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关键熔炉。在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已彻底革新了传统的“纸上谈兵”式实践模式,教师基于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片段或行业典型设计挑战,依托强大的数字化平台与工具链,具体如下:

(1)企业级工具实操训练:课上利用 AutoCAD Civil 3D 进行精准地形建模与土方计算,利用ArcGIS Pro 进行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空间规划,利用BIM 平台进行多专业协同与冲突检测。学生不再停留于基础命令学习,而是在真实项目数据驱动下,完成从场地分析、概念生成、方案深化到技术图纸绘制的全流程实操,训练严谨的工程思维与高效的数字化表达技能。

(2)虚拟仿真深度操作:引导学生利用交互式虚拟仿真平台,在高度逼真的三维环境中进行方案推演。学生可实时调整参数,即时观察并量化分析其对微气候、径流、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因子的影响,在反复试错中深刻理解设计决策的生态逻辑与技术可行性。

(3)云端协作与即时反馈:实践过程依托云端协作平台,实现学生个体或小组间的设计方案实时共享、版本控制、在线标注与协同修改。教师与受邀的企业导师可通过平台进行远程实时巡课、过程性点评与精准指导,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高效闭环。

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真实数据、真实工具的数字化深度实践,不仅显著压缩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鸿沟,更在安全、高效的虚拟环境中,赋予学生反复迭代、大胆试错的机会,使其设计思维得以深化,技术技能得到扎实锤炼。

3.课后应用,安排课后复习任务

课后,教师团队基于课堂核心教学目标、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能力短板以及行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动态,精心设计与布置由数字化教学资源深度支撑的结构化、差异化、项目化的课后复习与拓展任务群,旨在实现学习的深度延伸与能力的持续锻造。

(1)知识深化与体系构建:推送知识重点图谱,提供关联性极强的拓展阅读包,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查漏补缺;

(2)技能巩固与迁移应用:开放合作企业共建的“真实项目挑战库”以及竞赛真题,学生自发独立或协作完成初步方案,教师评阅;

(3)反思提升与综合素养:课后学习通上传作业,除教师团队共同评阅外,组织学生进行跨小组的生生互评,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专业沟通能力;

(4)能力认证与成果显化:最终通过模拟招投标打到企业标准中标的小组作业将有机会投入施工并落地,提升学习成果的产业认可度与就业竞争力。

这种以产业需求为靶向、以数字化资源为支撑、以能力认证为闭环的课后任务体系将学习延伸至更广阔、更自主、更连接产业的场域,为培养适应产教深度融合需求的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并实现了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可量化与可认证。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深度重构《景观设计》课程形成教学闭环,全流程以产业需求为轴心、数字资源为引擎、能力认证为出口,打通“学-练-评-用”链条,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的景观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峰,张雨桐.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17):78-82.

[2] 陈立明,吴珊.基于能力认证的高校设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装饰,2022(8):136-13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一般课题《产教融合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数字化教材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批准号:GH2482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薛超越,1993 年 3 月,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现任公共艺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