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

作者

边玉麒

身份证号370321199407293953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持续发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对工程效益与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愈发显著。本文深入分析当前项目管理在组织架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及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现状,指出管理模式滞后、质量管控薄弱等问题,从制度创新、技术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并提出展望,为提升项目管理效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优化策略;信息化应用;质量安全

一、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建设工程项目规模与复杂度不断提升。从城市地标建筑到大型交通枢纽工程,项目管理贯穿规划、设计、施工至交付的全生命周期,其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工程质量、成本控制与进度达成。然而,行业内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工程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安全隐患频发等问题制约着行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剖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对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模式与组织架构

当前,多数建设工程项目仍采用传统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该模式下,职能部门与项目团队各自独立运作,虽保证了专业分工,但部门间信息传递存在壁垒。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中,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因沟通不畅,导致管线综合排布方案多次修改,直接延误工期 2 个月。此外,部分项目组织架构存在层级冗余问题,管理层级过多导致决策流程冗长,难以快速响应工程变更需求。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约 60% 的项目存在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下的情况。

(二)质量与安全管理

质量管控方面,部分施工企业为压缩成本,违规使用低质量建材、简化施工工艺。2023 年住建部门抽检数据表明,建筑材料不合格率仍达 7.8%,严重影响工程结构安全。安全管理领域,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普遍存在。某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因未规范设置临边防护设施,导致一起高处坠落事故,暴露出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的漏洞。此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缺失,难以实现隐患的事前预防。

(三)进度与成本管理

进度管理层面,项目前期规划常因对地质条件、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预估不足,导致进度计划与实际施工脱节。某跨海大桥工程因低估潮汐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关键节点工期延误长达 6 个月。成本管理方面,预算编制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难以应对建材价格波动与设计变更。某市政道路项目因未及时调整钢材采购策略,在价格上涨期成本超支 15%,且成本核算滞后,无法为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四)信息化应用水平

尽管 BIM、物联网等技术在建筑行业逐步推广,但整体信息化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小建筑企业受资金与技术限制,多依赖人工记录与纸质文档管理,信息传递效率低且易出现数据偏差。已应用信息化工具的项目,也存在软件功能与业务流程适配度不足、数据孤岛等问题。例如,部分项目的 BIM 模型仅用于设计展示,未能在施工阶段实现进度模拟与成本控制的深度应用。

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策略

(一)创新管理模式与优化组织架构

推行矩阵式或项目管理承包(PMC)模式,打破部门壁垒。矩阵式管理通过建立横向项目团队与纵向职能部门的交叉协作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调配。某地铁建设项目采用矩阵式管理后,跨部门沟通效率提升 45%,问题解决周期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二。同时,精简管理层级,明确各岗位权责边界,建立扁平化组织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决策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反馈。

(二)强化质量与安全管控体系

构建全流程质量追溯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建材采购、运输、使用等环节信息的不可篡改记录。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 “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对隐蔽工程实施影像留存和多方验收。安全管理方面,引入 VR 安全培训系统,通过模拟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场景提升培训效果。某施工企业应用该系统后,工人安全操作规范率从 72% 提升至 93%。同时,搭建基于物联网的安全监测平台,实时采集施工现场人员、设备、环境数据,实现风险智能预警。

(三)科学规划与动态控制进度成本

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如关键路径法)编制进度计划,结合历史工程数据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提前预判潜在延误因素。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施工进度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进度偏差的自动预警与调整。成本管理上,搭建动态预算管理平台,整合市场价格波动、政策变化等信息,实现成本的实时监控与智能预测。某商业建筑项目应用该平台后,成本超支率降低至 2.8%。

(四)深化信息化技术应用

推广 BIM 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在设计阶段利用三维建模进行碰撞检测,减少设计变更;施工阶段通过 BIM 5D 平台集成进度、成本、质量等信息,实现可视化管理。某医院建设项目应用 BIM 技术后,设计变更次数减少 60%,工期缩短 12%。同时,构建统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打通各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项目全要素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协同管理。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管理人员开展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培训,技术人员侧重新技术应用与施工工艺培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项目管理成效与薪酬晋升挂钩,设立创新奖励基金,激发员工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引进具备项目管理与信息化技术复合能力的高端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展望​

未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将在数字化、绿色化与跨界融合趋势下迎来深刻变革。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项目管理将实现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的转变。例如,AI 算法可基于海量历史项目数据,自动生成最优进度计划与资源配置方案;数字孪生技术能实时映射物理工程实体,实现施工过程的全维度虚拟监控与精准调控。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推动下,项目管理将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控,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实施循环材料管理等措施,助力建筑行业 “双碳” 目标的实现。同时,项目管理与金融、保险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将不断加深,工程保险、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将有效分散项目风险,提升资金运作效率。此外,全球化进程促使项目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多语言协作平台、跨国项目管理体系的完善,将为海外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些趋势预示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将迈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的发展阶段,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五、结论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化是建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行业在管理模式、质量安全、进度成本及信息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通过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管控体系、深化技术应用和加强人才培养等策略,可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效能,实现工程质量、进度与成本的协同控制。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将向更加精细化、集成化的方向演进,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沈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4,9(21):162-164.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4.21.052.

[2]郑芳芳.新时代光伏新能源企业工程项目资金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4,(10):108-110.

[3]牛江波.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现状及优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4,(28):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