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土资源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梁世强

江门市新会文华小学 529100

摘要:在乡土资源视域下,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探索与地方产业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本文通过分析新会柑产业文化及中草药种植的实际案例,提出将五育融合的理念引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德育能力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乡土资源;劳动教育;五育融合;新会柑产业;中草药种植

引言

在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新会柑产业文化与中草药种植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代表,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将这两者结合,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实践,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德育的全面发展。

一、乡土资源与小学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

(一)乡土资源的优势

1.新会柑产业文化的特点

新会柑是广东新会著名的农产品,其产业文化不仅体现了地方的自然特色,还蕴含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背景。新会柑的种植与管理过程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农业科学、生态环保等知识的重要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种植技术,更是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中草药种植的生态价值

中草药种植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通过学习中草药的种植与应用,学生不仅掌握了生物学和化学的基本知识,还能够理解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自然的珍贵,增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对促进德育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二)实践路径的构建

1.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课程设计是实现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的核心环节。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特点,学校可以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农田耕作、传统手工艺等。这些课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实践操作和体验学习。例如,可以制定“乡土文化与劳动实践”主题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亲自参与到相关的劳动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课程实施策略也应灵活多样,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鼓励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成长,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师培训与专业支持

教师是实现乡土资源与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的关键,因此,教师的培训与专业支持至关重要。学校应组织定期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及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实地考察等形式,教师能够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师之间分享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新会柑产业文化与中草药种植的案例分析

(一)新会柑产业文化的应用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决定将新会柑产业文化作为劳动教育项目之一,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乡土认同感。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以新会柑为主题的活动,包括栽种观摩、果实采摘、产品加工等。项目开始时,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柑橘种植园,让他们亲身体验种植的过程,了解新会柑的生长环境、管理技术与市场需求。随后,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到种植、浇水、施肥等实际操作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经历了从苗圃选择到果实成熟的完整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学会了新会柑的种植技术,还培养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纷纷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意识到农作物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和成果的喜悦,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中草药种植的探索

中草药种植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逐渐受到重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种植和应用,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活动首先从课堂教学开始,教师讲解了中草药的基本知识、生态价值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后,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一个小型中草药种植园,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选择种子、准备土壤、播种及后期的管理与养护等。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们不仅能体验到种植的乐趣,还能直观地理解中草药生长的各个环节。

通过中草药种植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收获颇丰。首先,他们对中草药的认知有了显著的提升,认识到草药在中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了不同中草药的特点和功效。其次,实际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耐心与细心。此外,这次活动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大家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了友好的同伴关系。

三、五育融合下的德育创新机制

(一)德育目标的立体建构

1.传统农耕智慧与核心价值培育的双向赋能

新会柑百年种植史中蕴含的“三水融通”生态理念、“陈皮九制”工匠精神,为德育目标提供了鲜活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柑园节气农事(春剪枝、夏疏果),在实践中体悟“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观;在陈皮制作技艺传承中,以“九蒸九晒”工序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这种具身化学习使诚实劳动、尊重传统等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记忆。

2.中医药文化与社会责任教育的深度融合

将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为责任教育场域,构建“药用植物保育-炮制工艺研习-社区健康服务”的实践链。学生通过建立道地药材档案库培养文化传承责任,在炮制薄荷、艾草等药材时领悟“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职业伦理,最终通过组织社区中医药知识科普活动,实现从文化认知到责任担当的升华。这种“认知-体验-输出”模式使社会责任感培育贯穿产业链全过程。

(二)跨学科评价体系的创新构建

1.三维参与度评估模型

建立“农事参与度(种植管理日志)”“文化理解度(陈皮故事创作)”“服务贡献度(社区健康档案)”的立体评估体系。运用GIS技术记录学生在智慧柑园的劳动轨迹,通过非遗传承人口述史采编质量评估文化认同,借助服务对象反馈量表量化责任意识成长。如开发“陈皮银行”积分系统,将德育表现转化为可累积的文化资本。

2.五育融合成果可视化呈现

创设“本草德育成果展”跨学科展示平台:劳动教育成果以“我的柑树成长记”物候观测报告呈现;智育成果转化为中药材成分分析实验数据;美育通过柑普茶包装设计作品展示;体育融入中草药膳食调理方案设计;德育核心则体现在“青柑志愿队”服务影像日志中。这种多维展示使抽象的道德素养转化为具象的可视化成果。

3.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建立“校-企-社”协同的德育实践共同体:新会柑种植基地作为劳动教育平台,中药炮制车间成为职业伦理培育场域,社区健康驿站构成责任教育实践终端。通过设置“种植导师-工艺导师-服务导师”三级指导体系,使学生在产业链各环节获得价值观引导。如与企业合作项目开发“陈皮故事工作坊”,邀请老茶农讲述产业兴衰史,引导学生在时代变迁中理解诚信经营的价值坚守。

这种将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转化为德育资源的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衔接,更通过五育融合机制使道德教育从课堂说教走向具身化体验,构建起“文化传承-价值内化-责任践行”的良性育人生态。

四、总结

本文通过研究新会柑产业文化与中草药种植的实际案例,探讨了乡土资源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将地方特色与教育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增强他们的道德认知与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慈玉芹.“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J].作家天地,2025,(09):167-170.

[2]林秀明.小学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J].新教育,2025,(08):20-22.

[3]张子芸.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实践路径[J].亚太教育,2024,(21):65-67.