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如何防止铁路运输中调车冲突事故的发生

作者

何春明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车务段 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调车作业是铁路运输中重要的环节,其安全直接影响铁路运输效率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调车冲突事故频发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调车作业中常见事故类型及成因,从设备、环境、人员操作及管理等方面深入探讨事故根源,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旨在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调车冲突;安全管理;设备维护;人员素质;作业规范

引言

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安全性和效率始终是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调车作业作为铁路运输的基础环节,涉及车辆编组、解体、转线等复杂操作,其作业环境动态性高、风险点多。近年来,调车冲突事故仍时有发生,反映出安全管理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调车作业事故类型、成因及预防措施,旨在为降低事故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车作业中常见事故类型

调车作业事故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侧面冲突:因车辆未按信号或指令进入指定轨道,导致相邻轨道车辆侧面碰撞。此类事故多发生于调车进路错误或人员误操作时。

调车相撞:后方车辆因制动距离不足或信号传递延迟,与前方车辆发生追尾。

脱轨事故:因轨道状态异常、车辆转向架故障或操作失误导致车辆偏离轨道。

越出站界或信号机事故:车辆未按限界要求行驶,侵入其他行车区域,引发冲突或中断行车。

连挂不当事故:车辆连挂时因速度控制不当或连接装置故障,导致脱钩或碰撞。

二、调车冲突事故的原因分析

(一)由于设备原因造成的冲突事故

设备故障是调车事故的重要诱因。例如,信号系统故障可能导致调车员无法准确接收指令,或信号显示延迟;轨道电路老化可能引发道岔转换失灵,导致车辆误入错误轨道。此外,车辆制动系统、车钩连接装置等关键部件的维护不足,也可能直接引发事故。

(二)由于自然环境原因造成的冲突事故

自然环境对调车作业的影响不可忽视。例如,雨雪天气可能导致轨道湿滑,降低车辆制动效能;浓雾或夜间能见度低时,调车员视线受阻,易误判距离或信号;强风天气可能影响车辆停放稳定性,导致车辆意外移动。

(三)由于违反领车要求造成的冲突事故

领车作业是调车过程中引导车辆运行的核心环节。若作业人员未严格执行“一度停车”“确认信号”等规定,或未按规范执行车机联控,可能导致车辆超速运行或误入危险区域。此外,擅自简化作业流程、依赖主观判断而非标准化操作,均会增加事故风险。

(四)由于人员原因造成的冲突事故

调车长在作业过程中,未起到监督责任

调车长作为作业现场的指挥者,需全程监督作业流程的合规性。若其因注意力分散、经验不足或责任心缺失,未能及时发现信号错误、车辆位置异常等问题,将直接导致事故隐患升级为实际风险。

调车作业人员业务水平低

业务能力不足可能导致人员对规章理解偏差、操作不熟练或应急处理能力欠缺。例如,对调车信号含义理解错误、对车辆性能参数不熟悉,均可能引发误操作。

调车作业人员心理素质不佳

调车作业需在高压环境下快速决策,心理素质差的人员易在紧急情况下产生恐慌或判断失误。例如,面对突发信号变化时,可能因紧张而操作失误,或因焦虑而忽视安全确认步骤。

夜间作业时精神状态不良

夜间作业环境复杂,调车人员易因疲劳导致反应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若未严格执行班前休息制度,或连续作业时间过长,将显著增加事故概率。

三、防止调车作业冲突事故发生的措施

(一)执行调车作业中领车的有关规定,不可臆测行车

1. 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强制性与可追溯性

标准化操作流程需通过制度刚性约束确保执行到位。所有调车指令须以书面或电子形式记录,明确操作步骤、信号确认及联控要求。例如,“问路式”调车需严格遵循“请求进路—确认授权—逐段动车”的程序,禁止在未获明确许可时启动车辆。操作过程中,每项动作均需与信号显示、道岔位置及作业计划核对,确保指令与执行的一致性。流程可追溯性要求通过录音、视频或电子台账记录操作细节,便于事后分析与责任追溯,避免因主观臆断引发的操作偏差。

2.设备状态实时监控的技术支撑体系

设备实时监控需依托技术手段实现动态预警与数据反馈。轨道电路、信号系统及车辆制动装置应配置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模块,实时传输轨道占用状态、信号指令及制动效能参数至控制中心。例如,轨道传感器可即时反馈轨道空闲或占用信息,防止车辆误入占用区段;车载制动系统需具备压力值、响应时间等数据的实时上传功能,异常时触发自动报警。技术支撑体系需与调度系统联动,确保监控数据与操作指令同步更新,为领车作业提供可靠依据。

3.人机协同的多层确认机制

人机协同需通过多层确认机制降低操作风险。除设备自动监测外,调车人员须执行“目视—信号—指令”三级确认流程,例如在连挂作业中,操作人员需先目视确认车钩位置,再核对信号灯显示,最后通过对讲机与调车长二次确认后方可执行连挂动作。多层确认需明确各环节责任人与反馈时限,形成人机互补的闭环验证系统,避免因单一环节疏漏导致误操作。该机制需嵌入标准化流程,通过定期演练强化人员执行习惯,确保人机协同的有效性。

(二)人员管理方面,提升员工素质和监督职能

1. 调车长监督管理职责的制度化与流程化

调车长需明确监督职责,确保作业全流程合规。作业前组织安全交底,明确分工与风险点;作业中通过实时沟通与巡视,监督操作是否符合规范。调车长应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作业方案,并定期检查组员操作合规性。制度上需明确监督权责,将其效能纳入绩效考核,形成权责清晰的管理体系。

2.调车组人员业务素质的系统化提升机制

业务素质提升需通过系统化培训与考核实现。培训内容覆盖调车规章、信号识别、应急处置等核心技能,结合理论教学与实操演练。引入模拟训练系统提升复杂场景应对能力,推行“师徒制”强化实操指导。考核机制需定期评估理论与实操水平,不合格者需补训,持续学习机制确保知识更新。

3.调车组人员心理素质的常态化管理措施

心理素质管理需包含评估、干预与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心理测评,识别高风险个体并制定干预方案。引入压力管理课程,教授实用技巧以提升高压环境下的冷静决策能力。针对夜间作业人员增设专项心理调适训练,通过模拟任务增强专注力与风险判断能力。心理状态评估需纳入岗位准入与绩效考核标准。

4.班前健康管理与智能排班制度的协同优化

班前需执行酒精检测与健康检查,确保人员状态合格。智能排班系统根据作业强度与历史数据动态调整工作时长,避免疲劳作业。排班策略需兼顾生理节律与任务需求,为夜间作业人员安排充足休息时间。通过分析人员疲劳指数与作业效率数据,优化排班算法与健康管理方案,减少因精神状态不佳导致的操作失误。

四、结束语

调车冲突事故的预防需要从设备、环境、人员及管理等多维度入手。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流程、提升人员业务与心理素质、强化设备维护及监督机制,可有效降低事故风险。本文提出的措施需结合铁路运输实际,通过制度完善与技术升级逐步落实,最终实现调车作业安全性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间站调车作业安全管理[J]. 李学林.铁道货运,2023(09)

[2] 加强调车作业安全措施分析[J]. 王国建;刘红灿.中国铁路,2021(09)

[3] 确保调车作业安全[J]. 呼志刚,刘秋勤,郝永飞.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