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邱成艳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平阳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能够很好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生成,关怀学生的学习情感,支持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评价即学习,在评价活动中,设计关注核心素养的目标,创设开放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及时了解和跟进学习情况,借助信息化手段让学习过程可视化,形成学习的闭环。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教学评价的策略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程度,是教学优化的关键阶段。如何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效果,是自该政策实施以来,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优化和改进的方向。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关注和应用教学评价结果,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作业布置水平,构建多元化高效数学课堂。
一、获取教学资源,以兴趣激发导入课堂
数学学科的理科性质较强,与语文学相较,知识缺乏故事载体,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接触和学习数学知识时,因数学知识枯燥和乏味的特征,而无法以兴趣为引导,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获得的学习效果较差。同时,因学生担心课堂教师提问,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将对数学知识和课堂产生抵触情绪。针对上述现象,数学教师要在课堂导入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动画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青岛版“识数”章节教学环节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选取《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带着“灰太狼抓了几只小羊”的问题,观看动画片,回答问题。在观看之后,有的学生回答“灰太狼抓走了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和慢羊羊村长”,有的学生则直截了当地回答“灰太狼抓走了 4 只小羊”。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以使教学计划与学生实际能力相适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过教学观察可知,进入小学的学生基本具备识数和读数的能力,在书写方面较为欠缺。
(二)挖掘教材内容,以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以供教师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课堂活动。鉴于小学生的认知、理解、学习、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且在数学学习环节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知识教学环节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青岛版二·下第二课“时、分、秒”教学中,教师选择《滴答滴答当当》绘本作为课堂的辅助材料,辅助学生认识时钟、明确时间的概念。教师首先讲解时钟指针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时针?什么是分针?什么是秒针?三者的换算关系如何?”其次,教师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绘本内容,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绘本,明确喜鹊和猫头鹰的觅食时间不同,喜鹊主要在白天觅食,而猫头鹰则主要在夜间觅食。再次,教师在班级内创设绘本情境,将班级设定为一个森林,学生分别选择扮演喜鹊或猫头鹰,教师调试班级钟表,以调整森林时间,规则设定为“早上 6:30-下午 6:29:59 属于白天时间,则喜鹊可以进行觅食;下午 6:30-早上 6:29:59 为夜间时间,则猫头鹰可以进行觅食”,教师调整班级内的钟表,当钟表时间位于白天阶段,则扮演喜鹊的学生站起来,反之,扮演猫头鹰的学生站起来。在游戏情境中,教师调整时间,难度要一次增加,如,开始时教师先将时间调试至整点时间,在反复训练学生认识时针能力的基础上,再依次增加分针和秒针的应用;在学生基本掌握时针、分针和秒针识读能力之后,教师可设置 6:30:03 类似的时间,要求学生识读时间的同时,判断该时间属于游戏中的白天或夜间,并依据个人判断结果以肢体动作进行反应。在绘本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维系,且能为教师提供知识教学的游戏情境,以学生高涨的游戏热情,逐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知识学习、掌握和应用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理论联系生活,降低学生知识理解难度
小学生个人认知、理解和学习能力还比较弱,这也是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践行“双减”政策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就要解决学生知识理解和学习难度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和水平。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要联系生活素材,在生活背景下,呈现数学知识,降低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青岛版二·下“分米和毫米”教学环节,抽象的数学概念不便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可利用教室内的物品,辅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的长度。如,数学课本的长度为 2.1 分米,合 21 厘米,也等于 210 毫米;宽度约为 1.5 分米,15 厘米,150 毫米;厚度约为 0.8 分米,8 厘米,80 毫米等。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物品的分米长度,还为学生提供该物品的厘米、毫米长度,学生可在学习同一物品的不同单位表示方式过程中,自行总结毫米与厘米、分米的换算进制。辅助学生理解不同长度单位,并学会以长度单位衡量生活中的物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数学知识。
对于综合能力相对较低的小学生,数学教师要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水平,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为背景,以生活素材为载体,讲授相关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及生活经历,以具体的生活素材呈现数学知识,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
(四)改进评价方式,构建多主体课堂评价模式
教师将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以降低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更新评价模式,构建多主体综合评价模式,利用课堂时间明确学生学情和学困,从而设置针对性数学作业,真正实现将作业作为课堂学习效果的延续环节。教师要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课堂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化评价。关注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
例如,在青岛版五·上信息窗3“多边形的面积”课时中在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学习环节,首先,就长方形面积进行教学,在面积公式“长 × 宽”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自主探求并总结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由于正方向的长与宽相等,则有的同学能总结得出“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的平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对学生的评价渗透其中,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其次,发挥课堂临近结束 10 分钟作用,教师通过提问、游戏以及课堂测验的形式,明确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设置难度、内容和形式不同的数学课后作业。在课堂评价阶段,教师要调动学生自我评价的兴趣,从多个角度评价学情,从而为数学教师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价结果。
课堂教学评价想要真正提高教学评价水平,让教学评价符合新课标背景要求,就必须从自身对于教学评价的认知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做好个性化、多元化评价,并将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革新,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小学数学课堂深化课程改革之关键[J]中国基础教育,2024
【2】唐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现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23
【3】郑志湖.构建学习评价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基础教育论坛.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