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作者

陈玉辉

凌源市水务事务服务中心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阶段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安全与后期运行稳定性。然而,该阶段涉及环节多、技术复杂、环境不确定性高,极易引发组织混乱、施工偏差与安全事故。随着工程规模日益扩大,传统管理模式与控制手段已难以满足高标准建设需求,亟须从系统层面重塑施工阶段的管理框架与控制机制。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基本特征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动态性与耦合性,其工程特征体现在多专业、多工序、多界面协同作业的高度集成上。施工现场常处于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区域,需应对高边坡、大体积混凝土、水下基础处理等技术难题,施工工艺要求精密,技术环节关联紧密。整个施工过程需在动态环境下进行资源协调与施工组织管理,涉及结构施工、水工建筑物成型、水电设备预埋与安装等多类复杂工艺的同步推进。信息流、物流与技术流的协同关系直接决定工程进度与质量,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的失控都可能引发系统性偏差。施工阶段同时承担着技术集成与实际运行条件初步验证的双重职责,对工程安全性、耐久性和运行稳定性具有基础性影响。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施工组织管理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普遍存在管理层级不清、协调机制缺失与调度体系滞后的问题,直接影响工程整体推进效率。施工单位在组织架构设置上常出现职责重叠或分工模糊,导致关键节点协调不畅,责任落实不到位。现场施工调度常依赖传统模式,信息传递存在延时与失真,无法形成高效的闭环管理机制。施工进度安排缺乏弹性,计划与实际脱节,面对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薄弱,严重影响关键线路的施工连续性。施工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失衡,设备调配不及时、劳动力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频发,进一步加剧组织运行的低效状态。多工种、多专业交叉作业频繁,接口管理复杂,但缺乏统一协调平台,易形成“孤岛式”管理,导致技术交底不到位与作业冲突问题频发,严重制约现场施工的有序开展。

2.2 施工质量控制问题

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普遍存在流程断点、管理松散与技术执行力不足等问题,造成实体质量波动较大。部分项目在质量策划阶段未能结合工程特性制定科学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案,导致控制点设置不合理、覆盖范围不足。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与验收标准执行不严,部分关键工序如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与防渗处理等环节缺乏有效的实时监测手段,无法对质量隐患进行前置控制。质量数据记录不完整或处理滞后,严重影响后续追溯与纠偏。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质量意识薄弱,技术交底与作业指导不到位,造成施工执行偏差与细部构造问题频发。部分施工单位为压缩工期,出现以进度压质量的现象,导致局部施工粗放、控制失效,给工程长期运行埋下隐患。

2.3 安全风险防控薄弱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普遍存在覆盖面不足、制度执行力差与隐患识别滞后等问题,极易引发重大施工安全事故。工程多处于高边坡、深基坑、深水作业或高空作业等高风险区域,部分施工单位未能根据现场实际构建全流程、分阶段的风险识别与分级预控机制,导致风险识别体系空泛、响应不及时。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常流于形式,安全检查记录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整改闭环。特种作业如爆破、吊装、高压电施工等缺乏专业人员现场监管,施工方案中风险评估环节不完整,存在重大作业无许可、无防护措施等现象。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个体防护落实不到位,造成安全风险易感性增强。此外,项目管理层对安全投入重视不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滞后,无法实现对突发风险的快速响应与干预。

3. 优化施工阶段管理的策略

3.1 构建科学的施工组织体系

构建科学的施工组织体系需以系统工程思维统筹全局,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流程,实现组织结构的层级清晰与职能协同。应建立以项目管理部为核心的分级组织框架,明确项目经理部、施工现场部与专业作业队之间的权限边界与任务接口,确保决策链条精简、高效。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如双代号时标网络图)进行动态施工进度编排,将关键路径控制精度提升至日级别,以保证关键工序同步推进。施工资源配置应采用多维度资源负荷平衡分析,结合 BIM 模型进行空间布置模拟,提升现场资源使用效率达 20% 以上。引入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调度系统(如 P6 或 ProjectServer ),实现人、机、料等资源数据的实时汇总、分析与预警。各作业面实施模块化管理,以单元作业区块为管理单元,结合责任制与节点考核机制,提升多工序协调效率,降低组织内耗率超过 15% 。通过制度化信息交互机制,形成指令闭环,避免决策滞后与执行脱节。

3.2 健全质量控制机制

健全的质量控制机制应覆盖施工全过程各节点,构建集质量策划、过程控制、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于一体的闭环体系。首先,在质量策划阶段应引入质量功能展开(QFD)方法,构建质量控制矩阵,将设计质量要求转化为施工控制点,确保控制目标的可量化。每一道关键工序必须设置专项质量检验参数,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需控制入模温度不高于 25°C ,内部温差控制在 20% 以内,并通过埋设测温管实施连续监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应依托精细化作业指导书和标准化工艺流程,明确操作标准、质量标准与检验标准三线并行。全面推行首件认可制度和过程样板机制,提升工程质量稳定性 20% 以上。质量信息管理应采用数字化平台记录,配备移动质检终端,实现实时数据上传与问题追踪。此外,应通过 PDCA 循环法实施质量问题整改,建立技术责任倒查机制,提升质量可追溯性与纠偏效率。质量考核应引入量化指标,综合实测数据、合格率与返工率进行闭环评价。

3.3 强化安全风险预控体系

强化安全风险预控体系需基于分级管理、动态识别与实时预警三大核心机制,构建全过程、全覆盖、可视化的风险防控网络。首先,应建立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线并行管理。按照《水利水电施工安全规范》,将作业风险划分为 A/B/C 三级,重点作业如高边坡爆破、隧洞支护等纳入 A 类风险,实施 24 小时监控与专人盯控机制。风险识别应结合 GIS地理信息系统与无人机影像分析手段,动态掌握施工区域风险源分布与演变趋势,提高风险识别准确率至 95% 以上。施工现场应全面部署智能视频识别系统、环境感知传感器与安全帽定位设备,构建基于 IoT 的风险预警体系,实现作业异常行为的自动识别与预警响应时延低于 10 秒。同时,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应引入 VR 仿真实训系统,实现风险场景的沉浸式训练,提升作业人员风险感知能力 20% 以上。通过建立安全指标考核模型与问责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条,确保各类风险实现源头防控与闭环处置。

4.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面临的组织混乱、质量控制乏力与安全管理薄弱等问题,直接制约了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针对这些深层次矛盾,必须从组织体系优化、质量机制完善与风险预控强化等方面入手,提升施工阶段的系统管控能力。只有在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下,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推动水利水电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花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J]. 科技与创新 ,2025,(15):226-228+232.

[2] 高剑宏 . 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J]. 中国水运 ,2024,24(18):34-35.

[3] 王毅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5,(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