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首课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深远影响

作者

姜莉莉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平阳实验学校 271200

摘要:思政首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篇之钥,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意义非凡。在理论认知上,其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的党史国情教育及多元的哲学伦理知识,为学生搭建全面认知框架,助力学生准确把握世界运行规律,理解国家发展脉络,树立正确价值判断标准。情感塑造层面,思政首课通过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社会责任感,赋予学生深厚情感动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民族与社会价值追求。行为引导上,思政首课促使学生将价值观转化为日常行为规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升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明确行为指引。思政首课从多维度深入学生内心,为其价值观形成筑牢根基,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栋梁。

关键词:思政首课;价值观形成;理论认知;情感塑造;行为引导

引言

在学生成长历程中,价值观的形成宛如灵魂塑形,奠定其人生发展基调。思政首课,作为学生系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承载着独特且关键的使命。它并非普通知识传授课程,而是在学生心灵沃土播撒正确价值观种子的关键契机。在价值观多元碰撞、信息洪流冲击的时代,学生极易在纷杂观念中迷失方向。思政首课此时挺身而出,以权威理论、鲜活事例与深刻洞见,为学生拨开迷雾,指引价值航向。通过思政首课,学生开启对世界、国家、社会及自我关系的深度思考,从懵懂认知逐步构建起稳固、积极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体系,对其未来人生抉择、行为准则乃至社会贡献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1夯实价值观形成的理论认知基础

1.1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政首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石,为学生价值观形成提供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教师深入浅出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使学生明白世界物质性、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学会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避免片面、孤立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内在矛盾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让学生理解不同经济体制下价值创造与分配逻辑,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现象。

1.2开展丰富的党史国情教育

思政首课融入党史国情教育,让学生明晰国家发展脉络,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到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伟大变革,学生看到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不懈努力,领悟爱国、奋斗、奉献等价值内涵。介绍我国基本国情,包括地域特点、人口结构、资源状况等,以及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成就与面临挑战,学生能客观认识国家发展现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责任感,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对党史国情深刻认知中,不断丰富与巩固自身价值观。

1.3引入多元哲学伦理知识

思政首课拓展学生视野,引入古今中外多元哲学伦理知识,为价值观形成提供丰富思想素材。讲解中国传统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引导学生重视道德修养与人际关系和谐;道家“道法自然”理念,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规律意识。介绍西方哲学中康德的道德律令、功利主义等理论,促使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准则与价值评判标准。在多元思想碰撞中,学生汲取精华,反思自身价值观念,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构建包容、开放且具深度的价值观体系,以更全面、辩证视角看待世界与人生。

2激发价值观形成的情感动力

2.1激发强烈爱国情怀

思政首课通过生动教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使其成为价值观核心情感驱动力。讲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从古老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推动,到唐诗宋词、书法绘画等艺术瑰宝,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回顾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屈辱历史,以及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英勇抗争事迹,展示新时代我国在航天、高铁、5G通信等领域卓越成就,彰显国家强大实力与民族智慧。在情感冲击下,学生内心爱国情感被点燃,将爱国融入价值观,化作对国家繁荣发展强烈期盼与为国家奉献的坚定决心。

2.2增强文化自信

思政首课注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价值观注入深厚文化底蕴。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如儒家倡导的家国情怀、道家追求的精神自由、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等,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讲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成果,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社会新风尚、文艺作品彰显时代精神等。学生在对不同文化形态了解中,认识到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为支撑,在价值观形成中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积极传播与弘扬优秀文化。

2.3培育社会责任感

思政首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育社会责任感,使价值观更具现实关怀。讲解社会公平正义重要性,分析当前社会在教育公平、医疗保障、贫富差距等方面问题与努力方向,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对社会公平正义负有责任。探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等社会议题,介绍相关成功案例与社会影响,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3引导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

3.1规范日常行为准则

思政首课将价值观细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引导学生在生活点滴中践行正确价值观。传授道德规范,从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基本道德要求,到文明礼貌、遵守公德等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应遵循道德底线与行为标准。讲解法律法规,强调法律权威性与强制性,使学生明白违法行为后果,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2推动参与社会实践

思政首课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价值观理解与践行。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植树、环保宣传等,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体会关爱、互助等价值意义,增强社会融入感与责任感。开展社会调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垃圾分类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社会现象,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提升社会观察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现实认识,进一步坚定正确价值观。

3.3提升道德修养

思政首课注重学生道德修养提升,以道德实践推动价值观持续完善。设置道德讨论环节,针对现实生活中道德两难问题,如扶不扶摔倒老人、拾金不昧与报酬索取等,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价值观进行分析判断,在思想碰撞中明晰道德原则与行为选择。开展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介绍雷锋、焦裕禄、张桂梅等道德模范事迹,让学生感受榜样力量,激发道德追求。

4总结

思政首课在学生价值观形成进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从夯实理论认知基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党史国情教育、引入多元哲学伦理知识,到激发情感动力,培育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社会责任感,再到引导实际行动,规范日常行为、推动社会实践、提升道德修养,思政首课从多维度、深层次影响学生价值观塑造。

参考文献:

[1]黄凌昱.高中思政课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4,(33):47-50.

[2]邓敏欣.高中思政课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2.

[3]薛清华.工匠精神理念下中职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学周刊,2022,(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